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名家脚步,经典润泽生命
2024-09-26杨勤珍
【摘要】小学高段学生应逐步接触现当代作家的经典作品,但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因此课外阅读课首要目标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在导读课上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构成,关注情节、人物的阅读赏析,并对文字、图画等的表现方式有所感知,这就需要有效的课堂策略,使得课外阅读指导课融合“情趣”和“理趣”。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课;经典阅读;阅读兴趣
鲁迅在《读书常谈》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也要泛览……这样子,对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先生还提倡“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课外阅读之重要性已不必多言,然而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方法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盲点。
一、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方法的难点
1.课外阅读的兴趣差异比较大
根据调查显示男孩子的兴趣点在卡通书,而女孩子更容易接受历史和名著类书籍。但是《皮皮鲁和鲁西西》这样的热闹型儿童文学虽然贴近学生生活,把传统的东西大众化、通俗化,但其中的语言却是无法比肩经典的。更不要提《查理九世》这样打着探险、益智旗号却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作品,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不但不能从中吸取营养,还要受到身心的伤害。
2.课外阅读有一定的随意性
学生虽然普遍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却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过于追求消遣和猎奇。而对于经典类作品,学生的态度是极度排斥的,所以看似读了不少书,却耗费了大量时间而收获不大。
二、实施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几点策略
1.精彩情节先睹为快—关注情节推动
(1)猜想目录,引发探究。目录是作者写书的提纲,每一个目录都能引发孩子带着强烈的渴望去探求其中的矛盾和曲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正文之前养成看目录的好习惯。并根据目录进行第一步猜测,故事的发展真如他们所说的吗?所有的谜团在学生读了整本书后会全部揭开。笔者在《走进老舍》这节阅读课上,将目录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首先了解了本书的结构,再反其道而行,让孩子们挑一篇最不像文章的文章,最后经过讨论将目标确定为《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当老师将原文以饶有趣味的语气朗读出来时,学生都忍俊不禁,同时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老舍“老小孩”的幽默,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形成画面,承上启下。所谓“画面感”,从作者的角度讲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画面,通过一定方式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意境,取得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的效果。从读者的角度讲就是阅读语言文字,眼前能出现与文字意境相符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师对作品中的重要场景、关键画面作一部分的提前呈现,让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后续的阅读有影响:或反复还原,或链接联想,或品味感悟。如《走近老舍》的导读中,笔者首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了由编者蒋军晶写的序。
PPT出示:老舍的心里装着孩子。他喜欢写孩子,他的很多作品的主人公就是孩子。他的第一部作品《小铃儿》是他23岁的时候写的,主人公是一个孩子。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叫《正红旗下》,是他在63岁时写的……“核心”还是孩子。……你又担心,大作家的文章会不会生僻字很多,句子很深奥啊?……他很自信他的书,小学生能读得懂,因为他往往用最少的字,最通俗的话描写复杂的心态、事物、风景。
由此,从序言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老舍之间的距离了,为下面的文章阅读做好了准备。
(3)移情入境,追寻答案。小学生普遍具有猎奇心理,对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最为倾心,抓住了作品中的高潮部分,也就抓住了孩子阅读的沸点。因此,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需要慎重考虑,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笔者在挑选老舍文章时特别注意趣味性,首先选择了《小麻雀》《小白鼠》这两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和童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创设相关情境:孩子们,你有救治过受伤的小麻雀吗?发现它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你有仔细观察过小麻雀的反应吗?救治了它以后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与老舍的文章产生了诸多共情,从而追根究底,兴味盎然。
(4)想象创编,对比阅读。“猜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教师可以设置一两个创编故事的环节,有时创编后可以不给结论,但有时创编后可让学生对比原著阅读,从而领悟作品中情节设置的巧妙和语言的生动。如笔者在引领孩子阅读童话故事《小白鼠》一文时,故意将结尾去掉,让孩子们猜测小白鼠最后有没有和小白猫成为好朋友。这个问题引起孩子们热烈的辩论,正反两方各执一词。最后出示老舍原文,孩子在富有悲剧色彩的结尾中陷入了沉思,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世界远不是童话故事那么简单,老舍爷爷用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2.生动语言先声夺人—赏析语言味道
(1)范例作品悟风格。为让学生体会老舍语言的幽默特点,Y2oUmbIwZl8rlJXi0SJxswgKs54M91cBKu+cHP5w1sY=笔者选取了《衣》这篇典型文章。
师:老舍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吃不饱穿不好,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描写吃的和穿的吧。
学生默读文章,交流心得。
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老舍爷爷不像我们能天天吃到好吃的,他只能吃点菜根。
生2:我也知道了老舍爷爷觉得吃不饱实在让人不开心,但是衣服穿得不好倒没什么大事。
生3:我觉得老舍爷爷不但觉得穿不好没什么关系,而且还乐在其中。
师: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老舍乐在其中?
生1: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了:“这是一种‘自来旧’的布作成的一下水就一蹶不振,永远难看。吴组缃先生名之为斯文扫地的衣服。可是,这种衣服给我许多方便—简直可以称之为享受!我可以穿着裤子睡觉,而不必担心裤缝直与不直;它反正永远不会直立。我可以不必先看看座位,再去坐下;我的宝裤不怕泥土污秽,它原是自来旧。雨天走路,我不怕汽车。晴天有空袭,我的衣服的老鼠皮色便是伪装。这种衣服给我舒适,因而有亲切之感。”
生2:我觉得“一蹶不振”“永远难看”“自来旧”这些词特别有意思。
其他学生也就这几次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经过分析,学生都感受到了老舍语言的魅力就来自于幽默。
(2)影像助力悟风格。笔者首先介绍了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因此他说起话来就带着一股京片子味儿,而且在写文章时还将这种味道融入其中。接着播放了《茶馆》的片段,学生充分感受了“京味儿”的感觉。最后,笔者建议学生学着北京人说话的方式来读一读相关语段。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个个儿有模有样地念起来,发出一阵阵可爱的笑声。
3.人物生平串联课堂——增加阅读兴趣
(1)了解生平,拉近距离。上课之前,笔者布置了查阅老舍生平的作业,为防止学生忘记,特意嘱咐挑选三点记录。课上交流以后,教师将学生发言整理如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被称为“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出生于平民家庭,自幼丧父。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段介绍文字覆盖了老舍的身份、出生地、家庭情况,以及几个重要称号,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了准备。
(2)时代背景,串联作品。老舍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其文章涉及的内容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笔者将时代背景和文章进行结合。当推荐阅读《北京的春节》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老舍北京人的身份;当推荐阅读《我的母亲》的时候,特别介绍了老舍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一手带大的艰辛等。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的支撑,扫清了学生在阅读时的隔阂感。
阅读指导课承担着指导阅读方法、指明阅读方向、激发阅读兴趣的重任,教师先期呈现的内容更需要在熟读整本书的基础上作恰当的选择和巧妙的呈现、推进,引导学生真正爱上阅读,为他们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阅读之路,也为学生打下厚实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19.
[2]李亚英,林建英.用叶圣陶的略读理论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王晖,黄敏.先期呈现:课外阅读导读课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