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探索
2024-09-26顾治萍
【摘要】计算思维是小学生必备的基础思维能力之一,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上。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培育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基于此就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实践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计算思维;实践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从复杂中提炼出简单的规律和模式。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塑造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把握这一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实施计算思维的问题分析
信息科技在小学教育中属于边缘学科,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习惯性将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上,从而忽视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此外,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他们更倾向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活动中依然习惯性采取机械式灌输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教学不仅形式过于枯燥,且由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互动,无法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质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还要发掘他们对信息科技的喜爱,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对学科所蕴含的能力与素养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实现计算思维的获取与学科素养的提升,从而建立一个优秀的逻辑思维。
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作用分析
1.基础巩固与拓展资源并存
在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在书本化的教学模式下,形成良好的学科认知,积极开展高效性、创新性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要点和重点,让学生以探索兴趣带动学习兴趣,逐步开展高水平、高效率的计算思维培养活动。此外,教师要借助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夯实学生对信息科技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不断拓展与提升过程中,强大计算思维培养成效,增强学生信息科技学习动力。
2.自主学习与效果提升同步
在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科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与信息科技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计算思维的融入是对信息科技教学的完善,也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拓展提升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充分感受知识架构与内涵,了解计算思维主攻的方向和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进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3.思路拓展与深度学习彰显
在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效果来呈现,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帮助学生有效培养计算意识,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教师可借助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信息科技学科的深入思考,学生可以不断进行拓展与创新,并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应用范畴,预测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逐步开展深度学习与广度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全面彰显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价值。
三、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策略
1.设计有效问题链,激发学生思考
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设计有效问题链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所谓问题链,就是将一个个具有联系的,在结构上具有层次的问题串联起来,然后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核心问题和课时关键问题串联教学内容,通过问题链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链中问题的提出顺序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注意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从而逐步启发学生的计算思维。
如“一封电子邮件”这节课,教师提出“如何通过电子邮件与同学们交流和分享信息?”作为课时关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如何使用电子邮箱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操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梳理收发邮件的操作步骤,掌握利用电子邮件沟通和交流信息的意义;围绕“什么是垃圾邮件?垃圾邮件会对正常沟通造成什么影响?在线沟通中需要遵守哪些规范?”等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更加主动了解利用信息工具交流和分享信息,并能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工具。
2.创设教学情境,调动探究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思维,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科学、合理,让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接受,同时又能够满足信息科技基本教学,它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表意见,在身临其境中积累相关经验,提升综合能力。
以“小小管理员”一课为例,以生活中学校医务室摆放的一堆防疫物资作为教学情境引入,通过防疫物资分类整理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整理物品的方法,观察物品,确定分类标准,将物品按标准归类。随后,教师出示凌乱的电脑桌面,引导学生比对物品的整理和计算机文件的管理,通过类比、讨论得出管理文件的方法;让学生思考文件的分类标准,提高学生管理文件的能力。贴近生活的单元情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具有目的性的指向性,有效提升对学生计算思维的渗透。
3.小组合作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科技新课标指出:“围绕学习任务,利用数字设备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合作的意识。”将合作学习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育人效果。同时,在合作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共同思考分析、小组探究、相互分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
在“巧妙的排版”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在WPS文字处理软件中更好地掌握文字和各种对象的编排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分组学习活动,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有的小组探究如何插入文本框、怎样对文本框进行修饰、如何填充背景效果等;有的小组探索“绘图工具”和“文本工具”选项卡中的工具按钮对图片、艺术字和图形的作用;有的小组思考如何让版面显得活泼、重点突出,做到图文搭配和统一等。最后交流分享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形成一份优质精美的“文明校园”宣传海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让学生的计算思维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
4.融入项目化学习,培养问题解决
信息科技是一门操作性强、发展快的学科,通过开展项目活动的学习形式,可以有效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形成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教师将整个实施过程具体设计为若干阶段,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深入思考、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锻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以“环保让地球更美好”为主题的项目活动为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活动方案、策划项目选题,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分组、收集整理资料、确定本组主题、讨论交流,记录过程、提出评价要求,思考如何设计制作小报作品、成果展示与交流评价等。整个项目活动,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美好,自主探究、相互协作的摸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解决问题、完成作品的尝试是收获成功的过程。项目化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他们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
5.充实课堂资源,满足探究需要
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满足学生更高的探究需求,教师不仅要利用好现在的资源,还要努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有效的新资源,丰富的资源供给避免出现知识资源匮乏的局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学习方案。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符合教学内容以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资源类型和资源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以“信息的采集”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清楚信息的分类,知晓不同信息的获取方法,加深对信息的思考和深入理解,教师借助“上海微校”平台中的视频资源,以及很多信息公开平台上挑选的教育资源,加工整合,制作成微课视频,对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选择性补充,如“0和1的小故事”“计算机与二进制”“信息传输工具发展史”等,为学生的学习铺路做好预设。丰富的课堂资源不仅有效充实了教学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围绕信息素养培养及计算思维概念研究的深入,信息科技学科及其课程标准也面临新的改革与升级。现阶段在小学信息科技计算思维培养的道路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与完善,帮助学生在实践积累中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唯有此才能彰显小学信息科技的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珊珊.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10).
[2]杨莫菲.巧用“新技术” 激活“新课堂”—运用新技术提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01).
[3]杨建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探析[J].亚太教育,2019(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