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

2024-09-27李安成

考试周刊 2024年34期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基础形成、思维培育、习惯培养具有突出影响,这要求通过各类可靠方式改善实践水平,包括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在内。文章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工作、家校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价值、现有问题以及问题成因,最后结合上文内容,论述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分别就丰富合作方式、建设信息化工作系统、加强对家长能力的指导、建立客观的合作评价系统、重视合作深入化等内容作具体分析,以发挥家校合作模式的优势,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工作以及小学生的综合成长。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4-0025-06

现代教育关注综合性、立体性、多元性,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亦然。从特点上看,小学语文以及其经典诵读教学,知识内容相对偏少,但具有较明显的持续性,低年级到高年级均需要应用经典诵读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知识储备情况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加强教学管理水平,以匹配学生长期成长特点。家校合作模式在此背景下得到关注,与常规教学工作不同,家校合作可以进一步发挥整合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工作不再简单局限于课堂或校园,能够向学生生活、家庭延伸,进而改善其覆盖效应,优化学生的成长效果。目前来看,部分小学对家校合作的关注不足,不能充分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中。分析相关问题表现、成因以及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家校合作与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概述

(一)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一种教育形式,主要关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协作,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家校合作基于沟通,强调家长和学校各自角色的清晰定位,也关注相互配合。家校合作不仅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至关重zRCc4uuVTP0bWntwhTh/u7SxY46qh62TzzfWWzV1tAc=要。它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的过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重点包括家庭参与、学校指导、内容互补、科学教育方法、立体共育等内涵。

从共性特点上看,家校合作重视家长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同时学校负责引导家庭教育,确保两者的一致性和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内容的互补,因为家庭和学校关注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更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提高教育方法和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家校合作通过制度建设和利用各种平台来实现,如家长委员会、家访和家长信件等方式,这为双方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空间。

(二)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系统地对经典文献或作品进行反复朗读或背诵,提升学生对学习资源的理解能力,包括其主题思想,也包括一些常见的语文知识,如生字词、修辞手法等。

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涉及阅读、记忆,其目的在于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并提高其核心素养,通过对经典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在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升。此外,经典诵读也被视为一种促进文化传承的方式,它强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人与文化的联系,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双减”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有所减轻,学生可以通过更多方式谋求个人进步。语文教学经典诵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思路和途径,有必要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加以促进、优化。

二、 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价值

(一)提升教学立体化水平

借助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直接价值在于提升了教学工作的立体化水平,将传统单薄的学校教育扩大到社会层面,以发挥家庭作用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如在诵读《找春天》时,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课堂范围内完成诵读后,可通过稳定的合作机制,将当天诵读教学内容信息提供给学生家庭,引导、鼓励家长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继承和发扬,组织家庭内阅读指导,或带领小学生到户外环境下完成深入阅读和学习,以此类方式使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能够立体化开展,教学质量也更有保障。

(二)有效发挥家庭作用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关注知识传递、主题思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无法充分吸收、掌握,利用家校合作模式加以推动,有助于发挥家庭作用,使校内工作能够得到自然延伸。如部分学生在完成《狐假虎威》经典诵读后,对其中的内容不能充分理解,但课堂时间有限,其无法在课堂内得到教师指导。家校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将不能理解的部分内容进行简单整理,向其父母或祖父母求助,由后者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使小学生在阅读篇目中的各类疑惑得到解答。在校园教育之外提供家庭教育作为补充,能够发挥家庭作用,促进学生成长。

(三)实现教学持续化

借助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也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持续化,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经典诵读篇目的直接延续;二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持续化培养。小学生在校参与语文经典诵读后,可以与家长分享阅读心得、学习体会,也可以请家长提供指导,提升对经典诵读篇目内知识的理解深度,直接实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家庭化延续。同时,持续的家校合作也能从机制、习惯角度对学生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使其愿意在课后进行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升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延续性,也为学生持续成长和发展提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方面的支持。

三、 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实践问题

(一)合作方式单一

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大体良好、开展普遍,但以家校合作为分析立足点,又可发现当前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合作方式比较单一,未能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方面的作用。学生家庭和学校重点关注经典诵读的基本开展态势,由学校提供信息,学生家庭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参与教导,在此基础上不做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此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保证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一致性,效率和稳定性较高,但弊端也比较明显,学生家庭、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有限,难以综合发挥作用,也难以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长期安排,从属性过于突出。也有部分小学仅通过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保持教育方面的联系,而小学班主任精力有限,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经典诵读教学和所有教学科目,这也导致双方合作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经典诵读教学质量的问题。

(二)合作延伸性不够

家校合作延伸性不高的问题,在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并不少见,是指双方的合作不能有效延伸到学生家庭,流于形式、作用不佳。如部分小学在完成了校园教育后,仅通过家长委员会将教学工作一般信息提供给学生家长,包括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进度、目标等,学生家长是否能够深入理解、是否能够有效配合,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也有部分学校的工作方式不够完善,以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电话等方式与学生家庭组织交流,而学生放学、返回家中接受家庭教育时,学校内教师、工作人员也处于非工作时间,难以通过上述方式持续为学生家庭提供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专业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带有一定的积累性、持续性要求,双方合作延伸性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相关教学的持续效应、立体性,对学生长期成长存在负面影响。

(三)家长缺乏专业能力

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材料阅读,在传递基础知识、培育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感的同时,也关注“经典”中国学信息、主题思想等内容的传递,这要求学生家庭能够配合学校,以比较专业的思维、方法提供教育指导。从目前来看,部分小学生家长缺乏参与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专业能力,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家长不能掌握一般性的知识,无法提供基础教育支持,如部分小学生由祖父母管带、抚养,后者往往难以有效理解现代教育思维,提供与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相匹配的专业指导;二是家长掌握一般性知识,但不了解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以常规“课堂灌输”的形式,将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有关知识直接提供给小学生,降低了后者的学习热情和意愿;三是家长精力有限,不能在时间方面提供家校合作方面的保障,降低了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质量。

(四)合作结果评价较难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是长期开展的,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也需要阶段性组织学习态势评价,家校合作模式下,因家庭参与增加了学习语文知识的动态性,更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结果评价客观了解教学质量。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针对家校合作下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建立评价机制,评价工作是以教学工作人员(如语文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主管进行的,其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客观,也可能因不了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的具体情况,给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也有部分小学采用了多元评价模式,鼓励小学生以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评价,以及家校合作成果评价,但评价方式不科学,以定性评价为主,不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相关工作情况,也不利于了解其中的问题,改进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五)合作不够深入

家校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是指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过于重视学校的作用,以学校的计划、教学思路和经验为中心,家长的诉求不能得到有效收集和反馈,以致合作模式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学校拟定了本周的教学计划后,将其提供给学生家长,倡导后者加以配合、支持,其初衷在于保持教育进度的一致性,以有效推动本校教学计划执行。但部分家长可能从子女特点、个人工作生活情况等角度发现计划的不足,其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及时反馈给学校,可能直接困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导致家庭部分的教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四、 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实践问题成因

(一)家校合作交流不足

从成因上看,家校合作方式单一的问题与双方交流不足直接相关。上文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工作进行了分析,可知其需要长期开展,也需要以不同方式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目前部分学校的家校合作开展态势不佳,双方合作交流的方式、渠道偏少,信息交互质量不足。如部分学校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组织家校合作,将学校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要求以及计划、目标等提供给广大家长,此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提升双方交流的规范性。但家长委员会作为中间层,有可能无法充分解析学校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目的,以致信息传递出现失当,同时也可能无法深入理解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看法,无法及时反馈给学校,导致家校双方交流不足、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部分学校没有选取专门部门、人员负责与学生家长沟通,导致信息的收集、汇总受到制约。

(二)缺乏信息化工作体系

家校合作延伸性不高的问题,主要受到技术因素影响,即部分学校没有针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家校合作的具体需要进行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过于依赖传统方式组织合作,导致合作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面开展。部分小学受到资金因素影响,不能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工作系统,尤其是乡村小学,因财务方面存在困难,其教学工作主要依赖传统模式,信息化设备和工具偏少,不足以形成支持家校合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工作系统。也有部分小学的物资条件、硬件设施情况较好,但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将主要的信息化资源、设备用于校内教学管理,没有针对家校合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需求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服务。

(三)学校提供的支持不足

家校合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需要来自双方的共同支持,目前部分小学家长因个人能力因素、精力因素等,不能有效配合学校完成教育,使家庭方面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受到影响。这一问题与学校提供的支持不足直接相关,部分学校认为家庭教育应由学生家长独立负责,在“双减”大背景下,学校不愿干预学生的家庭教育。此模式下,学生家长能力方面、精力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无法在学校支持下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在家庭层面的实践。也有部分学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校园内部,虽然适当向学生家庭提供指导,但指导的力度不大、针对性不足。如部分学生家长主要缺乏专业的语文教育知识,学校提供的则是心理指导、亲子交流等有关教育信息,并不能应对家长能力上的缺失,支持效果不佳。

(四)未建立客观的合作评价系统

家校合作下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应阶段性检验其工作情况,以了解工作进度、成效和问题。当前大部分学校对相关工作重视不足,合作结果评价较难,这与学校未建立客观的合作评价系统有关。部分学校认为,愿意家校合作的家庭比较有限,主要的教育工作依然依赖学校,不愿投入精力评价家校合作下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工作,也未能建立对应的评价系统。另有部分学校重视发挥教学工作者(包括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的主观经验价值,以教学工作者的主观意见为中心,形成了主观性较强的评价模式和工作系统。这一体系的工作效率较高,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定量评价指标,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家校合作下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态势,影响教学工作和家校合作。

(五)对家长诉求收集不到位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工作中,家校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并不少见,该问题与学校管理工作相关,因部分学校对家长诉求收集不到位,后者的实际需要以及意见等,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制约了双方合作。如部分小学以传统的家长会和家访为中心形式,了解家长对本校教育、学生学习情况的看法,同时寻求了解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情况。这一方式的优势在于,直接形成了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方式稳定、经验成熟、直观性强。但教师在相同时间维度内,往往只能与一位学生家长形成交流,后者能够反映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践情况、家校合作需求等信息有限,在教学工作仍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全面收集学生家长的诉求信息。也有部分学校采用了其他工作方法了解家长对家校合作、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的意见、诉求,但管理松懈,不能深入挖掘有效信息并组织处理,双方的合作深入性依然不高。

五、 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实践建议

(一)丰富合作方式

为发挥家校合作模式优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工作,主张在未来工作中从合作方式角度寻求突破,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主题活动组织、增加亲子互动性活动的组织频次等。

主题活动组织可以直接让家长参与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实践,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主题选择应强调针对性,兼顾教育价值、语文知识的培育等目标。如每年3月份学校可组织“雷锋精神”为核心的阅读主题活动,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朗读、读后感撰写和阅读分享等为中心,号召本校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并要求学生家长发挥辅助作用,提供与“雷锋精神”相关的各类素材、与子女合作完成作文撰写、朗读等。植树节期间,可选择《邓小平爷爷植树》作为经典诵读篇目,用于实践教育。其他节假日以类似方法组织家校互动、经典诵读实践的主题活动,丰富家校合作方式。

增加亲子互动性活动的组织频次,则关注以更多时间、更密集的主题活动等方式,使小学生可以持续通过家校合作接受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教育。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主张差异化进行活动组织安排,参考表1模式。

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保持每学期组织3~4次亲子互动性活动的频次。该学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年级也较低,对父母的依赖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增加亲子互动性活动的频次符合其年龄和学情特点,可以提升合作效应。进入小学中年级,因学习压力有所增加,且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相对固定,可减少亲子互动性活动的组织频次,改为每学期2~3次。进入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其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完善,亲子互动性活动的组织频次可减少为每个学期1~2次。有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丰富家校合作方式,持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工作高质量开展。

(二)建设信息化工作系统

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工作开展,应对家校合作延伸性不高的问题,主张在未来工作中设法建设信息化工作系统。该系统建设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覆盖效应;二是校内管理。

覆盖效应是指信息化工作系统应能够涵盖至少三个主体:一是学校管理人员;二是学生家庭和家长;三是经典诵读有关资源。前两类主体与工作系统的关联主要通过信息化设备、移动终端实现,如智能手机、家用计算机等。经典诵读有关资源与工作系统的关联需要依赖学校管理,建议各校对有助于提升学习学习水平、符合经典诵读要求的各类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可直接为计算机读取的数字化资源,录入本校教育数据库中。家长在家庭经典诵读教育过程中,可随时访问数据库下载资源,或寻求与管理人员的交流合作。

校内管理方面,主张各校选取熟悉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人员,负责信息化工作系统的日常管理。原则上应根据本校学生数目、经典诵读教学压力确定工作人员数目,与学生的比例应在1∶100左右。即学校每有100名学生,至少配置1名工作人员负责本校信息化工作系统的日常管理。当学生或家长在家庭教育工作中面临问题、出现疑惑时,可以通过各类智能终端与校内工作人员实时交互,请求后者提供帮助,以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工作可以借助信息化工作系统高质量延伸,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时性和延伸性。

(三)加强对家长能力的指导

加强对家长能力的指导,可以提升家校合作的针对性,为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提供家庭层面的支持。重点措施包括专业知识指导、家庭教学组织指导两个方面。

针对部分家长一般组织掌握不足、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学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其提供专业知识指导。校内教务工作人员、教师等,可以将与现代教育、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有关的资源整理为数据包或形成纸质文件,利用网络渠道、家长委员会等提供给本校学生家长,鼓励其吸收和学习。部分家长因精力有限不能参与家校合作、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可号召其形成小组,若干家长共同负责若干学生教育指导,轮流安排学生到某一位同学家中学习,以纾解家长教育压力,通过教学组织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工作有序开展。

(四)建立客观的合作评价系统

以有效评估家校合作、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为目标,主张在未来工作中建立能够完成定量、定性评价的工作系统。

各学校可以针对本校教学工作特点、家校合作、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需求,建立定量评价体系。选取家校合作的频次、深入性、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的时间等指标,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分值标准,最低为1分,最高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该指标的完成度越高。定量评级应多元开展,让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代表共同完成评价。由学生进行评价结果的收集,确定本校家校合作、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的基本情况完成定性评价。也根据其中各类指标的具体得分态势,评估尚不完善的工作环节,积极组织优化,以提升家校合作和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质量。

(五)重视合作深入化

未来工作中,考虑到学生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还应重视对其诉求的分析,提升家校合作的深入性。具体方式包括多渠道信息采集、挖掘整理等。

各小学应开放信息化工作渠道,在鼓励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常规收集家长诉求的基础上,鼓励家长通过信息化渠道反馈与家校合作和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有关的意见、提出个人诉求,由学校以一周或一个月为周期,进行整理分析,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参考。如家长提出“希望增加阅读内容中的国学信息”,其诉求合理,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知识储备、成长质量,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予以满足。对大部分家长提出的类似诉求、相似建议,则要求学校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以评估相关诉求和建议的提出原因,探讨本校当前家校合作管理、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工作是否存在较严重的隐性问题,积极加以优化,为本校长期组织家校合作提供支持,服务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管理。

六、 结论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能够发挥家庭作用,实现教学立体性、衍生价值的提升,应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更多关注。当前该工作仍不完善,存在合作方式单一、合作延伸性不高、家长缺乏专业能力、合作结果评价较难、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上述问题成因复杂,牵涉到家校合作的交流、信息化工作系统建设、学校的综合支持等,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控制。未来主张根据问题表现以及其成因特点,推行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主张以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需求为着眼点,首先尝试丰富家校合作方式,同时建设信息化工作系统、客观的合作评价系统,并加强对家长能力的指导,最后还应重视提升合作深入性,收集家长对家校合作、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的看法和诉求,以保证相关教育工作能够高质量开展,促进小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火焕霞.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9):93-95.

[2]王彩英.家校合作模式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9):112-114.

[3]韩永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39-41.

[4]李淑忠,于爱玲.浅析利用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49-151.

[5]王彩英.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家长参与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183-185.

[6]马刚,马春香.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4):1-3.

[7]孙玲霞.浅谈家校合作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2(28):37-40.

[8]张爱云.浅谈利用家校合作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29-32.

[9]徐瑶.浅析“读写结合”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1(2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