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学生归纳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

2024-09-26庄威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归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旨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示了与之相应的单元训练重点,即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本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学生在阅读一篇叙事性文章时,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将各部分内容归并概括起来,从中探析核心素养下学生归纳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归纳能力;思维养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遇到的“难处”,在自身教学中找出问题,实施改进策略。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习目标,构建学习框架,分步落实,促进其思维的进阶,使学生获得归纳的能力与方法。

一、学生归纳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归纳的基础学习,没有坡度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这一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本册第四单元中已有安排。部分教师却忽略学生的基础学习,没有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其教学缺乏连续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忽略归纳的学习经历,只求结果

有的教师只朝着“归纳”这一教学目标出发,缺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造成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一旦自己面对新的文章时,就无处着手。

3.忽略归纳的思维养成,不讲方法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实践。不过,教师常常只讲归纳的内容,不提炼归纳的方法,只限于课内的归纳训练,不创设课外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养成。

二、核心素养下学生归纳能力培养策略

1.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从单元视角定位“归纳”

提升单元意识,建立单元架构,从单元的外部和内部视角,依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明确外在联系与内在定位。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时,能分步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现连贯性。

小学阶段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首次提出是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篇章页上:关注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册第七单元提出“学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纵向来看,除了关注点不同之外,从归纳一件事到由多件事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为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积淀相应的能力储备。横向来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归纳能力进一步培养的新起点和关键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边读边思助力“归纳”

阅读,是学生归纳能力训练与实践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学生感知内容,理解内涵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抓住“自由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的朗读契机,指导学生在朗读经历中学习归纳,突破难点。

(1)在自由阅读中初步理解。初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学生在自由阅读时,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内容扫除认知障碍。同时,“课文写了几件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带着问题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学生在自己既有的学习基础上,借助“六要素”中的“时间”标志作为梳理依据,就理清了本课内容由三件事组成。

(2)在指导朗读中深入理解。学生将课文内容读懂了,读好了,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主要人物的认识、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读好呢?就要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各有各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聚焦主要人物周恩来,学生一下子就读懂了:他们立下的志向不同,周恩来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自然而然地,学生能发自内心地读好周恩来回答时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聚焦周恩来的“回答”,学生就能简洁地概括出“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举一反三,概括另外“两件事”时学生就有了“抓手”,主要聚焦周恩来“听到的”和“看到的”内容。

(3)在边读边思中归纳整理。带着问题读,是学生深入文本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的提问尤为关键,指引学生在读中思考,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等进行归纳整理,逐渐形成内容全面、简洁扼要的语言经验。①抓住关键句边读边思。概括周恩来“听到的”内容时,就要抓住“伯父说的话”。教师提出问题“读一读、想一想:伯父说了几次话?”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思,抓住两句“伯父说的话”分别概括,发现“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与“中华不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以归纳成简洁的一句话。②联系上文边读边思。学生在概括周恩来“看到的”内容时,往往只是将全部内容说一遍,语句冗长。原因是只着眼于写这件事的内容,缺少通过事件之间的比较朗读来帮助归纳。此时,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周恩来“看到的”这件事与之前“伯父”说的话有什么联系呢?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第三件事。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联系上文读,以“伯父”说的话为线索,明白了“女人受外国人欺负,原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外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他,反而训斥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上文“伯父”说的“没地方说理”。

3.以思维养成为目标,形成“归纳”方法

(1)化整为零,建构路径。落实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来展开教学,需由一个个“小任务”来支撑与推进。这一个个“小任务”构建起归纳的一般思维路径:分别概括事件—发现写作顺序—厘清事件关系—合并与串联内容。学生循着路径,在实践中逐步养成归纳思维和能力。

归纳由多件事组成的文章时,先以修身课上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方法,再扶放结合概括周恩来听到的第二件事,最后放手让学生概括第三件周恩来目睹的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倒叙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其实是第二、第三件事先发生,再是第一件事。然后,明确事件与事件的关联。引导学生发现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二、三件事是“因”,第一件事是“果”。最后,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以合并、串联的方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丰富经历,积累内化。学生归纳能力及方法的训练与应用,不能靠单纯地、机械地做相关的练习来达成目的。聚焦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快乐分享中积累阅读经验,实现其归纳能力的内化。

其一,学生选择一本喜欢的故事书,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教师以“阅读记录卡”的形式引导学生制定一份详细的阅读计划,可细化到每日阅读的时间、页数,记录故事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的摘录等。

其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归纳”的学习经历(如下表)。

其三,学生快乐分享,积累“归纳”的学习经验。归纳与阅读建立起联系,将课内学习的归纳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以实践、内化和提升。丰富、精彩的阅读活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多种形式的展示是学生能力的体现与促进,形成语言经验。例如整本书推荐会上,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说一说书籍的基本信息,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讲一讲精彩的、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书友会上,学生概括出人物的主要特点,用画像描绘自己喜欢的人物。课本剧中,学生通过梳理、归纳、扩充等将文本语言转换为剧本,让文字活起来……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紧扣单元目标,探究归纳能力的培养策略,丰富学生归纳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堂学习向课外迁移和运用,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经历中积极地积累与建构,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获得语言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05).

[2]王晓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J].语文新读写,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