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名作赏析整合地方人文资源的教学策略

2024-09-26严婷婷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美术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是集审美、民族文化传承等综合性的学科教育。笔者在“整合地方人文资源与美术名作赏析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尝试,提炼出了若干教学方法与策略,结合学情与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体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欣赏;在地文化;教学方法

习近平同志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校地处历史名镇—南翔,南翔镇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地理人文底蕴浓厚。立足美术的“审美教育”价值,从地方人文资源中提取具有审美元素的内容来开展教学,并于教学中浸润“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极具意义。因此,笔者尝试将“名作赏析”与“地方资源”整合起来。围绕学校所在地南翔的丰富地方人文资源,提取适合小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从“名作”中汲取审美与美术创作的元素设计开展教学。从对地方人文资源的学习中了解“名作”,从“名作”的赏析中学习对地方人文资源内容作品的表现;相互取长补短,通过赏析名作,解“美”之原理,用地方资源,激“情”之传承—有形、有情、有审美。

一、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提炼

1.名作引用法

即借名作开展知识点教学,融合南翔地方人文资源,以名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贯穿教学始终,借助名作展开分析,提取方法,破解知识要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加深对名作的理解,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涵养美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例如,四年级《类似色的风景—睡莲》。整堂课借助莫奈的《睡莲》来分析、学习类似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观察和表现当地古猗园、银翔湖等夏日繁茂的睡莲美景。借助名作来提升美感,从而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表现家乡美景,抒发对家乡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样的还有社团教学中学生所绘的“南翔老街”主题作品。借助《清明上河图》,学习画家散点式构图方法去表现丰富的街市景象。从画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表现街景、人物的方式方法。名作不仅是学习对象也是创作表现的素材资源。

2.对比赏析法

在融合南翔地方人文资源教学的内容中,选取与本地资源有对比性的作品开展赏析教学,通过反复对比、观察思考,在比较分析中,了解两者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

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欣赏经验都是有限的,面对一件作品往往只能初浅地去表述它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但通过对比,作品很多的特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更易于学生去了解和读懂作品。另外,比较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名作独特的魅力所感染,提升自己的美感。

例如,欣赏南翔五代砖塔时,将其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艾菲尔铁塔进行比较学习。通过反复比较与观察,学生可以明晰地了解到南翔双塔的艺术特点,认识到我国江南传统的木结构楼阁式宝塔风格特点。将南翔双塔的速写与国画作品和罗伯特·德劳内的艾菲尔铁塔系列作品进行比较欣赏,了解绘画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鉴于社团学生是三年级还不具备完整写生双塔的能力,在欣赏了解德劳内将支离破碎的立体派形式与多变的色彩对立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艾菲尔铁塔的基础上,学生观察双塔选择感兴趣的局部进行描绘并拼贴成画,呈现立体派的多角度样式,作品有趣又符合学情。

3.问题引导法

在名作赏析整合南翔地方人文资源的教学中,立足学情,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基础出发,由浅至深、由点及面地去设计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认识、欣赏、分析作品,通过问题来帮助学生从感性深入理性地认识、理解作品。

欣赏一幅作品的切入点有很多,如何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欣赏分析作品?根据学生基础能力,设计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并以此逐步形成赏析作品的一种方法。

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大师作品的艺术特点,并根据学生情况,补充讲解或拓展介绍相应的技能方法。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作品,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通过作品的解读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技能;通过多次、重复的类似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形成解读作品的角度与方法,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欣赏提升眼界与审美能力。

4.情景演绎法

在名作赏析整合南翔地方人文资源的教学中,将作品背后的文献记载、背景知识等内容运用故事模拟、情景演绎等方式来进行学习;也可针对作品的构图形式与表现内容等进行Cosplay的表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认识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像网络上流行的名画Cosplay一样,还能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物品来模拟名画中的各种造型。可以是人物形象的模拟,也可以是利用物品来模拟名画元素。除“形”的模拟以外,还能借助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更有乐趣地去探索和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和感受画家创作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解读陆俨少《杜甫诗意图》中“寒风疏草木,旭日散鸡豚”一画时。先从诗人的诗作出发,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应的场景画面:云水空阔、山石显露、草木稀疏、鸡豚觅食、闻战而哭、农夫砍柴等。然后道出画家自己的境遇“我禀性近杜,又八年抗战,流寓四川,与杜公九载巴蜀,天涯羁旅,忧国怀乡,出处相类,心情无二。”再出示画家作品,学生品味;继而请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如诗人或画家一样正面临国破家亡之际,面对秋收后的这派深秋景象是何感受。同学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道:既有收获稻谷后的喜悦,可是又十分伤感,感伤此地之外饱受战乱摧残的家园,同胞的苦难,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个人漂泊在外的复杂情感。从景到情,再去体会其中之意,相信每个学生除了有共性的情感体会之外还能有自己个人的感想。

二、对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与思考

1.提升审美与文化理解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欣赏、了解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它们从作品形式到风格流派,从造型手法到主题表达……各有千秋,特色纷呈。这些美的元素,通过学生的眼、脑、手,经过欣赏、思考、表达等活动,形成学生们各自的审美经验,对学生形成更敏感的艺术感知力,更开阔的审美视野发挥着作用。通过这些作品,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差异,感知不同文化所产生的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开拓艺术视野。同时,在解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家乡—以南翔地方资源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连接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2.提升欣赏与评述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解读,无论是运用对比赏析法还是问题引导法,教师多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其艺术表现的特点以及运用美术语言去解读作品的方法。在多次、重复赏析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有意识地运用基础的美术语言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解析。同时,学生在解释、分析、评价作品的过程中,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感受,分享心得。

3.提升创意与表现能力

在欣赏的各类美术作品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学生在欣赏与评述过程中更深入或加深了对其艺术特征、表现方法的认识,而这一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创意表现的素材和资源。这些被记忆在脑中的创意元素,在学生今后表现作品的过程中,都可以成为其借鉴的对象与灵感的来源。通过借助名作元素,丰富自己作品的表现力,赋予作品更独特的个性。

4.提升观察与感知能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的艺术,而本文探讨赏析第一步是看。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泛泛地看,有感觉地看,慢慢过渡到仔细地看,比较着看,对比着看……而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艺术感知力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看”去发现艺术家对作品处理的手法,以及所产生的效果。通过辨析、交流来明确和加深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作品表现的作用,感知到不同艺术手法所呈现出的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涵养美感以美育人[M].上海: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2013.

[2]王其兴.千年古镇银南翔[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