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开展好课后服务特色课程

2024-09-30迟萍

云南教育·视界 2024年9期

课后服务是在“双减”背景下推出的校园服务,通过在放学后提供校内作业辅导及素质提升课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参加校外培训的经济负担。在课后服务中,除了基础文化课的辅导外,各学校结合实际和校本特色,还为学生提供各种特色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开展好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谈几点看法。

一、课后特色课程要进行精细化管理

课后服务政策推出以来,或多或少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媒体对取消课后服务的呼声也不断,这也似乎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需要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去找到改进办法,逐步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学校管理不当、质量不高的原因。就目前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开展状况而言,特色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报名组团开展,涉及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重新组合,因为不熟悉学生的特点等,教师管理相对有一定难度。另外,有的课程由于学生参与数较多,管理难度较大,老师稍微放松管理,就会出现整个校园散沙一盘、纪律涣散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学生不但没学到技能特长,还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因此,课后服务课程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管理制度。细节不是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特色课程的管理更应该进行精细化管理。唯有通过精细化管理,才能有效应对、尽量减少负面效应,把利好之事真正落地、落实、落细。如何对课后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呢?

第一,要组建好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团队,提高精细化管理意识,健全学校课后服务考核制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开展,要杜绝纪律上的散乱差现象,避免教师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保证课时足够,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按照预定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第三,由于当下不少家长对课后服务期待过高,而现实与期待之间存在差距,使他们产生失望、不满、抱怨等情绪,学校应该多些耐心,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做好解释工作,用课后教学成果向家长、社会汇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真正做到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第四,要明确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在课后服务中的职责和职能。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主要任务不是课程活动第一线,而应是强化管理,不断加强对教师、课程教学的监管、指导,使各门课程发挥最大优势,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课后特色课程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出台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学校要把对的事情做好。学校和教师思想上不能把课后服务作为正常教学安排的加长版,局限于看住学生、守住学生完成作业或守着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如果仅仅是这样,就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甚至会出现为迎接考试、考核,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把基础文化课的辅导抓得很紧,而对特色课程敷衍了事。这样一来,不仅造成教师对课后服务目的导向不明,而且直接导致课后服务质量下降。

因此,开展有效的评价和评比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根据各类课程特点制定方案,每学年对各门特色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或评比,而不是只为了开设而开展,结果不了了之。学校要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健全课后服务载体,优化形式,丰富内容,让课后服务成为学习困难学生补差的“灶台”、特长学生放飞梦想的“舞台”和让家长认可、社会肯定、充分展示学校风采的“窗台”。如:象棋课程可以通过举行比赛,突显学生学得如何;篮球课程可以进行队内比赛或基本功考核,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合唱课程可以推荐参与不同级别的比赛或演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任何一项没有对比、没有展示汇报的教学,学生以“玩”为主,对教师没有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也没有考核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课堂随意性大、纪律性差,学生学而无获。

三、课后特色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不一定全是学校教师,一些有特长的退休教师以及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都可以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校内老师和社会力量互相配合,校内教师重在管理,其他教师重在辅导,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实践中,城区学校可以就近充分利用好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课后服务资源。学校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统筹教师资源,发挥教师学科优势与特长,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兴趣培养。学校安排课后服务时,要把教师个人特长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服务,不断发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艺术类课程由于学校教师资源普遍缺乏,就可以寻求优质的社会资源进校开展特色课程,让学生得到专业化辅导,更好地享受到优质特色教育。开展特色课程教学,不能只是考虑把学校所有教师全部安置进去,不关注教师是否具备相应教学能力,也不注重教学效果和质量。这种普遍性的安排,不仅教师特长不能得到发挥,而且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培养,能力也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中途想调课、不想上课等情况。

总之,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开展,能否合理配置教师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在合理利用校外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大本校教师的培训,确保特色课程的有效开展,避免出现没有乐理知识的教师带音乐社团,上体育类课程的教师连口令都喊不清楚,美术社团是非美术专业教师带,带书法社团的老师自己写的字还不如一般的学生好等情况。

四、课后特色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后特色课程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最好不让学生出现精疲力尽的状态,不要把兴趣变成劳累。比如在开展跳绳、跑步等消耗体力较大的课程时,如果每周的两节特色课放在同一天开展的话,学生可能就无法坚持到底,甚至可能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同样,两节合唱课一天内完成,学生也会感觉除了劳累很无趣,根本达不到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兴趣目的,甚至会出现厌学、怕学、逃避的现象。

因此,课后特色课程应该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每门课每天不要超过一节课,并且把基础文化课辅导和特色课程开展融合在一起,紧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做到劳逸结合,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也轻松,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