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实践探索
2024-09-27陈瑞娟
摘要:幼小衔接既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萌芽阶段,幼儿阶段的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由于该阶段的幼儿学习习惯还未形成,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要转变育人观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大班幼儿的心理变化和学习需求,通过形式多样、趣味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培养,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序、高质量发展,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大班;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4-0157-0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它要求幼儿教师要注重大班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过程的教育与引导,促使大班幼儿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而学习习惯则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动化倾向以及行为方式。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接受系统化教育,由小朋友的角色转换为小学生的角色,这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幼小衔接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今后发展,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对3~6岁的幼儿而言,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等都处于建立与养成的关键期,无论是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是教师的引导策略,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构建“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相互合作的育人机制,如此才能确保教育实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大班既是幼儿过渡到小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该阶段,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忽视了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可能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教学节奏,进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的自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大班幼儿教学内容及活动方式,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幼儿理解小学的基本学习要求,从而为幼儿提供过渡支持,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
例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强化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大班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节奏,例如,按照家庭情况,帮助幼儿制订不同的学习习惯培养方案,使之与家人形成一种和谐相处的教育氛围;根据幼儿自身习惯,鼓励幼儿制订学习与生活计划,树立幼儿的学习信心,为幼儿搭建自主学习与生活等平台;不断优化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注重生活情景化及游戏活动等方式的应用,激发幼儿踊跃参与学习与活动的热情;立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他们养成自主阅读、自主解决问题等习惯;重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为幼儿搭建合作分享、相互展示的平台,形成幼儿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浓厚氛围,促进良好情感的形成;善于使用以表扬、肯定为主的激励性语言,加强对幼儿的引导与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思维发展,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教学活动,以便幼儿在小学阶段更加系统化地学习知识。
二、 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适宜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基础。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布置多元化且新颖性强的活动室
教师要结合现有条件和设置,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整洁、明亮、宽敞的学习环境,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及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场景。例如,可设置创意艺术区、手工艺品展览区、游戏场域、实践活动区、种植饲养区等不同功能区域,这不仅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发幼儿与环境互动的主动性,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在这种新颖、多样且有趣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针对班级幼儿的天性,创设“运动明星榜”栏目,让幼儿每日参与跳绳打卡活动并记录每次跳绳的次数,每周再统计一次并产生获奖名单,然后将幼儿照片分别张贴在冠军、亚军、季军宝座上,并隆重举行颁奖仪式,从而大大地激发幼儿的练习兴趣,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激励幼儿坚持不懈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原本不会跳绳的幼儿也能在同伴互助及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取得进步和提高。
(二)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学习资源
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为幼儿提供旨在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学习资源,如,提供有利于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绘本故事书、开发智力的玩具、提高专注力的拼图、培养思维能力的积木等,同时还可设置“学习之星阅读角”“图书展示区”“阅读体验区”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场所,让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及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如,在大班幼儿签到台上,教师为幼儿提供日历(含农历)、天气、时钟(电子时钟和数字时钟)、班级花名册、签到本、统计表等资源,让幼儿每天一到班级,先签上自己的名字、查看日历并填写当天的日期、分辨天气情况、学看时钟及填写到园时间,统计当日缺勤情况、每月出勤情况、每周天气情况等,同时引导幼儿将重要的节日、小朋友及老师的生日在日历上做出标识,为即将到来的重要日子早计划、早准备,并期待特殊日子的到来。这种将生活中的数学融入每日生活的育人方式,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养成准时到校、认真签到、遵守规则及互相督促、互相关心等良好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活动规则
由于幼儿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愉悦,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由、开放等特点,教师并未对教学活动秩序做出太多的要求。鉴于此,教师应基于幼儿实际情况,注重班级规则的建设及活动秩序的建立,组织幼儿共同制订班级规则,以尊重幼儿主体意识,实现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在帮助幼儿规范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养成按时到园、认真倾听、大胆表达、主动交流等良好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个性化的学习反馈
幼儿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学习、表现情况进行反馈,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例如,教师既可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大班幼儿在家的阅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语言能力等;也可通过记录的形式,评价幼儿在园的生活习惯及学习品质;还可通过观察的形式,评价幼儿的学习能力等,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幼儿的鼓励、肯定与表扬,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和指导,帮助幼儿认识到学习习惯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 搭建沟通平台,形成家校合作的育人机制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单纯靠家长的教育或教师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学校、教师、幼儿与家长的通力合作与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要发挥家长在幼儿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价值,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协助并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形成家校共育模式,常态化地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一)架起有效的沟通渠道
教师可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会、家访、校园开放日等方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搭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平台,既便于家长向教师反映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又便于教师为家长传授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方法,共同做好家庭教育活动;定期举行幼小衔接学习习惯养成的家长培训活动或专题培训,让家长了解小学新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及学习评价等方面面临的变化,困扰小学生注意力、拖拉、自理等问题的不适应行为,以及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策略,为后续的小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举行家长与幼儿同读一本书活动并展开交流分享,在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家校合作中的独特优势,如,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通过网络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以及幼儿在园的表现,并使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可以及时寻求教师帮助,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搭建有益的合作平台
通过开展绘本漂流活动,鼓励家长每日陪伴幼儿阅读绘本、共同交流,指导幼儿大胆表达,并记录阅读心得,提升幼儿前书写能力;家长定期组织幼儿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幼儿得以更加自信、大方地展示自我,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参加亲子绘本剧比赛,利用平时积累的绘本阅读经验,并以表演的形式展现故事情节,使幼儿不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意义,并与家长亲密合作,促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为了促进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小小朗读者”活动,幼儿园通过微信公众号“小小朗读者”栏目,定期推送幼儿朗读的作品,而这需要家长、老师的精心指导及家长与幼儿的共同合作;利用家长的不同职业特点,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如,在国庆节主题活动中,邀请军人带领幼儿回顾红军的历程,亲身体验与军人一起军训的活动过程,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组织家长与孩子共同走进小学校园,通过耳濡目染小学的环境和活动,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
(三)采取合理的实施路径
教师还可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在生活或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制订亲子计划,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且能满足幼儿需求的活动内容,鼓励并督促幼儿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定时阅读
教师提前入户进行家庭阅读角布置的指导,帮助家长创设家庭阅读氛围,家长则与幼儿共同制订“阅读约定”,每日睡前一小时进行亲子阅读,形成每日阅读习惯。
2. 共同拼搭
教师经常性地将幼儿在幼儿园建构区的搭建情况用照片或视频反馈给家长,家长在家可与幼儿持续进行相关主题或相关建构技能的搭建,帮助幼儿形成专注、坚持的品质,构建亲子学习共同体。
3. 亲子运动
教师积极推送亲子小运动的相关视频至家长群,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坚持运动,在运动中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4. 科学实验
教师向家长倡导“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念,鼓励家长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可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幼儿园种植区内的劳动成果,并把种子、小菜苗带回家继续种植,在家长的帮助下,让幼儿自主浇水、施肥等,直到收成、结果,体验“全收获”的过程。节假日到了,班级里的小兔需要领养,鼓励小朋友把它带回家加以照顾,如,每日给兔子喂萝卜或菜叶、为它清理粪便和洗澡、带它散步等,在养殖过程中,既让幼儿对生命有了认识,更加珍惜和爱护生命,又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意识。
5. 艺术创作
鼓励家长多带幼儿到美术馆、画展、博物馆、艺术展等,培养幼儿欣赏美的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在家大胆表达和创造,比如创设涂鸦墙,教师则留意幼儿创作的作品,有意收集,将作品裱框进行展示,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增强了幼儿学习的信心,而且让他们获得了成就感。通过增进家校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与生活态度。
四、 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
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包括教师在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养活动,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无痕教育,这都有助于幼儿入学后更好地胜任新的学习任务,且受益终身。
(一)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体验
幼儿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是对学习习惯的认知与体验。因此,家长首先要更新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并从思想、行为、态度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关爱和赞赏,确保“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教师则要善于指导家长并引导幼儿采用诸如“榜样法”“经验法”“启发法”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立足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快乐活动,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促进幼小衔接的有序进行。
(二)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情感
情感是习惯养成的内驱动力。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仍存在部分教师重视对幼儿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家长则关注大班幼儿的学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未能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无助于幼小衔接,也无助于幼儿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借助游戏法、情景表演等趣味十足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确定学习习惯养成的目标,点燃幼儿养成学习习惯的热情。
(三)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意志品质
要确保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培养幼儿自我约束力、自我控制力及持之以恒等意志品质。例如,通过开展阅读活动,组织幼儿阅读《整理书包自己来》《再见,电视机》《别让鸽子太晚睡》等绘本,帮助幼儿养75e8bc300b32b4f16a28d1de58380f32c6f7a3c4770d4171ef6f36cd109b30b5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开展“我要上小学了”“我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我心中的小学生活”“我憧憬中的小学生活”等专题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养成坚韧的学习意志,促进意志品质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主动思维的专注能力
作为幼儿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69475a1e3040947b08114c4dc1217841882ff264a96c0ae1369373a86575ca09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思考及注意力与专注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在开放且多元趣味的学习氛围中获取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为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独立思考、专注做事等良好学习习惯及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当前,幼儿园大班集中教育活动氛围较为开放、流动,且每个活动时长仅为25~30分钟,这与幼儿年龄较小、学习自制力较差且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专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结合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等现状,在约束幼儿行为、规范幼儿细则的同时,激发幼儿并不断培养幼儿的专注力,确保幼儿能专心地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活动要求,为幼儿后续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好准备。
例如,在组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时,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思考欲望,培养幼儿的学习专注力。如,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动物?你能说出多少种动物的名称?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哪些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令你印象最深的动物有哪些?等,然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并展开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再邀请个别幼儿大胆分享交流自己的看法,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同伴的发言,教师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组织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再进行分析、解答;又如,在大班语言活动——《谁说天空一定要用蓝色》中,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聆听:玛丽喜欢什么颜色的天空?玛丽为什么对自己画的天空不满意?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玛丽共画了多少次的天空?最后玛丽画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针对这种现象她又是如何解释的?幼儿在这种趣味、宽松且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能认真且深入地聆听教师的讲述,而且能带着问题随着教师的故事情节而展开思考,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发展了幼儿的专注力,其学习习惯也会得以慢慢培养和形成。
六、 优化活动方式,提升大班幼儿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保障幼儿的学习效率,而优秀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小衔接背景下,为促进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和活动方式,提高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例如,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实践能力、想象力、合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在开展建构游戏主题时,教师组织幼儿讨论、确定建构主题——幼儿实地参观并拍照记录——幼儿设计建构设计图——投票确定建构设计图——共同协商、分工合作——选择适合的单元积木、卡普乐积木等材料进行建构——建构时涉及对称、分合、等分等数学知识;沟通、讨论、协商等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表现和创造建筑艺术的美感等——建构游戏后的观察、复盘,促进幼儿思考、评价。不仅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
由于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整个学习活动的看法和建议,基于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作为教师或家长都要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幼儿对学习或游戏活动进行规划,并放手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或参与游戏活动,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如此一来,幼儿就会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这为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在解决“水龙头坏了怎么办”项目活动中,当幼儿发现班级水龙头坏了的时候,自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水龙头的相关信息,并展开现场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与家长共同查找资料并了解家庭水龙头的使用现状;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店家询问店主、与幼儿园的水电工沟通交流等,从中了解家庭及班级使用的水龙头型号和款式;展示小朋友各自的调查结果,并展开讨论、确定班级使用的水龙头款式及型号;选取班级代表填写申购单,并主动和园长沟通有关班级水龙头的更换事宜,经园长同意后,在水电工的帮助下完成安装工作,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此时,活动并没有结束,在孩子们成功“修复”班级水龙头后,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针对其他班级的水龙头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并展开维护。在获得成功的喜悦后,孩子们建议成立一支维修工程队,并投票确定了工程队的名称——“咚咚维修工程队”,通过制作宣传单、发布招募宣传视频,在全园招募维修队员,组成评审团对应聘人员进行“专业面试”等方式,最终确定人选,并举行了“咚咚维修工程队”成立仪式,邀请了擅长水电的爷爷进行业务培训,而后对全园开放维修业务、收取订单、热线电话上门服务等。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生活中的维修知识,而且他们的自主与合作能力得以明显提升,平等互助、积极向上及乐善好施等优秀品质也得以有效发展。
幼儿教师还可创设丰富多彩且富有真实生活化的趣味活动,培养幼儿的听说习惯,例如,为组织幼儿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以培养幼儿表达能力及操作能力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在“说”与“做”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听与说的素材,借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说能力;又如,开展以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培养他们养成认真做事及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在幼儿认真观看操作步骤、仔细阅读图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动手,并通过反复尝试与实践,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动手经验,提高了他们的操作能力,而且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进而促使大班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
此外,幼儿园还要加强与周边小学的合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并熟悉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活动情况,为实现幼小有效衔接做好铺垫。例如,组织幼儿与小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升国旗仪式、参观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考察小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及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邀请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举行专题讲座或指导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并共同参与各种幼小衔接的研讨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地制订幼小衔接的相关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等。不仅有助于幼儿教师了解小学和幼儿衔接的相关知识、技能及注意事项,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七、 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是幼小衔接背景下的重点。教师应加强研究,以幼儿发展为中心,及时了解幼儿即将迈入的小学生活,积极探索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有效路径,不断优化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幼儿学习的信心,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云迪.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2.
[3]李召存.迈向高质量教育是时代的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22(5):1-3.
[4]朱丽芬.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培养mx9fDoMmz2lzq3Cr5e0Czu1pW0TVwFr93lv25vXXqEo=的策略探索——基于大班幼儿与一年级新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分析[J].福建教育,2022(8):19-20.
[5]张喜红.浅析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2023(1):165-166.
[6]何光辉.试论幼儿劳动教育的特点与策略——以幼儿劳动教育清单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3(1):66-68.
[7]朱娅婷.“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1):129-130.
[8]田方,黄瑾.高质量早期教育成效何以延续?——OECD国家早期教育和体育课程框架的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20(5):28.
[9]周彤帆,祖静,李俊刚.新媒体时代城乡幼儿电子媒介使用现状比较研究——基于辽宁省的调查[J].成都师范大学学报,2023(1):62-63.
[10]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