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生成性再造探究

2024-09-27朱顶峰

考试周刊 2024年34期

摘要:从逻辑机理上分析,小学教研组建设对提升小学教学效能能起到标杆意义和奠基效应。它能够提高小学学科教学的整体境界、完善小学学科教学的教学架构。它是活动、任务和情境构成的教学系统。它内蕴着“具体教学”和“问题情境”的勾连,“统合思维”和“探究教学”的整合,“协作表达”和“动态建构”的碰撞。它有自身的价值梳理和实践生成。文章将深度聚焦此方面并予以深挖,建构和还原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现实图景和实践皈依。

关键词:小学教研组建设;价值梳理;实践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4-0016-03

随着教学内外环境的改变,小学教研组建设日益展现出战略价值和引领意义。怎样高质量地推进小学教研组建设,值得教学界和学术界深度研习。它有自身的价值梳理和实践生成,文章将循着这样的思路而展开。

一、 小学教研组建设的价值梳理

小学教研组建设的价值结构的首要基点是致力于为小学学科教学注入情境动能,加入教科研力量。在推进教学中,笔者发现,无论是构建教学情境,还是构建复习情境,互动模式都能建构富有开放性的情境,能够丰富和优化老师的教学体验,有利于为老师提供情境支撑。互动模式的使用,能为老师创设有层次、有内涵、有机理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和探究情境,能为老师提供情境支撑。老师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可以提升自身的备课水平,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老师的内生动力和主体生命力量,有利于释放老师的思维动能和思维潜能,有利于激发和建构老师的欲望和动机,进而生成小学学科教学的固有内涵。

同时,小学教研组建设的价值结构的另一价值指向锚定了排除教学障碍层面。梳理传统的小学教研组建设实际,有些时候是流于形式,没有对接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没有聚焦教学障碍的排除,老师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没有锚定老师的生命建构和教学痛点,导致老师的教学质量低下、效能堪忧。小学教研组建设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创新小学学科教学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意识,有利于为老师搭建教学的思维通路,能够促使老师注意紧密对接小学老师特殊的学情实际,着力创设丰富多彩、内涵各异的师生双边活动,为老师搭建新的实践基石,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促使老师进入深度教学和策略教学,进而能够提升小学学科教学的教学效能。

二、 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逻辑架构

小学教研组建设注重使用多种手段促进老师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互动。注重引领老师深度参与、深度建构是教研组建设的本质属性。助力老师探查集体教研活动的内在规律,注重促进老师的自我呈现、自主质疑、自主反思,不断优化和调节老师的认知结构和生成结构。在小学教研组建设中,其架构为“老师——教研——教学”。这里的“老师”指的是教学的能动者、建构者,也就是教学的实施者。“教研”指的是集体教研的过程。“教学”指的是教学组织实施活动。其反思结构为“教学——教研——老师”,首先,每一个不同的“老师”在教学教研组建设活动中,都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场域。其次,如何调动老师的教学能动性,使之倾斜于教学活动身上。再次,为了保障老师和教学之间产生积极的沟联,必须以“教研”作为媒介。最后,这种过程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和行为共享的教研文化中。通过体验、对比、反思,促进思路、方法、意识的互动和交流,使老师在集体教研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健全、稳定、完善和丰富。

三、 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生成

(一)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核心力量,其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

1. 明确制度目的与原则

教研组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制度的目的和原则。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教研组的工作,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度的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实际,既要有利于教研组的长期发展,又要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2. 确立教研组组织架构

建立完善的教研组组织架构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教研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组长、副组长等职位,明确各职位的职责和权力。同时,要确保教研组内部的沟通畅通,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

3. 制订教学研究与计划

教研组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研究与计划,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教学研究与计划应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相一致,同时也要结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专长进行制订。

4. 规范教研活动流程

规范教研活动流程是确保教研组工作有序进行的关键。教研组应制订详细的教研活动流程,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形式等。同时,要确保教研活动的记录和归档,以便于后续的总结和改进。

5.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研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组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 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是教研组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教研组应积极与其他学科教研组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组织建设

1. 适时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科研活动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班级庞大的学校可以依据学科教学实际、老师人员变动情况等适时调整,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各年级设置一个教研组,数学、英语学科可以分成低中高年级来设置教研组。

2. 选拔好教研组长

要积极选拔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素养较高、有一定教学威望、具备进取奉献意识、勇挑重担意识的老师担任教研组长。

(三)做好教研组常规工作

1. 有效开展教育科研

有效承担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布置的科研任务,锚定新课改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教研专题,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教育教学论文等研究成果。

2. 有序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

根据学校的教师成长方案,确定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配套措施,比如“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做到在思想上引领、在生活上关心、在业务上指点,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力争三年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五至八年出成绩。

3. 构建有效协作的教研氛围

有效调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发扬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构建有效协作的教研氛围。

4. 组织开展业务教学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教学、小组讨论、老师自学等形式,围绕研究专题和教研主题展开深层次讨论。

5. 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制订教学计划,完善并推行本组教研工作计划。集体协商并贯彻执行本学科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各环节的实施要求,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导。对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进行引领、梳理。及时归纳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积累先进经验,推广先进典型。着力配合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等有序开展。

6. 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提高教学能力和上课质量为重点,开展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资源、教材教法、课程标准,重点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创新集体备课的思维和策略

要想有效促进小学教研组建设,要注意创新集体备课的思维和路径。教研组可以开展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引领教研组老师深度参与、深度感悟、深度体认、深度建构、深度认知、深度生成,提升小学教研组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五)建构有内涵、有结构、有质量的教研主题

要想有效促进小学教研组建设,建构有内涵、有结构、有质量的教研主题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在推进教研组建设实践时,注意设置有结构、有质量、有内涵的教研探究问题,组成探究问题序列和探究问题链条,为老师的教研探究奠定思维支点和实践根基。在设计教研探究问题时,要着眼于丰富老师的心灵体验和教研体验,着力提升教研质量。

此外,要想高质量地促进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深度,就要注意秉持正确积极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要秉持和彰显“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的发展为本,以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和能力建构为内核”的教研理念、教研策略和教研思路。正确的理念为推进教研组建设提供了理念指引和目标支撑。

(六)深度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要想有效促进小学教研组建设,要注意深度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注意发挥教研组活动强大的互动优势和探究功效,把教研内容进行内涵化改造和探索化升级,为老师建构情境性、生活性、内涵性的教研情境,使老师受到情境的浸润、道德的熏陶、行为的矫正,有利于克服和规避空洞的语言说教和死板的教研模式规约,使小学教研组建设更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七)教研组做好课前分析

要想有效促进小学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做好课前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课前分析包含学情分析、素材背景分析等。它是完整复杂的系统。对老师的教研需求、教研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教研喜好、教研习惯等要进行深入评估、精准掌握。特别是老师的教研策略、教研态度、教研方法、教研认知等要重点关注。

(八)要注意将教研组建设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要想有效促进小学教研组建设,要注意把握教研组建设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把握教研组建设和老师生活实际的平衡点,把握教研组建设和老师思维培育的切入点。梳理和厘清教研组建设的属性特质,掌握和精通教研组建设的正确策略、路径和方法。注意为老师奠定教研思维基石。这就要求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要精心备课、综合施策、锚定重点、靶向发力,切实增强小学教研组建设对老师的吸引力、认同力、价值力、引领力、辐射力、渗透力和驱动力。

(九)执行实践和意识双线并行的“双依托”思路

要想有效促进小学教研组建设,要执行实践和意识双线并行的“双依托”思路。基于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笔者发现,梳理和厘清小学教研组建设内在的价值内核和逻辑机理,具有建构性意义。因此,要对其价值维度和逻辑架构进行深层次梳理和拟定,厘清其实践因子和核心概念,有利于认清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质和精髓。在笔者看来,小学教研组建设必须依托和植根于意识。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高级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想象等。意识是一种意识系统,而小学教研组建设是深度依托意识、思路、策略、路径,进而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它的逻辑起点是老师的意识活动。小学教研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老师和世界、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着眼于教学与老师的关系、教学与老师发展的关系,这是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底层逻辑。是意识在催生教学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潜在的、属于实践意识的意识驱动力量。

此外,在实践和意识“双依托”的逻辑架构中,老师是中心、是起点、是处于交互主体中的个体。从认识论层面讲,老师的体验是首要的,也是基本前提。其掌握的教学技巧、策略和知识都是源于自身的体验。所以,在小学教研组建设中,着眼于老师、围绕于老师、发展于老师、体验于老师、激发于老师是核心和根本,这也是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 结论

总之,小学教研组建设的价值梳理和实践生成,只要我们多维探究、深度梳理,就能助力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潘涌.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学科带头人的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13-15.

[2]吴云.新课程改革视野下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管理探析[J].科学咨询,2008(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