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稻田里种希望
2024-09-30张兴义
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人人都是劳动导师、处处都是劳动场所、课课都有劳动项目”为目标,围绕“学习一门课程培养一种兴趣、收获一项技艺”的思路,以“水稻一生”的时间为序,开展“育种、插秧、打谷子、扎稻草人、晒谷子、稻之味成果分享”等劳动实践活动,构建了全学科均与“劳动教育——水稻一生”融合的课程体系。这一探索系统解决了劳动教育“在哪里做、做什么、怎么做”的落实难题。
“稻”之辛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年秋季学期,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为认真落实好劳动课程标准,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弱化、劳动实践虚化等问题,2023年3月,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在楚雄州农科院水稻专家的指导下,在校内的操作箱里,亲手播下一粒粒稻种,浇水施肥、细心呵护,并坚持观察种子的变化,用文字、画笔、实验记录表等方式,记录下稻种萌芽成长的样子,静待秧苗移栽。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夏种时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师生走出校园,来到校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撸起衣袖、挽起裤腿,化身快乐的“小农夫”,把一株株秧苗插进田里。虽然身上沾满泥水、皮肤被晒得生疼,但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从劳动中真切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B3JUDpCClTp3MQzX5ZdXFQ==深层含义。
回忆起插秧的情景,五年级5班学生安语辰依然记忆犹新:“我踏入田里,想行走几步,可泥土太软了,我的脚直接陷了进去,然而农民伯伯插秧的时候不知道要走上多少遍,真的很辛苦。拿到秧苗后,我弯下腰一株株地往田里插,没一会儿就腰酸背痛,再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要么插得东倒西歪,要么没插稳秧苗直接浮在了水面上,要么插得太深秧苗都被水淹没了。本以为插秧‘小菜一碟’,自己亲自体验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秋风起,稻谷香。金秋十月,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稻田里,一簇簇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掀起层层稻浪,绘就了一幅美不胜收的丰收画卷。学校六年级的学生走进稻田,收获他们数月来的劳动成果。谷粒尽数归仓,辛勤的劳动成果如何分配?2023年12月,学校组织开展“卓越课程稻谷香 津津乐‘稻’童成长”爱劳动主题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分享会,为卓越课程体系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育种—插秧—收割—分享”环节画上句号。
现场,老师带着同学们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计算粮食产量,并为每个同学分配了一袋500克的稻米;同学们把稻米花样翻新,制作了饭团、米粥、米浆粑粑、米糕、寿司等美食,并在交流制作过程之余相互分享美味。
别开生面的活动不仅让大家收获了满满快乐,也引发了大家对劳动的思考。六年级3班学生苏浩晨说,学校“劳动教育——水稻一生”实践课程体系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他都很喜欢,参与的时候很投入,从中不仅学到了插秧、打谷子等劳动技能,也深刻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他将把“爱劳动”的种子种进心里,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的进步,家长都看在眼里。“学校构建的全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教育卓越课程,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田地间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农耕文化知识、掌握了一门新的劳动技能,也增加了他们宝贵的生活体验,更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五年级5班学生苏锦曦家长的话语中满是肯定。
“稻”之美
学校以“劳动教育——水稻一生”为引领,让五年级学生从“育种、插秧、打谷子、扎稻草人、晒谷子、稻之味成果分享”等一系列劳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魅力,身体力行地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时,围绕“劳动教育——水稻一生”,开展《稻米的故事》《水稻的一生》《小小设计师》《农家田园诗》《最美农耕图》《稻艺有道润泽童心》《劳动最快乐》等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的主题实践活动。如数学组的教师们开展“稻田里的数学”,带领学生们实际应用测量的知识,制作插秧测量行距和株距的工具;用几何学组合设计田块的形状,根据几何学的组合教学生计算面积,告知学生行距、株距后,让学生们计算所需秧苗的株数。语文组的教师们开展“稻田里的语文”,带领同学们领略中国农耕文化古诗词的优美:“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报丰收。”同时指导学生写劳动实践作文——插秧。科学组的教师们开展了“稻田里的科学”,开发校本课程《水稻的一生》子课题,让学生通过水稻秧苗培育、插秧技术、彩色水稻育种与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完成观察、记录笔记、制作水稻标本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