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的真相
2024-09-26沙笑梅
【摘要】文章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第三小学某四年级学生为例,分析学生不想上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
【关键词】厌学;有效沟通;ABC理论;行为契约;代币法
厌学是当前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的一种状况,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门诊中,竟有1/3~1/2的案例是与儿童青少年的厌学问题相关。学生厌学的危害也是比较严重的:不仅是成绩的下滑,更是对人生的多方面产生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厌学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不只是单单学习成绩不好这么简单,是值得所有家长和老师重视的。而学生的厌学问题,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仅仅是“不想上学”那么简单。其背后往往是个人、家庭、学校等多因素综合在一起,互相影响牵连,共同造成问题的爆发。为此,分析找出学生不想上学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案例概述
小杨,男,11岁,四年级学生,家中独子。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大专文化,均为一般职员,家族无精神病史。
小杨一二年级时很喜欢上学,作为小干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学习压力也完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自三年级疫情爆发、宅家学习后,该生明显学习状态不在线。作业极拖拉,经常撒谎忘带作业。交上来的作业字迹极潦草,母亲为其报的写字班,他会躲在厕所里不进教室学习。
每逢周一收作业,该生就说作业忘带,老师让其周二带来,他也总能在周二交齐作业。五一长假结束,开学第一天的早上,该生又说肚子疼,母亲带他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疾病症状。但第二天上学,故技重施,不想上学。后被母亲强制送到学校后,他又能好好上学。临到双休日过后,该生又出现不肯上学的情况,甚至和母亲在校门口软磨硬泡一上午,也不肯进校。
二、成因分析
1.不自信,时常想得到同学老师认可
其母亲反映,不愿上学的情况以前偶尔也会发生,原因都是作业未完成,怕到校后被老师批评、同学议论。与该生交流后,得到的答案也基本一致。该生本来性格就内向,脸皮薄,虚荣心强,爱听表扬的话,他认为在同学面前被批评,丢了脸面,心里难受,来校后总怀疑其他同学会对他指指点点,他受不了,就装病不来学校。
2.不自律,用磨蹭掩盖内心的恐惧
疫情爆发,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经常要通过手机或电脑等上传作业。他们便趁父母不在或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玩游戏。该生就是自控能力较弱的一个。他在母亲允许的情况下玩游戏,会经常再要求多玩会。母亲不在家,他就是“大王”,自己关在房中随意玩。甚至不理会家长收回电子产品的要求,自己藏起来,并长期“霸占”。
周一至周四的作业,他都能及时写好。只是周五的作业或碰上长假的作业,因为量较大,回家后,他总觉得应该先放松一下,便将作业拖到周六、周日写。而双休日,他又有其他的课外兴趣班,再加外出游玩,吃吃喝喝,就磨磨蹭蹭到周日晚上写,时间来不及,父母要保证他的睡眠时间,催促其早休息,因此作业来不及做。
3.不和谐,家庭矛盾显化孩子的无力
家中父母对他的教育态度不一,母亲较严格,父亲较随意,奶奶则十分宠爱。对于孩子装病一事,三者看法也不同。奶奶顺其意,爸爸无意见,不参与,不关心,妈妈是最积极应对的一个。当知道孩子是撒谎不愿上学,奶奶嗔怪孩子不好好向上,爸爸责怪妈妈管得太严,妈妈责骂孩子之余还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老师积极沟通。虽然母亲管得多,但在家时间有限,基本奶奶管理他的时间较长。因此该生的情况也是反反复复,不能一下子断根解决。
三、指导过程
1.情绪管理,缩短心距
该生母亲看到他的表现非常焦虑,不断斥责、质疑、拍打孩子,她自己也着急上火,无心工作。其实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也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更加的害怕、紧张、封闭甚至叛逆。因此在孩子强行被送到学校后,笔者会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好,不批评,不指责,只关注当下该生的表现,多鼓励,多提醒,同时将该生的良好表现告知其母亲,先让家长宽下心来,并让她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寻求解决的办法。
2.调整矛盾,合力助力
学生的问题往往反映出了一个家庭的问题。该生家庭主要成员的教育理念不同,对学生的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该生内向,缺乏自信,遇事犹豫不决。正是因为为其“出谋划策”的家人的不同处事方法,让他不知道听谁的。而母亲是最后的“拍板者”,往往较强势,夫妻关系也因教育孩子出现争吵、冷战,家庭矛盾被孩子点燃、激化。因此笔者让该生母亲尽量处理好家庭矛盾,统一调整好家庭教养方式,如劝告奶奶不要溺爱孩子;让父亲也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为改善家庭气氛和环境多出力。
3.有效沟通,积极肯定
由于该生性格内向,又好面子,老师找他谈话时,他经常言辞闪烁或沉默不语,谈话总是难以继续。笔者想到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因此让家长在孩子情绪稳定时或是兴致好时,找孩子聊聊天,先以孩子高兴的事或感兴趣的事开头,逐渐引入“不愿上学”的话题中,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4.改变认知,增强自信
家长在倾听孩子的诉说后,探寻出他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随后与老师沟通,在老师的帮助下,用ABC理论对他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找出其不合理信念,如作业没完成,编个理由就能骗过老师;其他同学轻声聊天就是在议论他,嘲笑他;被老师批评,就是老师不喜欢他,故意针对他等。该生后来在母亲和老师的帮助下,使其修正或放弃了原来的非理性观念,增强了自信心,情绪逐渐稳定。
5.家校配合,联动矫正
在小杨有了改变的意愿后,老师与他本人及其母亲商量后,尝试运用行为契约及代币法帮助该生改正拖拉的行为,对于其玩游戏也形成了一定的自觉性。
签约当天,小杨和其母亲签写了一份“良好行为规划契约书”(图1),老师作为见证者督促他的在校表现,母亲则主要负责家庭表现,双方每天共同完成“良好行为规划契约书记录表”(表1)。到了周五晚上,根据“代币奖励表”(表2),小杨可以得到相应的兑换物品。这样,对该生的教育就能形成合力,使5+2能等于或大于7。
通过签订契约书、实行奖励制度等方法,小杨明显有了很大进步。一个月后,小杨再没有出现抗拒上学的种种表现,他每天都能按时到校,及时上交作业,与同学友好相处,笑容也经常出现在脸上,同学们都说:“小杨恢复了,我们的队长回来了”。
厌学情绪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家长在这其中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当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之后,老师与家长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指导家长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得到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福国.学校心理咨询专业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