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饲养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
2024-09-26张兰萍
【摘要】户外饲养活动蕴含着无限的探究可能和真实的问题情境,借助户外饲养活动的开展,通过研究饲养活动的环境创设,基于观察,分析问题,有助于解读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形成支持幼儿户外饲养区科学探索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素养;饲养活动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幼儿科学素养为幼儿了解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的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开展是指围绕动物喂养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天生喜欢动物,通过饲养小动物,让幼儿学习照顾小动物,满足对动物的好奇心,在照顾动物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增强照顾小动物的责任心,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同时在参与饲养动物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各年龄段幼儿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目标
户外饲养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为幼儿提供科学启蒙,教师通过《纲要》《指南》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梳理出对幼儿园饲养活动的总目标以及各年龄段目标,具体见表1。
三、在户外饲养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支持策略
1.幼儿园户外饲养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础条件
(1)打造卫生安全环境,保障“科学探究”的开展。与动物进行接触,首先要考虑饲养的动物是否卫生、安全。因此,按照卫生部门的相关要求做好动物免疫工作和饲养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制订《饲养活动指导手册—卫生安全制度》,提出具体做法,消除家长顾虑,确保孩子的卫生健康、安全。
(2)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满足幼儿探究需要。①选择合适的场地。场地设置如何满足幼儿的探索呢?基于园所的情况,我们利用幼儿园边边角角、阳台、种植区等设置饲养角。选择尽可能小一些的动物占用的空间较小,可以先满足幼儿对动物探索的需要。②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为支持幼儿探究的需要,充足的探究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小班幼儿喜欢喂食物,锅碗瓢盆是必备。为了大班幼儿更深层次的探究需要,放大镜、镊子等是吸引她们幼儿照顾小动物的法宝。提供相关的动物书籍可以拓展幼儿的科学认知,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③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需要进行调整环境,小班选择体型小,温顺的小兔更为合适,激发探究兴趣。大班孩子参与性、互动性更好,宜制定照顾动物的公约,提出问题,支持探索,共同解决问题更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探究能力的发展。
(3)完善饲养制度,蓄力幼儿“科学探究”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的饲养知识经验不足,因此,学校经过讨论制定了《饲养活动指导手册—饲养制度》,如:饲养的数量合理,选择的小动物适合幼儿进行饲养;让饲养工作有专人负责,班级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和孩子一起进行观察、喂养,做一些力所能及地照顾小动物的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激发幼儿持续探究行为
(1)调查幼儿对饲养活动的兴趣。饲养什么?是幼儿内在兴趣的需要,把选择的机会交给幼儿,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亲子调查,针对年龄特点对饲养的小动物进行选择和分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动物进行饲养。
(2)共同商讨幼儿饲养活动的内容。①给小动物喂食、定期清理小动物的家。饲养活动为户外游戏增添了很多乐趣,小鸡吃青菜、大米、虫子吗?掌握不同动物的饲养方式;用纸和笔进行相关的记录,定期帮助小动物清扫屋子,培养幼儿对照顾饲养动物的兴趣,同时照顾动物的责任感也在不断增强。②观察记录动物的生长过程。饲养动物的过程是幼儿观察和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孩子们人手一册记录本,用各种感官近距离观察动物,感知动物的皮毛、外形等特征,用笔和纸进行绘画、记录小动物成长的过程,探索规律,从而积累小动物生长相关的知识经验等,和幼儿共同商量的饲养内容,幼儿更容易坚持。
3.拓展幼儿饲养活动的途径
(1)户外游戏中支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知道小白兔死了,特别伤心;在游戏分享环节,基于孩子在活动中的发现,展开了讨论,通过家园共育、资料查询,专题的讨论等,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拓展幼儿科学经验,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萌发。
(2)集体教学活动中深入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时提出的问题,记录孩子的兴趣和问题,“蛋是谁下的?这个蛋里面有小鸡吗?小鸡是从鸡蛋里面孵出来的吗?怎么孵出小鸡呢?”孩子们提出各种有意思的问题并展开了积极互动,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围绕关键词“孵蛋”,结合中班饲养活动的关键经验,以及结合《纲要》《指南》指出的科学领域的相关经验,基于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演绎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了解孵蛋是需要条件和时间,哪些动物是会下蛋的,认识了不同动物下的蛋,孩子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了科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3)家园合作中助力科学探究活动。家长给予教师很多支持和帮助,除了带来各种动物进行饲养,更多的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一起亲近、观察、照顾、探究动物的过程中,助力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
四、研究成效
1.夯实课程资源库建设
(1)充实了户外自主游戏的内容。孩子们学会了记录自己看到的现象和过程,利用项目化学习进行探索研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自己的探索发现,把芦丁鸡孵化出来,孵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提供孵化箱之后,小鸡出壳了,刚出生的小鸡为什么死了,需要保温箱提供一定的温度。孩子们有了思考的能力和行动力,看到了小生命破壳而出的奇迹,也因自己的实际行动,小鸡一天天长大,孩子们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2)丰富了主题资源包。随着活动的不断进展,孩子们的问题也随之不断,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做出价值判断,让幼儿真实的探索需要得到满足,老师所做的观察、解读、支持更加可视化,形成了基于儿童视角的科学活动案例集。
2.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1)家长参与评价。利用家委会活动共同商议动物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开展饲养小动物的讲座,优化环境,互动能为孩子带来哪些积极的意义?家长发现在游戏中学习,孩子的兴趣更高,学习更主动;站在家长层面的思考和评价能为开展户外饲养活动的探索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共同作用于孩子的发展。
(2)促进了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动物、人与自然的不断“对话”,提供了幼儿一个有启发、有支持的环境,萌发他们热爱自然、喜欢动物,在求知中享受童年的快乐,在玩中幼儿的探究兴趣、探究过程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自然养成幼儿的科学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叶.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阻碍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