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红色场馆结合教学的策略初探

2024-09-26方志婷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学生需要“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该学段学生较难从宏观角度掌握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充分利用校外红色场馆助力校内教学,寻找红色场馆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精神契合点,探索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有效践行“大思政课”方针。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红色场馆;策略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场馆指的是以展示中国革命历史及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理念以及与之有关的文物及实物,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活动的场地。红色场馆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国共产党历史、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存在精神上的契合点,同时校外红色场馆自由开放的环境、丰富的史料、逼真的展品能够增效于校内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践行新课标“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课程理念,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并提高成效。本文将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为例,探索校内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校外红色场馆结合教学的策略,践行“大思政课”方针。

一、挖掘适配度高的资源,让教材“立体”

红色场馆面向全体公民开放,其内容以史实记载和实物展示为主,多以成人化视角进行,具有普适性。普适性红色场馆和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主旨一致性,但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能够在成人化视角的红色场馆中挖掘到与道德与法治教材适配度高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育人效果。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9课,本课以时间线索整理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发展过程。该学段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一词足够耳熟,但要做到“能详”其内涵是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触及百年前的艰苦辉煌过往,红色场馆可以成为跨越时空的重要载体。陈君起纪念馆是学生多次进行红色教育的场所,因此成为笔者尝试校内校外相结合“双课堂”的首选红色场馆。

陈君起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和平街255号,馆内设有陈君起半身像及革命事迹介绍,陈君起实物展示柜及遗物复制品等。场馆用四部分图文“逃婚求学 追求独立”“嫁入朱门 再次逃离”“投身革命 母子入狱”“再次被捕 为国捐躯”展示了陈君起毅然走上革命道路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事迹,其中“逃婚”“嫁入朱门”等部分与教材稍显疏离,所以笔者选择舍弃,而将重点落在“求学”“投身革命”“为国捐躯”三部分。价值导向的给予不是生硬的,它附着于学生学习探索的问题域之中,笔者设计问题“如何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将三部分内容进行串联,突出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在问题域中感悟红色力量。

该学段学生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最直观的理解是从小好好学习。所以借助“求学”部分,笔者对陈君起就读的上海务本女塾进行挖掘,借助馆内图文资料了解陈君起在这里扎实了基础学科知识,为后期接受新思想奠定了文化基础。至此,学生总结出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第一个“秘密”:从小好好学习,打好文化课基础。

《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是陈君起解放思想的关键,也是教材内容和场馆内资源适配度极高的部分,所以笔者将其作为另一重点学习。陈君起结识的革命青年谢远定等人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带给其阅读,在先进思想指导下于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于是学生得出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第二个“秘密”:积极阅读进步刊物,从中汲取新思想。

陈君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成为革命积极分子,在革命过程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中共党员。最终学生在陈君起这一段革命经历中总结出成为中共党员的第三个“秘密”:用先进思想指导实际行动。

在红色场馆中,学生通过参观和笔者选择适配度高的内容进行讲解后理解了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三大“秘密”:好好学习、思想先进、实际行动。

二、重组适龄化语言,让历史“在场”

红色场馆在表达方式上具有逻辑清晰、语言精炼等特点,而小学生则倾向于生动趣味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进行场馆教学时,需要对馆内文字的表达进行适龄化调整、重组,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欢”,使红色场馆这一校外课堂有趣、有用。

陈君起纪念馆以时间线索将馆内资料分为四大板块,以逻辑缜密的方式展示了陈君起作为嘉定区第一位中共党员为革命献身的事迹。但学生对于其中文字的理解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笔者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了语言适龄化转换,让其契合该学段学生语言思维特点。

1.三个“秘密”

笔者在课堂伊始将问题“如何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转化成寻宝、探秘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参观中寻找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秘密”,增加学习趣味性与主动性。在陈君起追求独立、奋力革命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倾听、思考并找到三个“秘密”:好好学习、思想先进、实际行动,从而理解成为中共党员的必要品质。如此,让学生在探秘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取得预期学习成效。

2.三个步骤

陈君起走上革命道路是有迹可循的,笔者将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适龄化语言切入点,引入知识点“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三个步骤”,从学生熟知的中国少先先锋队队员入手,由身边的哥哥姐姐相处得知只有表现优异的少先队员才有机会加入共青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力量,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好、做足思想与行动上的准备。至此,学生已经寻宝成功,掌握了新时代青少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三个步骤: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争优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三个“秘密”到三个步骤,笔者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在陈君起一生的历史性线索中找寻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必备品质,让红色场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并践行“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红色精神的场所。

三、延伸场馆内涵,让历史与现实“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红色场馆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立足场馆但不囿于场馆,让红色场馆内涵延伸到现实生活,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用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员坚贞不屈、勇担重担的革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员新内涵。笔者在陈君起纪念馆教学尾声,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回顾场馆内容并辐射到新时代生活中的中共党员,“通过提问转向儿童的经验,促使儿童表达自身经验”,于是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自主过渡到身边熟知的南翔镇中共党员赵宪珍孝老爱亲的故事,有学生深情回忆起新冠疫情期间为居民服务的党员志愿者……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已经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谱系连接,理解了不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员的不同使命,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过渡到做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行动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学生所处的现实时空,这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所以立足场馆历史资料,延伸场馆精神内涵,在有形场馆与无形红色精神中联结历史与现实,让“思政教育在社会教育阶段承担着武装头脑、凝聚力量、思想领航的功能”,真正实现校内“思政课堂”校外“社会课堂”双育人模式,践行“大思政课”方针。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红色场馆结合教学是践行“大思政课”方针的一条路径,道德与法治教师挖掘红色场馆内适配度的资源后将其进行语言适龄化重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调整能够消弭教材与学生、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延伸红色场馆精神内涵,架起革命历史与新时代的桥梁,助力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红色文化,从而成为一名赓续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传承者。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杨业华,唐电.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性的四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