多民族地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9-30许涵
摘要:云南省普洱市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多民族地区高校,发掘红色资源,讲好革命故事,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措施。以普洱学院为例,探索多民族地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用好当地红色资源,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发挥好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高校学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党建带团建,建立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建设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体系,打造思政课特色品牌。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红色基因;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2095-7734(2024)04-0125-05
"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参观革命纪念地,强调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高校要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任务,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红色基因涵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云南普洱市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红色资源,是多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
(一)红色基因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包括理想信念、价值立场、道德情操、优良作风等的精神结晶,就是红色基因。它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精神标识。
红色基因包括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例如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想信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不惧风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优良作风。这些都是红色基因的内容。
" (二)红色基因、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
" 红色资源蕴含红色文化、包含红色基因。红色资源中的红色遗迹、文物都深深蕴藏着丰厚的红色基因。因而,红色资源是做好思政教育,做好党史教育的宝库。承载着红色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亦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处革命圣地、每一个红色旧址,都讲述着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承载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记录着共产党员奋斗的艰辛历程,展现着坚定不变的初心与信仰。
" 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打造“红色基因库”,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2] [3]
二、多民族地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负有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4]
" 把多民族地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有力措施。一是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用文物说话。感悟红色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5]二是有助于提升道德品质、涵育道德情操。大学时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借助红色基因的深厚历史沉淀,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6]三是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五个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通过多民族地区红色基因,加强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7]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让少数民族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紧密围绕在党的周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为“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青年。
"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都强调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工作。普洱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与缅甸毗邻,与越南、老挝接壤,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普洱学院是一所地方高校、国门大学,就读学生民族众多,学校在如何服务好把云南建设成民族团结示范区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8]发掘本土红色资源,讲好思普革命史,讲好云南故事。[9]为多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沃土,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
" (一)云南省普洱市的“红色基因”及红色文化
" 普洱市拥有革命遗址120多处,各县区红色资源各具特色。纪念烈士先辈,有墨江革命烈士纪念塔、思普革命老区纪念园、澜沧革命遗址等;传承民族团结,有普洱民族团结园、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丰碑等;革命遗迹,有德化镇杨正元故居、坡脚秘密交通联络站、景东临时人民政府旧址、竹塘东主书院——澜沧解放斗争指挥部遗址等。
" 普洱市把民族团结园、杨正元故居、碧溪古镇、思普革命老区纪念园等10县区全覆盖的26个红色旅游点和25项革命文物串连成片,重点打造推出了2条红色旅游线路,成功入选云南省60条红色旅游线路。同时以精品艺术作品、普洱市博物馆为媒介渠道,创作出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大型原创话剧《农民院士》、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花灯歌舞剧《盟誓》、旅游演艺《芦笙恋歌》等现实题材文艺作品261个。其中,话剧《农民院士》开展了18场全国巡演;《宾弄赛嗨》带着剧目背后的故事,走向省城、走入京城,讲好了党旗照耀下的普洱红色故事。
" (二)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
" 1.学校办学定位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
"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以人才、科技竞争为实质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回望国内,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的“3815”战略要求已经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普洱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一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澜湄合作机制、西部陆海新通道、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机遇,立足普洱独特的区位优势,找准定位,加快发展。二是抓住贯彻实施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引进人才、培育课程进一步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三是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愿望。提高办学质量,办好让边疆人民满意的教育。
" 2.为地方输送人才,服务地方发展
" 普洱学院一直以来旗帜鲜明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17-2023年来,共培养毕业生22115人,其中留普洱就业5543人,到新疆、西藏就业共230人,就业率连续六年在96%以上,就业满意度平均98.50%,连续四年获云南省就业创业工作责任制考核一等奖。学生的报国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提升。近两年全院师生参与无偿献血人数达3426人次,共献血75.96万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480余名学生参军入伍,入伍完成率名列云南省本科高校前列,学院荣获省级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普洱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从2017-2023年,派出驻村工作队员95人,投入帮扶资金750余万元,发挥优势,充分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定点帮扶挂钩点顺利脱贫摘帽,扶贫工作省级考评连续5年为好等次,2人获评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等机构,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公务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等职业培训3000余人次。
" 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 普洱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普洱的区位优势,主动与云南发展战略相结合,重点面向澜湄流域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一是做好留学生教育。每年设立校级留学生奖学金名额50个,累计获得普洱市政府留学生教育经费1578.7万元、招收留学生800余人,其中老挝留学生人数居全国前列。在近3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中居全国第50位、全省第2位。二是探索非通用语和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增老挝语等3个非通用语种专业。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采用联合模式培养高素质英泰、英老复语型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近千人。联合东软集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中国首个“一带一路”国际数字产业学院,成立东盟学院、东南亚研究院,建立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在老挝和泰国成立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三是推动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普洱学院与10所东盟国家高校建立友好关系,主办澜湄流域国家资源经济合作与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论坛以及两届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承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教育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9次,组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化办学创新团队”,积极开展不同国家之间的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全面支持参与中老越三国丢包节,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 (三)普洱学院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 1.主体
" 普洱学院开展此工作主要依托民族文化研究团队、辅导员队伍、思政教师、青年讲师团四支队伍。
一是依托民族文化研究团队,充分挖掘“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教育资源和本土红色资源。普洱学院专家学者针对本地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主要对“民族团结誓词碑”“宾弄赛嗨”开展了学术研究。如林永、薛敬梅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 60 周年对誓词碑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丁春荣、范艳华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边疆民族政策角度进行了分析,李亚宏论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产生的文化内因,文婷从历史的推进与演变对民族团结誓词碑进行了思考研究,白应华分析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必然性,左永平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研究案例,对西南边疆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了实证研究。谭安探讨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历史和内涵,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进行了经验探索。高龙从村规民约效力的法学视角探讨了民族团结誓词碑中少数民族盟誓的习俗。王佳论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伟大意义。金晶探讨了“宾弄赛嗨”民间互助传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时代价值。普洱学院经过专家研究,结合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编写了《思普地区革命史》等手册,开设了20余门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 二是发挥好思政教育的主体力量。即用好思政工作队伍,发挥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专任教师协同育人作用。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做好边疆地区红色文化的发掘,把红色基因融入到日常的思政工作中。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班级活动、宣讲等形式,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入党仪式等仪式,参观校史馆、民族团结进步博物馆、红色遗迹等红色基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10]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育人作用,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红色基因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教学,提升课程思政内涵。[11][12]
三是建立青年讲师团,讲好普洱故事。在全校吸收政治过硬、道德高尚、有宣讲才能的团员青年和党员教师组成青年讲师团。讲好党的政策方针、讲好普洱的革命故事,传递好党的声音。在讲述中感悟爱国爱党精神,学习先辈事迹,传承中华文化。
" 2.客体
" 发挥好作为客体——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普洱学院以退役复学学生为主体成立校级学生队伍——国防后备连。国防后备连日常开展严格队形训练、体能训练,带动全校同学科学锻炼、健康生活、遵规守纪。组建老兵宿舍,引领着宿舍文化建设文明新风。参与学校征兵宣传、疫情防控和志愿服务等工作,有效发挥了连队的实践育人、组织育人功能。积极发挥退役军人、党员和团员青年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校师生做出表率。二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思政社团,利用思政社团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13]发挥社团活力,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激情。通过朋辈引领,带动与影响全校师生。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理解中国”、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团团陪伴助力双减”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实际、感悟革命精神;通过志愿服务,传承奉献精神;通过参与“红色故事我来讲”、“告白团团”、国旗下演讲、五四团歌嘹亮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创造中汲取精神力量。
" 3.介体
" 一是以党建带团建,建立开学第一课、党课、团课、艺术课程、实践课程相互支撑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构建“12345”民族团结进步育人体系。以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军事陈列室和思普革命史长廊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以艺术展演形式创新团课形式,打造原创话剧《张培英》、舞蹈《一座碑一条心》。深入浅出地为学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小舞台”实现“大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学术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将“铸牢”元素与体育美育浸润计划结合,以“国家啦啦操集训队”共建单位为平台,打造“民族啦啦操”品牌,在普洱市广泛推广民族啦啦操,引领区域最炫民族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以画为媒,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墙”墙绘活动在挂钩点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联盟村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在寓教于乐中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共识。
二是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军事陈列馆(思普革命史长廊)、绝版木刻精品陈列馆、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美育有机融合的载体。学校依托普洱红色资源、生物资源,建设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军事陈列馆(思普革命史长廊)绝版木刻精品陈列馆和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将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军事陈列室(思普革命长廊)纳入新生入学第一课,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通过建立海拔地标“1314同心石”、复刻“民族团结盟誓塔”,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一生一世”跟党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1314同心石”“民族团结盟誓塔”,既成为学校师生喜爱的“打卡”点,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 三是着力建设普洱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体系,打造“国旗下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电影里的思政课”三个思政课特色品牌。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通过组建“张桂梅精神”学习宣传小分队,举办“云岭师生说”理论宣讲、“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雷锋学模范”“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效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4]
(三)普洱学院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 普洱学院坚持用“大思政课”勾画民族同心圆,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015年,普洱学院被云南省教育厅、省民委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2022年,省民族宗教委审定普洱学院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024年,普洱学院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石榴花开”党建品牌被命名为云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
学校“基于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研究”获2023年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立项;“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智慧教学研究与实践获云南省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普洱学院选送论文、案例分别获2022年、2023年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和三等奖4篇、优秀案例二等奖2篇和三等奖3篇;获第五届“云岭杯”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荣获教师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中国国际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
" 四、结语
"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光辉历史中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是极为独特的精神密码。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将红色基因主动融入学生思政教育中,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多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在发掘当地红色资源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政工作的重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也进一步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其实,这也是对地处边疆地区高校加强思政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3]"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4]"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1.
[5]" 邵晨,刘婷婷.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09): 6-7.
[6]" 王欢.红色基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法制与社会. 2019,(05):179-180.
[7]" 丁露.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08-109.
[8]"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J].求是,2024,(3).
[9]" 王磊.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与应用[J].汉字文化,2021,(04):175-17.
[10] 王峰.高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途径与对策研究——以陕西高校为例[J].新西部,2019,(08):43.
[11] 马利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31-33.
[12] 吴武英,李秀娟,邬晔.传播学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以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1,(02):59-60.
[13] 陈章宫,阮海龙.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3):90-91.
[14] 王银峰.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0):33-37.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Gen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ulti-ethnic Areas
—— A Case Study of Pu'er University
XU Han
(Pu 'er University,Pu 'er 665000,Yunnan,China)
Abstract: Pu'er City in Yunnan Province is a border region with multi-ethnic groups, and it has abundan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s a university located in a multi-ethnic region, unearthing red resources and telling revolutionary stori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heriting red genes and doing a good job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on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takes Pu'er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way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red gen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ulti-ethnic regions, including: making good use of local red resources to build a base for promoting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xemplary and leading role of students to achieve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uilding a distinctive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party building-led youth work; and striving to build a big-to-small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system and create a distinctive brand of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tegrating red gen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o educate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nurture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Keywords: multi-ethnic area; Red ge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1-202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多民族地区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2YNSZ47)。
作者简介:许" 涵(1995-),女,云南思茅,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