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革命 文化教育的教学实践

2024-09-26倪佩红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领悟革命文化精神、渗透革命文化基因、赓续革命文化血脉,文章尝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关注到学生这一主体,通过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立足文本,无论是历史背景的解读、语言文本的品鉴,还是主题思想的领悟及延伸,挖掘出更多能渗透融入革命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和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部编版;核心素养;革命文化教育;教育实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决定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增强,而这三个方面的提升,都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十年来,上海课改始终关注学科育人价值,除了强调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还倡导通过学习语言以及语言表征的思想文化来落实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二期课改尤以“两纲”教育为抓手,提出学科育人应是目标显性化,过程无痕化。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语文课程理念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学作品的数量比例高,创作时间跨度大,体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现今在此类革命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只停留在随文而教、为了考试而教等层面上,没有将之系统化和目标化;

二是将革命体裁的作品当作政治教材来教,忽视了语文教材其固有的特点,即学习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悟,感受其思想、传承其精神;

三是走马观花,贴标签,穿鞋戴帽,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真切地走进革命文学作品内核,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是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容时,大多以讲道理为主,而没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关键词语,结合学生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去感同身受地体验和感悟。

如何做到熏陶化育、“润物无声”?笔者以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这一主体,通过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立足文本,无论是历史背景的解读、语言文本的品鉴,还是主题思想的领悟及延伸,我们要积极尝试、努力实践,挖掘出更多能融入革命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和策略。

一、知晓背景,领悟革命文化精神

革命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涩难懂、不易接受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的历史时间距离学生太过久远,这种时空上的距离感加剧了他们对文本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很难体会文本背后根植的那种革命文化精神内核。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是学习此类作品的首要关键。

1.关注文前预习提示以及书下注释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新授课前都有预习板块,这部分内容中既对预习提出了要求,也在历史背景方面做补充。同时关注书下注释中革命家的事迹经历、革命历史事件的相关补充等也都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比如《老山界》一文,从前文的预习提示中可以初步了解到本文的历史背景是1934年冬,红军在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后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时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到“冬”这一自然环境、关注到“敌人的封锁”这一社会环境,更关注到“难”字,可想而知翻越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无比艰险的一站。学生在结合资料背景的基础上走进作品深处,势必对他们领悟红军身上的那种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英勇顽强、乐观坚毅的革命形象更深入人心,更受触动。

2.关注文中相关历史背景信息资料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体裁是多元化的,其中以记叙为主的文本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有时会交代当时的背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此信息多加留意,细细品读,更能增加对文本内容主旨的了解和把握。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故事开端写到“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学生在结合以上内容可了解到当时五位壮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毅然作出了牺牲,这样伟大而英勇的决定更加激起读者内心对他们的敬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预习文本时捕捉相关信息,加深领悟革命文化精神,为之后的文本解读提供了强大的背景支撑,奠定了感情基调。

3.借助多媒体及跨学科知识的融入

生硬的文字信息、陌生的历史年代、遥远的生活空间,这些都是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实实在在摆在学生面前使其产生距离感、无法产生共情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段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涉及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在教学中可以截取前期热门电影《长津湖》中的片段,让学生走进那段革命历史,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指出“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融入,如在教材中涉及长征的故事很多,在初读文本前可围绕长征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中国地图标示出长征路线、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同时结合历史书中强调的重要时间节点做标记,如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战役等,这样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感悟革命英雄主义,这份血脉深情也在阅读过程中更能有所触动。

二、重视品读,渗透革命文化基因

通过品读革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增强语感,感悟情感,渗透文化基因,达到育人的无痕化。所以,革命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基于充分了解时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在文本分析与解读,通过结合不同文体的学习要求与方法,提高文本理解的能力,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培育文化自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诗歌类作品抓意象、重朗读,体会诗歌意蕴

抗战时期的诗歌大多情感激昂,特定的历史背景铸就无数革命者迸发的爱国、忧国之情,在战场上奋战的是我们的革命英雄,而用笔伐诛的他们同样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英雄,是他们用文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用文字抒写了一幕幕爱国诗篇,留给后人无价的精神财富。在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诗歌背后深藏的情感也就在学生的品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中诗人将自己化身为一只“小鸟”,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在小鸟的歌唱中,它不离不弃地紧紧依傍在祖国“大地”身旁,至死不渝。在理解基础上,诗中“这”和“那”是歌唱的对象,需要重读,朗读中感受前半部分的悲壮与愤恨,后半部分的憧憬和真挚。

2.叙事类作品抓情节、析形象,领会作者情感

在叙事类的革命文学作品中再现了革命者的光荣事迹,生动呈现了壮烈诗篇,只用最本真的文字,最真实的再现就足以震撼读者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梳理叙述的情节,品人物描写,赞革命英雄,抒爱国情怀,传革命文化。如《老山界》发生在长征途中穿越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老山界的故事,面对山势的险峻、行程的艰难,红军战士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坦然面对,文中出现了多处生动、细腻的环境描写语句,感受红军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以自己的小我去铸就祖国美好未来的伟大品格。

3.实用类作品抓写法、重实践,感受文本情怀

教师在教授实用类作品时,应该重抓写法,结合学生的实践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既提升语文素养,又能把握作品背后的情感,感受根植于其中的革命精神。比如《消息二则》,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旁批和补白以及技巧点拨了解消息的基本内容,通过抓住文中客观、真实、准确精炼的语言了解到消息报道要用事实说话。消息中“直取对岸”“突破敌阵”“不到二十四小时”等字眼,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当时激动、澎湃,这种犹如翻江倒海的心情全部凝练在了这56个字眼里。

三、创设情境,赓续革命文化血脉

新课标中针对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针对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学作品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基于对文本理解的情况下设计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之中更能提升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能力。

1.设计活动情境,以文会意,再现红色场景

在学习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综合训练学生梳理、探究、表达、交流等能力,使得教学内容生动、真实而又丰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叙事类的革命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尝试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从剧本创作、角色选择、场景设计、台词功底、形体表演等多方面把握文本,一部成功的课本剧改编,能很好地检验出学生对于此篇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他们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能力。

2.开展实践活动,考察体验,感悟红色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可以结合所学书本知识内容,再结合周边有利的红色学习资源,带动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红色历史教育基地,真正感受在课堂上未曾有的学习体验。比如张闻天故居、四行仓库等,教师可以设计研学单,融合相关主题展开,如追忆革命英雄人物、重走革命之路等,完成后可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展馆当一名红领巾讲解员,将那些斑驳的历史记忆,以最本真的实物呈现在眼前时更能触碰到心灵最深处。

3.组织校园文化,积极投入,营造红色氛围

如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宣扬红色主题教育,植根民族精神,学校会经常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日子策划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红五月歌会、学雷锋宣传月等,如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正是一首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舞台的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再加之歌唱演绎,深切体会那种澎湃豪迈的情感,这正如一场士气磅礴的战役,大家团结一心,用尽全力,用最饱满的激情去战胜眼前的一切困难。

部编版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教育选篇是经过历史沉淀、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在革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立足文本、把握文本价值,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初中阶段给学生种下一颗爱国爱党的种子,树立为中华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志向,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