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之花绽放,从数学阅读开始

2024-09-26史雯莉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文章以课堂教学中数学阅读为着力点,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认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数学阅读兴趣,初步感知数学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图、文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当前学习内容,整合教材提供的情境,补充数学文化材料,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学习,初步感知相关知识点的历史背景。

如笔者在教学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引入②”(图1)时,在引用教材创设的公园划船情境后穿插“乘号的由来”,该段文字简介不仅篇幅短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而且内容提示学生通过旋转“+”号,位置变化后即为“×”号,建立“乘法”与“加法”的符号运算关联。

二、培养数学阅读习惯,逐步运用数学语言

对于文字理解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学会适当放手,将课堂里代替学生阅读转变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这就需要教师除了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更要有意识地制定系统性、适合学生共性特点的“培读”计划。

第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低年级学生经历学前生活的具象实物到半抽象图片的过渡阶段,是具备把认知范围内图片信息与相关文字匹配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教材内图文结合类的习题,由学生在课堂里读题,用读题实例说明其重要性。然而,笔者观察到很多低年级学生对读题不够重视,往往拿到题目匆匆一瞥,没有把题读完整或者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就填写,出现了得数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学生需要教师示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低年级学生只读一遍不一定能完全把握有效信息,可以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通读,把题目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读通顺,知道题目说了什么;第二遍细读,能找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每个数据对应的含义;第三遍精读,要厘清数量关系,思考合适的方法解答,将最后的答案代入原题中检验。教师把读题步骤“润物细无声”落实到位,是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良好读题习惯的有效策略。

第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频率,用“打卡”“集章”等奖励机制促进自主阅读。例如,笔者在一年级上册“减法—求剩余”新授时,安排独立阅读知识点3分钟(图2),需边阅读边思考,回答问题。

①看图用三句话说说小胖下车的数学故事。

②“4-1=3”怎么读?算式中“4、1和3”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表示什么含义?

③四个减法算式中任选一个,编一个数学故事,说说算式的含义。

上述教学环节三个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以阅读输入,用数学语言表达“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所求问题”输出准确、精炼的数量关系,把实际问题演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减法模型。力求在学习后续同类型知识点的过程中迁移方法,以小见大逐步升华数学阅读的作用。

三、指导数学阅读方法,稳步提升理解能力

1.圈划重点字词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每个数学概念、术语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因此,在数学阅读中也需要“咬文嚼字”,通过圈划重点字词,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把握阅读重点,提高阅读效率。如“小丁丁家养了15条红金鱼、18条花金鱼。小丁丁家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一共”,这样便能清楚地知道要将红金鱼和花金鱼的条数合起来用加法解决。再如“超市里有大米67袋,卖掉25袋。还剩多少袋?”,让学生举一反三圈出关键词“还剩”,进而明确数量关系用减法计算。数学题型千变万化,学生只要在阅读时能够从中提炼出关键字词,就有助于高效、正确地解决问题。

2.辨析对比题

练习设计时把学生容易混淆的对比题编排在一起,通过辨析异同点,打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提高解题正确率。如二年级上册练习设计以下类型题组:

题组①:填一填。

(1)2个4相加是( ),2个4相乘是( )。

(2)4+4+4=( )×( ),表示( )个( )相加,也就是( )的( )倍。

题组②:列式计算。

(1)8是4的几倍? (2)8的4倍是多少?

题组③:综合应用。

1)每组有6名学生,全班有5组。全班有多少名学生?

2)全班有30名学生,平均分成5组。每组有多少名学生?

3) 全班有30名学生,每6名学生为一组。一共有几组?

题组①中两小问虽然“加”与“乘”只有一字之差,但列式计算的结果不同。题组②两小题文字的语序略有不同,经分析第一小题求的是商,而第二小题求的是积,运用的计算方法也不同。题组③是综合应用的变式练习,这组题中“每组学生名数、组数与全班学生总名数”三个数量的变化关系,其本质蕴含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很容易联想到用乘法口诀求商,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积不变,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能够加强理解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的区别。

3.画图演示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画图形式呈现抽象的知识点。用画圆圈代替实物,是将文本信息简单化、具体化的最佳方法,也是学生容易操作的方法。如解决一年级“小朋友们排队买冰淇淋,从前往后数小巧是第4个,从后往前数,她是第6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的排队问题,学生可以画圆圈清楚地数出总人数。画圆圈除了表示实物个数,还可以演示分一分的行为。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题橙色圈的数量表示份数,黑色圆片数量表示每份个数,从而区分出“不够分”的余数,用画图说明算式含义、归纳结论既简单明了又推动思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的实际情况,教师将指导数学阅读方法分化在课前、课中或课后都可以弹性调整,以期达到稳步提升理解能力的效果。

四、丰富数学阅读材料,同步提高信息素养

1.数学阅读材料多样化

现今学生身处大数据时代,教材早已不是唯一的学科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不仅有传统的实体书店、在线商城,而且有更多网络在线阅读和不断开发、更新的阅读APP。面对如此强大的资源库,教师和家长必须协力配合帮助低年级学生严格把关,筛选出适宜学生的数学阅读材料。

校内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个人、分组或集体多种形式阅读数学绘本、儿童杂志、报刊等纸质材料,满足不同学生阅读层次的需求。在课后看护时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阶段性分享读书心得,提高班级整体学生的阅读水平。

2.数学信息渠道多元化

随着学生强化数学阅读练习、养成数学阅读习惯,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就更多了。师生、生生、父母的口耳相传可能还不如静下心来从阅读中汲取的数学信息印象深刻。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童话、经典名题等短视频被动输入,不一定像同伴读书会交流那样能引发共鸣。教师在恰当时机和学生共享学习资源的同时,言传身教帮助学生甄别出健康、积极的学习信息。

五、结语

综上,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阅读,能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增强自主阅读意识,打开自主学习大门。

【参考文献】

[1]王凤清.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观点教改前沿,2022(08).

[2]董海亮.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教育,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