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民间文学基础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实践研究

2024-09-26张颖颖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民间文学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根据民间文学作品的特点,通过故事歌、童谣、古诗传唱等方式开展音乐活动,文章从环境营造、手段运用、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相关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发现此类音乐活动不但能扩充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同时能进一步促进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关键词】民间文学;音乐活动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兴趣和爱好,幼儿期是音乐萌芽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这一阶段让幼儿多接触各类艺术作品,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民间文学作品中很多古诗和童谣节奏明朗、韵律感强,不但能念,还能唱出来、跳出来、演出来,不失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补充内容。在感受理解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吟唱古诗、传诵童谣以及欣赏戏曲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一、营造美育氛围,感受音乐浸润

1.视听结合,在画面美中欣赏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关系密切的两门艺术,都可以表现人的情绪体验和审美感受。在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上,教师将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融入到画面中,创设了民间文学唱出来的楼道环境。将幼儿较为熟悉的古诗内容以水墨画加立体装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配以古诗新唱的录音以及二维码,方便幼儿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受古诗新唱的意境。

2.情境渲染,在文学美中理解音乐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瑰宝,借助民间文学开展的音乐活动不能将文学作品和音乐隔离或分割开,文学作品不能仅仅是形式和装样子,而是要让孩子从文学中来,最后回归文学作品。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形式的确立,都要始终将文学作品贯穿其中。

比如,开展教学活动“春”,教师选取了《苔》这首三拍子的音乐作为载体,先让孩子发现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的歌曲,然后将古诗春晓进行填词演唱,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春天的特点,引导幼儿回忆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试试将自己知道的春天古诗唱进歌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丰富的文学作品内容,同时以创编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让孩子在编、唱的过程中提高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掌握。整个活动一直在优美的旋律中吟唱古诗,仿佛置身于吟诗唱词的学堂之中。

再如,古诗《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内容容易理解,表现形式又颇多的教材,因此在幼儿园中经常会被选用,以音乐、美术的形式来表现,在开展音乐活动《一去二三里》时,教师就通过欣赏水墨作品来引出整个活动,让孩子在画中找一找看到了什么,哪些画面是古诗的内容,接着再来唱一唱,这样在文学作品的渗透下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也变得水到渠成。

3.融入生活,在流动美中感受音乐

一日生活皆课程,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也能渗透到一日环节中去,在流动的环节中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

在各年龄段的早操律动中融入小班《咏鹅》;中班《春晓》,大班《二十四节气歌》,幼儿在律动中以动作表现来加深对感受音乐的理解。在生活环节过渡中也选取了经典古诗新唱作品,如饭餐环节前播放《悯农》,入园时间播放《三字经》,离园回家播放《弟子规—入则孝》,将经典文学与音乐与生活紧密结合,在流动的环节中感受文学和音乐的美。

二、实施多元手段,发展音乐能力

1.游戏化教学

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孩子们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在开展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活动时,“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比如中班的童谣传唱《包饺子》是一首有北方特色的童谣,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将幼儿的座位摆成团团一桌的样子,引出过年包饺子的北方习俗,然后大家一起回忆包饺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配以歌词“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孩子一边模拟包饺子,一边感受童谣,兴趣高昂。

2.多媒体支持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的音乐活动中,多媒体技术能让幼儿的视、听感官充分感知,使抽象的音乐和文学变为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形象,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在小班古诗新唱活动《咏柳》中,教师将搜寻到的多媒体素材,制作成一段柳树在微风的轻拂下,摆动枝叶的视频并配上古诗新唱的旋律。这种生动直观的场景迅速感染了幼儿,不仅很快理解古诗的意境,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春天美、自然美的情感体验。

在童谣传唱《小老鼠上灯台》中,教师把音阶图用小老鼠爬楼梯的方式出示在白板上,利用白板的互动性鼓励幼儿把老师弹的音在音阶图上指出来,弹一个,指一个,用听音练耳的方法来提高幼儿的音准。

3.多材料融入

(1)服装道具。在京剧活动《京剧猫—武松打虎》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穿上京剧的服饰,戴上面具,理解京剧的人物角色和性质,感受京剧的文化特点。

(2)音乐图谱。在故事歌活动《三个和尚》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相应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等图片,让幼儿通过摆图念歌词来进一步熟悉歌曲内容并学唱歌曲。直观形象的图谱设计也帮助幼儿建立了很好的音乐旋律感觉,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乐曲的情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音乐表达表现。

(3)打击乐器。很多民间文学作品朗朗上口富有节律感,适合开展节奏类活动,在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作品节奏和韵律时,可以辅以打击乐器来开展活动,便于幼儿更好掌握歌曲节奏。此外,用不同乐器的声色、快慢、高低来表现素材中不同的场景和角色,也能让幼儿获得更直观的音乐体验,并能够根据自己对素材的理解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来进行表达表现。

如在童谣传唱活动《上海叫卖小调》中,幼儿会选择三角铁,用悠扬的尾音配合叫卖声;在节奏感较强的《小巴辣子开会了》中,幼儿会选择响板、手鼓来伴随节奏传唱;在《讨小狗》中,幼儿会选择木鱼,来配合童谣的开头:“笃笃笃,卖糖粥……”

4.多形式体验

音乐活动的形式多样,根据民间文学作品的特点,在设计音乐活动时就要考虑周到,以合适的形式来表现作品内容。除了基础的歌唱活动、律动活动、节奏互动和欣赏活动之外,教师要积极寻求融合和创新,让幼儿接触更多元的音乐活动类型,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比如《老鼠娶新娘》是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故事的特点是情节的重复性,因此我们利用其特点,设计了一个Rap风格的说唱活动,通过敲打节奏说唱角色对话,熟悉整个故事内容,发展节奏感。而《春晓》这首古诗旋律优美,易于用动作表现,因此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歌表演的方式去记忆歌词,理解歌词,发展乐感和动作表现力。

三、鼓励自主学习,激发音乐表现

以民间文学为载体开展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常规的音乐活动区别在于活动中教师需要始终将民间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作为隐性的目标来实施。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必须通过幼儿的自主学习,将其内化。

比如在故事歌《小蚂蚱一头灰》中,跳跃感强的歌曲马上让孩子们感受到小蚂蚱跳跃的形象,此时教师配以几个变化的森林场景,引导幼儿想象小蚂蚱的游戏行为,幼儿有的说是一群小蚂蚱在跳跃、有的说是一只小蚂蚱在找朋友……之后,教师及时肯定了每位幼儿对小蚂蚱游戏过程中所产生行为的描述,并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用律动、歌词自主表现小蚂蚱,充分激活了幼儿的表达表现欲望。

除了集体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区域小组的学习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在音乐区中提供各种节奏图谱,对于一些节奏感比较强而且可以变化的内容,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创造,如:古诗歌《一去二三里》由于是五言的诗词,因此每句话的节奏可以用XX XX | X—||;X XX | X X||;X X | X XX||等多种节奏来表示,而幼儿也可以通过自己摆弄出来的节奏将古诗填唱进去。在这样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幼儿成了学习音乐的主导,他们的节奏感、旋律感都得到了提升。还有一些具有游戏性质的童谣,如《剪刀、石头、布》《摇啊摇》等,孩子们可以在区域中创新游戏玩法,在创新中得到节奏感、乐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詹红亚.幼儿歌唱教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2]马玉涛.民间文学的特点与价值[J].文化创新与比较研究,2019(18).

[3]金燕萍.幼儿音乐自主表现力培养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