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德育体育实践观
2024-09-26赵文波
【摘要】初中体育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是因为德育有助于体育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为德育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情境,如何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效互补融合,值得每位教师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无论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还是“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都把“德育”排在第一位,足以说明德育在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核心概念
道德: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自我约束的准绳,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德育:本文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育人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实践和内化达到自动化的过程。
德育实践:人在一定目的引导下,用善恶道德观指引下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内化、道德履行等一切行为活动,它渗透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世界。
二、德育与体育的辩证关系
虽然经济腾飞举世瞩目令人骄傲,但是道德危机蔓延令人扼腕同样不容忽视。当扶与不扶、救与不救、管与不管、反转反转再反转充斥在社会舆论各处的时候,人们在迷茫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有学者说,我们走得太快了,把道德落下了,现在需要补补课了。
如果说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那德育就决定未来的方向。在经历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知识决定命运时期之后,我们开始重新认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1.学生德育理论的内化需要实践活动
教育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义务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对照立德树人的任务目标,笔者发现初中阶段是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促使他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除了要强化他们正确的道德理论,更要帮助他们在德育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各科教学都会进行德育的渗透,所以学生的德育理论并不匮乏。在日常教学和前期准备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对道德是非问题能有较正面判断。但笔者也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自律性较差,道德执行力不高,存在他律强、自律弱的问题。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科尔伯格,通过实验得出:“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在社会实践中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一革命性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的结果这一传统观点。也就是说,在德育理论内化到自律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应用、反馈和强化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并修正自己的道德理论,而这个过程就是道德实践或者德育实践。有学者也指出德育要生活化,要知行合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德育成果之所以不佳,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要强化德育理论,更要加强德育实践。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
随着这些思路,笔者认为,加强和促进初中生的德育实践对他们的和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故不能下猛药。所以,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有目的地增加德育实践。
2.学生体育的实践活动需要德育理论支持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体育课实践多于理论的特点非常明显。上课不能是教师说的多而学生动的少,必须让学生动起来。下面来做更进一步分析,每节室外课都离不开师生、生生、人与器材、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有积极的,比如互助、合作、探究;有消极的,比如矛盾、冲突。甚至一次普普通通的竞争,都可能引起一系列变故。良性的竞争对于心理强大的学生来说,可能激发其更大的斗志;反之,恶性的竞争对于心理脆弱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摧毁其最后一点信心。深入来看,映射在这些互动中的,是参与者的心理应变能力,尤其是德育评价和自觉行为能力,这正是他们德育实践的过程。这些互动在检验师生德育理论的同时,也在利弊难分地影响着大家的德育水平。况且,要全面发展学生的体魄,除了长期有效地加强体育锻炼外,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苦中得乐的态度,更要提升他们的德育水平。故而,体育课的培养目标理应包含体魄和德育两个方面,正如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现状是理论多于实践,需要在实践上寻找突破口;学校体育现状是实践多于理论,需要在德育理论上有所突破。如果两者可以通过实践这个平台实现互通,那不管是对于学生德育的提升还是体育的发展,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体育中的德育实践建议
1.道德引导: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这毋庸置疑,需要教师时刻牢记。教育好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专业的学科素养,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内涵,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行为规范、举止文明、言语得体、关爱学生,只有身正方能为范。教师的引领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说的再好,讲的再真,都要建立在学生的信任基础上。体育教师衣冠不整、教态不端,可能让学生无形之中转化成松散和无序的态度。
2.德育辩证:正反结合
像习武先习德一样,体育同样离不开德育。教师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自身强大也是一种德,但恃强凌弱是不道德。所以,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辩证地看到道德和不道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不然,让他们在不道德的问题上采取回避、直接否定的态度。就像“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学生经历过不道德,见识过不道德,才能够避免,这同样是一种真实、有借鉴的经历。有人说“生活磨去了他所有的棱角”,学校教育,一方面让人乐观向上,健康成长,但另一方面也把孩子置于温室中,远离现实生活。客观地讲,我们不能让孩子远离染缸,只能让孩子推迟进入染缸。
3.德育贯穿:全程渗透
德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片面的,是学生素养的内化,更是其行为的外化。所以,德育不是品德课上的教材,也不是试卷上的答案,更不是人前的表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贯穿始终,地位甚至高于教材。课前的服装准备,预备铃后的有序整队,精神抖擞地师生问好,安静整齐地热身活动,积极拼搏地练习态度,文明得体地课后问好……无一不彰显着学生的德育水平。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一样,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着自己的德育水平。所以,德育不是阶段性的,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内容和目标。
4.德育强化:善用鼓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缺点,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孩子们突破困境、挑战自我,锻炼学生能吃苦、勇付出的品格。体育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点滴进步,不忽视他们的努力,适时的鼓励和肯定,同样可以转化为更加有序的良性循环。
同时,鼓励忌讳假大空,杜绝为鼓励而鼓励,应该直接点明学生的闪光点,如站姿非常标准,练习非常认真,这样既对学生个人是鼓励,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此外,鼓励也可以有进阶性,既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被认可、被欣赏,又能让学生产生更大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又多投进了5个球,希望继续努力达到优秀。最后,鼓励要饱含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如点头、击掌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德育不是耳提面命,更不是纸上谈兵,德育需要活生生的场景。德育实践在学生德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德育实践一定要以人为本。同时,体育教学既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又有明显的德育优势。所以,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魄,更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德育,两者既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德为先、体为基,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德育体、体养德,唯有把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全面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宝庆.基于生活德育的初中体育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J].新智慧,2020(33).
[2]董涛.基于信息化视野下高中体育德育渗透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11).
[3]肖雨诗.初中生道德实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