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性阅读:点亮古诗词意蕴之妙

2024-09-26周洁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古典诗词在主题、意象、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互文现象。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以互文性阅读为抓手,引导学生从典故、意象、主题、情感的关联中掌握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蕴等,感受古诗词的意蕴之妙,使古诗词教学呈现一种整体联系的视野,而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文本。

【关键词】互文性阅读;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

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可谓如水中扁舟,水急而浆轻,方向茫然。在对古诗的理解中,有人习惯将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以求理解起来浅显、明白,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诗歌的意境,冲淡了诗歌的意蕴,同时使一首浑然天成的诗歌变得支离破碎。事实上,古典诗词在主题、意象、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互文现象。笔者尝试用互文性理论形成互文性阅读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打开视野,从整体观照诗歌,从而更好把握诗歌的意蕴。

一、互文性阅读的理论阐释

互文性阅读的理论基础是互文性理论,其作为文艺理论诗的一个概念,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文本间的反射和交织。互文性理论认为诗歌的互文性特点最为明显。

互文性理论以语词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纵观古诗文,语词之间融汇和中和的特点尤为明显,以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一诗为例:

由此可见,诗和诗之间不是孤立的,它的语词经过长期的凝练、融汇、交涉最终形成网状的文本,也正因为这样,读者可以举一反三,通汇贯通,通过理解一个词、一首诗形成“前理解”,从而建立信息库用来理解更多的文本。

互文性理论为互文性阅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读古诗文时借助文本间的互涉来探究主文本所隐含的意义,从而达到深读、细读的目的。

二、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策略

1.意象互文,窥之以运釿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象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意象是诗歌表现的主要手法,诗人正是通过意象来达到表达上的蕴藉含蓄,从而构成幽深动人的审美特征。

几千年来,一些事物、语词通过一遍遍使用、锤炼逐渐将其意蕴固定了下来。比如前文提到的《寻鸿渐不遇》一诗中“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中的“篱边菊”便是一个具有独特指向的意象。自陶渊明起,“菊”便幻化成了高洁守志的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初心不改的闲适;“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那是洁身自好的高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那是猛志固在的傲气。

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通过互文性阅读达到对意象感性形式与内涵刹那间的整体领悟能力。这将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诗歌教学中通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条分缕析似的教学方法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笔者在执教《诗经·采薇》时,在解读“柳”这个意象时,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柳”在送别诗中是作为固定的情感符号存在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引入了其他含有“柳”的古诗句,学生在进行多次朗读后发现,“柳”都是和送别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趁机点拨学生,“柳”谐音“留”,在古代因为交通不发达,送别就成了特别伤感的事情,人们往往折柳送别,以表达自己依依不舍之情。接着,将意象放入原诗中再次回读,此时,学生已经能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再趁热打铁,拓展含有相同意象的送别诗,夯实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这样以意象互文为策略的教学可以形成一套行为模式: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包含相同意象的诗句,用互文性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含义进行总结,并适时再次拓展诗句,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原诗,也形成了一种解读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了思维。

2.典故互文,上溯以破隔

典故分为暗典、明典、翻典,小学阶段,典故多属于明典,比如李商隐的《嫦娥》用的就是“嫦娥奔月”的典故,林杰的《乞巧》用的则是“牛郎织女”的典故,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是典型的文本互涉。

笔者在教学《乡村四月》的时候曾引导学生了解“布谷催耕”的典故,又拓展了相关诗句,深入感受了诗人着力表现的四月乡村繁忙的景象,教学步骤如图所示:

在此教学过程中,从典故入手,又拓展了其他同样含有“布谷催耕”之意的诗句 “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种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这就形成了互文性文本形式。在一层层的有序解读下,学生便由表象进入到了诗歌的内核。

典故除了古书中的故事,还有词句。古人作诗有种手法是化用前人诗句中的语词,比如《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化用了鲍照《代白头吟》中的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了“玉壶冰”的出处,结合玉壶和冰的特点,总结出“玉壶冰”意指冰清玉洁的品性。再推及王昌龄的生平,引导学生感受《芙蓉楼送辛渐》不同于送别诗的地方,诗人用“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道出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心志和追求,可谓水到渠成,感天动地。

教师趁机总结,中国文人骨子里蕴含着的是洁身自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引导学生以此主题为线索自行解读于谦《石灰吟》和郑燮《竹石》,进一步感受“文人风骨”,用互文性阅读串起一条情感线。

3.主题互文,闻之以寻踪

古典诗词虽然浩如烟海,但从主题上来说,可以分成几大类型。当代学者陈向春在专著《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中,将历代诗歌的主题归纳为:时间、生命、情爱、别离、求仕、忧患、隐居、从军、怀古、娱乐十种基本类型,可视之为“母题”。

主题的互涉,在诗词中没有那么的具体、清晰,但仍具有规律,在诗歌史上,它犹如潜藏着的暗线,串起巨大了文本群落,将诗人的文学记忆勾连起来,连出了一条意蕴丰富的曲线。

根据诗歌母题,可以把古代诗歌分为怀古诗、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羁旅诗等。每一类古诗都有前后的继承关系,它们总是在相互影响、吸收和借鉴中发展。

笔者将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四学制)中的诗歌主题进行了梳理:

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第二十五首)的教学中,在解读“日长篱落无人过”一句时,发现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对诗歌意境存在误解,认为“无人过”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在家里午睡。

出现了以下的对话:

师:“日长篱落无人过”,大家觉得乡人们都去哪儿了呢?

生:因为中午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所以我猜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都在家里睡午觉吧。

师: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四时田园杂兴》不止我们课本中的一首,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把乡村一年四季的风景和农事都写进去了。我们来看第七首,或许能找到此时乡人们去了哪里。(出示:《四时田园杂兴》第七首)

师:读了这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村庄里的男女老少都很忙碌,他们“日出耘田业绩麻”,连小孩子也都在忙着农活儿。

生2:读了第七首《四时田园杂兴》让我想起了农忙时节我去爷爷奶奶家看到的场景,大家都忙着在田里干活儿,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所以我想,“日长篱落无人过”是因为大家都在田里干活儿,所以村庄里静悄悄的,一整天都没有人经过。

师小结:是啊,通过阅读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我们才了解到,这个时节的乡人们都忙着种庄稼,村庄里虽然静悄悄的,但是在不远处的农田里可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啊。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以农家一年四季的农事和风景为描写对象,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互文性阅读,互相补充说明,使得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乡人们的勤劳和辛苦,比单纯地想象画面或者说教感触深刻得多。

4.情感互文,述之以灵犀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几乎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推敲,尤其是一些包含诗人情感的字眼儿,更需要用到互文性阅读的方法去读出背后丰富的内涵。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词三首》中收录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如果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画面再顺理成章地按各主题未免有些隔靴搔痒,过于浅薄。若是采用互文性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体会王维营造的山居图中那种浓重的情感磁场,则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这一首诗的解读方式,更可以迁移到更多的诗歌中。具体的设计是这样的:

(1)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懂诗歌。

(2)适时引入王维的生平,了解他的人生转折—安史之乱给他带来的心灵的创伤,以及辋川对他的包容与安抚。

(3)引导学生去诗中找一找,哪些景物安慰了王维受伤的心灵。

(4)聚焦到“明月”“松”“竹”“莲”,出示含有这几种景物的代表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引导学生感受“月”“松”“竹”“莲”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守正清廉、高洁正直的含义。

(5)替其中一种景物传达心声,写一写:“王维啊王维……”借此感受在诗人王维眼中,这些文化符号是如何帮助他走出心灵的创伤。

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学生对《山居秋暝》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写景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诗歌的内核,也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可喜的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那就是互文性阅读。通过互文性阅读,将诗读厚,在厚度中感受真正的诗意。

三、结语

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胸怀。互文性阅读恰恰能够强化学生对于诗人品格、修养、胸怀的理解。当然,教师在运用互文理论时,也要把握一些原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尽管互文理论在诗歌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教师也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因为互涉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积累,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互涉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笔者也将就此方向继续学习和研究,以期为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郝洁.互文性阅读教学的建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

[2]陈晓兰.“互文性”阅读理论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22.

[3]王开美.互文性阅读:让古诗文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J].江苏教育研究,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