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2024-09-27郑西筠
摘要:在新课标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跨学科教学保持高度重视,并深入了解跨学科教学的本质和教学需要,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先对跨学科教学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如今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秉持客观合理的教学原则探求切实有效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4-0061-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学校必须意识到跨学科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从学校层面重视跨学科教学的培育。教师也必须拓展自身的教学观念并拓宽教学视野,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让学生形成更高阶的学习思维,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 新课标对语文跨学科教学带来的启示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如何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文化自信和思维能力、语言运用及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为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着力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提出,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通过整合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个人经验,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传统的教法基本上是联系“安史之乱”的背景,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了解诗人借茅屋抒发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进而探索诗歌的意义。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借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插画,向学生展示杜甫在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美术肖像或者要求学生根据诗人创作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的内容简单勾勒不同时期诗人的形象。简笔画的勾勒和阐述绘画依据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以我手绘我心”,更深层次地领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体现的人生萧瑟之感和拳拳爱国心,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国破家散”对杜甫人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从而发现综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果,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活跃、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同时,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的培育完全不受语文学科的限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教学的意识的重要性,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堂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二、 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中学生因年龄的限制,导致对外界的认知比较有限,自身的视野受到局限。所以,语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得到充分开阔,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的教学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和数学、地理学科的联合,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补充大陆板块移动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加入数学中的推导论证方法,开展流程图的梳理过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今学生的发展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说明文的教学方式,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文章要传达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知识要点,很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当教师开始尝试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时,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带来其他领域的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语文知识,进而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一般的教学情况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整个课堂的互动效果基本为零,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沉闷、无聊。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下,教师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填充和丰富,同时还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具活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是一篇极富美感的抒情散文,单纯的文本解读、语言赏析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尝试设置一个情境任务,如“在生活中巧遇雨景,热爱摄影或喜好发朋友圈的你会选择从哪个角度进行拍摄”,或者还可以建议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挑选一首适配摄影作品的背景音乐。在这些活动教学中,学生在感受文字美妙的同时,还可以实践语文教学之外的美术和音乐学科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有多种挖掘文本内涵的途径,这些多样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激活沉闷的课堂。
(三)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对整节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教师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态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标及跨学科教学的理念指引下,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往深度挖掘,不仅要理解本学科的内在联系,也要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中感受知识的多样性特点,同时能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本学科的教学,建构富有多元色彩但又不失语文本位的知识体系。同时,跨学科的教学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相互碰撞,从不同维度辅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 语文跨学科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长效性不足
在如今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理念还处于一个简单的认知阶段,甚至还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认知错误,比如说语文课的作业是画一幅诗人杜甫的画像,不用写大量的分析文字,只需要简单的线条勾勒,对长期苦恼语文作业文字书写量大的学生来讲可谓“福音”。殊不知简单的线条勾勒背后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文本进行分析,寻找画画的依据。画画只是表层任务,真正呈现的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大多数初中生自身并没有定性,不愿意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获得解读依据的文本上,而只会单向性解决问题,“要求画画,那就只要画画”,长此以往,必然对语文跨学科学习造成阻碍。同时,从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更多与考试相关的知识,认为跨学科学习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跨学科学习的长效性是不足的。
(二)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时并不具备完善的教学理论,这就使得他们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出跨学科教学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实施跨学科教学只能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尝试在教学活动中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努力创建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但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生动、有趣,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还处于摸索阶段。
四、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坚定跨学科育人观念导向
教学育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事业,它也受到多方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只有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需要从育人理念、育人生态以及教研体系这三方面出发,构建“全面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将探索发现和内生发展作为关键手段,为学生打造有参与、有探索、有发现、有反思的教学课堂,全面推动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育人质量观念。在育人生态方面,教师需要解决跨学科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对跨学科教学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需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跨学科教学数据资源库。在教研体系方面,学校需要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协同育人,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让教师各司其职的同时又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形成校本教研共同体,为跨学科教学同步助力。
其次,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专业能力。目前语文教师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跨学科意识薄弱、对新课标理解不充分、没能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等,因此需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学生指导以及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在教学认知方面,需要让教师认识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让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方面。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并坚持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有效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并认真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明确自身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总结与反思。在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协同性、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敢进行表达,使得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结合核心素养的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这四个维度制订评价标准,检验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实际发展情况。
(二)坚持问题导向、任务驱动
在新课标当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且,在跨学科教学中也提出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教学过程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所以,在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链或项目化学习形式,充分满足了新课标对问题意识的教学要求,进而能够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跨学科教学框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活板》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项目化学习任务群:“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同学们决定在学校的文化展馆筹建一个‘活字印刷体验馆’的活动项目,那么在这个筹建项目当中,同学们可以怎么做呢?”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综合科学设计、空间布局以及科技应用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活动设计,设计出展馆语言导览、实景展示活字印刷的流程、亲自动手体验活字印刷等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与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在问题实践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三)开发丰富的课内外资源
初中语文的跨学科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资源主要是指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单元主题类型是传统文化类,教师可以将“君子自强不息”作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资料搜集、故事讲述、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理解,引导学生养成灵活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好习惯。
课外资源主要是指其他学科的关联内容,在跨学科教学的应用下,传统单科教学的弊端可以被补足,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初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德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和思政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邓稼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去查找邓稼先先生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贡献材料,同时还可以穿插当时社会背景下留学归来的科学家们经历了哪些困难,借助先辈们为了报效祖国不畏艰险、不畏生死的事迹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邓稼先先生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还可以借助历史书上其他革命烈士们的先进事迹,让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信念更加坚定,并能让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浓厚情感有着更深沉的领悟。
(四)丰富跨学科学习途径
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语文跨学科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创建新鲜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现代先进的信息科技,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音乐和美术教学元素,让学生的审美水平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更加丰富、更加深入的感悟,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借助数学的对称轴的内容分析苏州园林门窗的创作理念,进一步感受苏州园林的对称与不对称的美学追求。同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依托网络为学生展示富有中国传统对称美学理念的中式建筑、传统绘画、书画艺术等作品,与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比较,在不同的美学理念对撞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深刻感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并且这样可以让语文跨学科学习有效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五)跨学科教学评一致性
为了保证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提高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第一,需要利用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推动学生跨学科学习的不断进步。第二,需要建立长期检测的制度,通过评测结果对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且,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科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跨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以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五、 结论
学生除了需要精准的知识学习,更需要一种广义的学习,即在一个综合性的立体场域中,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知识水平,更能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让他们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基于此,我们要让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评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我的个性色彩,使每一节课都充满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与交互,让每一个老师的课堂都散发其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冰建.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3(29):142-144.
[2]王刚.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3(17):35-37.
[3]朱宇君.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4]杨硕硕.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3.
[5]王彦玲.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8):54-56.
[6]刘英琪.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3.
[7]伍亚男.新课标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3):62-63.
[8]丁晓玲.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诗词教学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22.
[9]杨晓娟.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