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单元作业设计中多元支架的应用探索

2024-09-26刘飞燕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是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文章尝试在小学英语单元作业中,设计多元支架作业,帮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之上发展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作业;支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作业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深入理解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能力为重、素养导向。教师应当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和设计单元作业,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和实施效果。针对英语作业设计的要求以及英语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搭建多元支架为突破口,尝试优化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为单元英语作业赋能增效。

一、支架理论

“支架”一词是从英文scaffolding翻译而来,指的是建筑工地上用的脚手架。1930年前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受“最近发展区”启发,20世纪70年代,Wood、Bruner等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倡导在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支架”可以有不同类型:提供解题思路、模拟演示、提出问题等。在“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高,能够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利用“支架”,学生学会思考、构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支架在小学英语单元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本文以牛津英语教材3AM4U3 Plants的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搭建多元支架,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循序渐进地学习、体验、理解、运用知识,完成知识的结构化构建,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搭建情境支架,增强语用体验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建立课堂所学和学生生活的关联,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朱浦老师强调: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经历”,使语言学习和真实生活相互迁移、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语用能力。在牛津英语教材3AM4U3 Plants这一单元的四个课时作业设计中,教师围绕单元主题—植物,整合教材单元内容,设计了四个课时的作业情境:介绍大树、描绘水仙花、认识向日葵、分享自己最喜爱的植物(见图1)。通过情境支架,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结构、发现植物各部分的功能、思考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植物的情感意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语用体验。

四、搭建问题支架,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支架的搭建要依据学情而定,对于无从下手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支架;而对于有一定自主探究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第三课时的拓展阅读作业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向日葵的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植物对人类有什么作用?人类又可以为植物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串在关注整个语篇细节的基础上,具有结构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带着前面的问题,学生会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从中搜索并提炼出关键信息,进一步组织语言表达,加深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后面的三个问题则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人与植物的关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问题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逐步形成对整篇文章内容意义、结构框架、自身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建构。

五、搭建引导支架,提供思维路径

引导性支架的搭建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阶性特征。增加这种递进性的嵌入式评价,为学生能够拾级而上搭建学习支架。引导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由于作业难度大,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被打消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厘清思路。如在第二课时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设计了听力作业,以训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画出其中谈论的植物。但是考虑到听录音速度快、不可重复等特征,学生听两遍录音,完成植物的描画难度太大。于是教师设计了引导支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先听录音完成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画出植物。思维导图中每一层架构也提供了相应的内容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整个思维导图的架构,填入相应的信息完成思维导图。完整的思维导图为学生由听力输入转换为图画输出搭建了桥梁,有效促进学生完成该任务。在第四课时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最喜爱的植物,贴上植物照片、并以记叙文的形式描写该植物。但是仅有观察的支撑,学生描写时思路还是不够清晰,对植物组成部分的描写也不够具体。教师再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引导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关注语篇内部结构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引导支架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思维路径,更加凸显作业的逻辑性,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此外,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引导支架,降低了作业的难度,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更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建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借助引导支架,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任务,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悄然形成。

六、搭建表达支架,提升语用能力

由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不够,较难使用正确的句型结构和词汇进行表达,搭建表达支架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归纳和回忆不同话题的功能性词汇和句式的过程,就是实现英语的交际功能的过程。当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足以支持其完成正确、完整的语用输出时,教师应适时为学生搭建表达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语用表达,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本单元第二课时的作业3是描述水仙花,第三课时作业3是描述向日葵。由于第二、三课时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新知详细描述植物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支架,让学生在句型框架的帮助下,顺利描述两种不同的植物。表达支架为作业中的语用输出提供了充足语言和结构支持,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七、搭建评价支架,助力学生发展

评价型支架为学生提供自评或互评的机会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当前状态,调控个人的学习进程,维持学习动机,促进反思与迭代。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而又全面的评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今后该努力的方向。本案例中的单元作业设计为课后作业,就口语作业而言,教师难以做到面对面监督,作业检查也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尝试设计评价支架,来监督、反馈口语作业完成的情况,从而提高口语作业完成的质量。

在第一课时的作业1和作业2中,教师设计了朗读自评表,帮助学生在朗读前明确标准,朗读后进行自评反思。通过自评,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状态,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学生自我监督、自我反思的元认知能力得以发展。评价支架可以让语言能力扎实的学生在做作业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还能让其他学生通过评价总结经验不足,激励他们调整节奏和方法,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可见,评价支架不仅具有激励和诊断功能,还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八、结语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常用手段,具有延伸教学时空、巩固学习效果和促进能力发展的作用。在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着眼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多元支架,提高作业的质量和实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助力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赖艳,杨荣,邱杏.小学科学实践型作业设计策略——基于学习支架视角[J].小学教学研究,2023(13).

[2]朱浦,祁承辉.单元单项要素的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