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理念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4-09-27赵珣瑜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政策要求幼儿教育必须重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这要求幼儿园必须积极探索幼儿心理教育改革方式。家园共育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能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互动实现共同教育的目的。然而当前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仍存在部分问题,导致家园共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文章主要探讨了幼儿心理健康和家园共育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当前家园共育理念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意义,总结了家园共育理念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4-0163-04
幼儿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仅要幼儿园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家庭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对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为达成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家园共育的教学方式能保证幼儿所受教育的完整性,进一步实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园共育的概况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持续保持积极心态、快速适应变换的环境、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状态。新课改要求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发展成熟,对幼儿心理健康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导致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幼儿的性格与情绪、社会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依旧存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新课改背景下,家园共育已经成为幼儿园的重要教学方式。通过家园共育,家长能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通过与幼儿园的互动如领取相应的教育任务等,为幼儿园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幼儿的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工作,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此幼儿园应该积极探索进一步落实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把握住正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和家长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育部门的政策下,幼儿园需要积极推动家园共育工作的落实,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二、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现状
(一)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当前幼儿园为了响应新课改的政策要求,逐渐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由于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旧处在探索阶段,部分幼儿园还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幼儿园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也缺乏科学性,甚至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等情况,都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同时,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幼儿在园内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地发现,或者已经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导致不能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长此以往,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在另一方面,家长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幼儿的沟通缺乏科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
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导致无法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幼儿。部分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分放大幼儿的缺点,对幼儿的优点视而不见,导致幼儿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部分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看到的都是幼儿的优点,不承认幼儿存在缺点。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师能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日常行为,科学认识幼儿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实际情况。然而当前大部分家长缺乏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无法对幼儿在幼儿园内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全面的认知。甚至部分家长在教师主动反馈幼儿在园内的状况后,并不重视幼儿当前存在的缺点,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
(三)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家园共育模式
科学的家园共育机制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密切配合,在幼儿园内,教师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认知等习惯,有效推动幼儿健康发展。同时在家庭中,家长也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避免幼儿在发育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当前部分幼儿园和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家园共育。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开展方案,或者短期内家园共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等问题,导致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家园共育工作无法长期有效地开展。
三、 家园共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的环境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一)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状况有利于幼儿制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家庭环境是幼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直接决定了幼儿三岁以前的成长情况。在家庭环境中,幼儿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情感表达与沟通方式,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幼儿的品性、习惯、思想、兴趣等。这些在家庭教育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能力,对幼儿在幼儿园内的生活与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教师引导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重要参考。同样,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生活的环境从家庭和学校进行不断的切换,开展家园共育,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的表现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案,有效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育。
(二)家园共育是推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开展家园共育,加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幼儿园要想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学开展的效率和科学性,进一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有效的家园沟通,教师还能根据幼儿在家庭中的发展情况,制订出更符合幼儿发展的科学教育方案,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及时进行干预,为幼儿身心健康发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另一方面,通过家园共育,家长也能了解幼儿在园内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状况,进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强化幼儿在园内所学的技能,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后,家园共育还能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和教师全面了解幼儿,有效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能力,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同时幼儿园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还能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内的表现,进一步制订科学的家园共育开展方案,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时间长,在开展中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要想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持续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能力,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家长对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表现和行为习惯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了解幼儿习惯变化的原因。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和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不适应幼儿园的情况,对此,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幼儿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时地引导和安抚幼儿,同时幼儿园也需要及时调整幼儿教育方案,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此外,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科学的、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能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家庭中开展家庭教育则是为幼儿习惯和思维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幼儿的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家园共育,能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持续性的保障,为幼儿行为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养成提供持续的养成环境。在家园共育模式中,家长在家庭中为幼儿提供轻松愉悦并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幼儿园则以幼儿在家庭中的成长情况为基础,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稳定进行,为幼儿提供科学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
四、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当前幼儿园中幼儿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园共育,幼儿园首先应该转变家长原有的教育理念,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灌输给家长,保证家园共育的有效落实。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幼儿园可以定期举行家园共育的分享讲座,指导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如在讲座中列举幼儿负面情绪对幼儿注意力、生活习惯、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影响,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情绪的变化。此外,还应该适当培训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让家长明白幼儿的情绪变化规律以及幼儿的负面情绪为幼儿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在讲座上为家长分析相关的典型案例,帮助家长更主观地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保障。此外,在家长明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教师还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家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例如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频,在视频中向家长展示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视频中融入便于理解的案例教学,以提高视频的生动性。例如将教师处理幼儿冲突的过程录制在视频中,教师在幼儿产生冲突之后并没有直接批评幼儿,而是向幼儿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让幼儿通过在复述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教师再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避免了直接批评给幼儿带来的负面情绪如畏惧、愤怒等,同时养成了幼儿对自身错误自我反省并改正的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的沟通协调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幼儿之间的冲突。将这类典型实例融入培训视频中,并在视频中标明教师每一个行为的目的,能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避免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二)积极开展家园活动
单个家庭的教育和幼儿园的集体教育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家庭教育的方式也与幼儿园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产生矛盾。对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加强沟通,保证一致的教学目标,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效果。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不仅能提高沟通的效率,还能拉近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应该积极开展家园活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如开展亲子活动、节日庆典、游园会等,让家长和教师在一系列活动中对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共同协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家园共育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规律等准备家园活动的主题,保证举行的活动能切实为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初入园的幼儿往往会由于对幼儿园的陌生感而产生分离焦虑症,常常以哭闹的形式表达自身的不安全感。对此,幼儿园可以开展亲子游戏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降低幼儿的不安全感,让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信任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生活。同样,即将上小学的大班幼儿,需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思想工作,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幼儿园可以举行相关主题的沟通活动,让家长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进而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为幼儿灌输升学的概念,让幼儿在心理上提前为小学生活做准备,避免因为幼小衔接工作不充分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家庭和幼儿园及时沟通创造良好条件
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建立丰富的线上教育资源,构建出具有科学教学方式、有效教学手段、优秀心理咨询专家等丰富的资源,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为幼儿园和家庭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幼儿提供新奇有趣的教学氛围,通过有趣的视频或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手段。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线上教育平台上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或教学案例,利用互联网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丰富学习渠道。同时,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家庭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最后,教师还能将幼儿的表现情况上传至平台中,家长在平台中也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加深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方便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幼儿行为和情绪变化的原因,及时分析并协商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将幼儿的日常表现上传至平台中,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全面地掌握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为教师和家长开展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建立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档案,全面评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教师和家长在开展家园共育时,往往会忽视幼儿心理评价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无法形成完整的家园共育评价机制,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序、系统地开展。同时全面的心理健康发展评价机制还能帮助家长和教师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保证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园应该建立系统的、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档案,充分记录家园共育教学开展的过程,如教学方案、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等。方便家长和教师清晰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根据档案记录和幼儿行为评价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为幼儿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科学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可以邀请幼儿心理教育专家定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检测,以便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幼儿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家园共育有效改善幼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五、 结论
总之,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园共育的教学方式能为幼儿身心健康发育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明白幼儿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同时,为了保证家园共育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家长之间还需要加强沟通,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家园共育背景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师,2023(2):87-89.
[2]朱莹.家园共育背景下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J].家长,2022(28):49-51.
[3]沈舒娜.合作对话,尊重赋能——浅谈家园合作中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31-32.
[4]肖艳.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智力,2021(10):173-174.
[5]邹怡君.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20(50):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