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探究
2024-09-26徐丽莉
【摘要】基于具体观察、对比、分析能够发现,即使在相应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教学中还是会存在很多问题,各种问题能否较好解决更是会对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情况产生直接影响。文章将对相应的教学实践问题予以分析,并联系实际提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很多教师进行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尝试,这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形式,但具体教学实践往往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很多教师缺乏这一层面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教学中也十分茫然,在相应教学问题的解决上也十分被动。正因如此,探寻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十分必要。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概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具有诸多优势,这也是很多教师纷纷在这一层面进行教学尝试的直接原因。概括来说,相应教学实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相应教学实践可以将教育体系下最为关键的教授、学习、评价系统整合在一起,同时,这一基础上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可以为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提供帮助。从学生“学”的角度看,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知识学习、应用上的不足,深度学习为其知识学习、应用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环境。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问题
1.教学互动性明显不足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学互动性明显不足,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教学问题。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固化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共性问题,在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机械性地结合教材讲解知识。同时,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由于教学互动性明显不足,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应用上的相关引导,这不仅会降低教学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应用能力培养。
2.教学评价有效性偏低
“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学、评同等重要,但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容易受到忽视,导致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不足。以往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更为看重整体教学中的“教”与“学”,教学中穿插进行的测验,以及每学期进行的考试成为主要的教学评价形式。即便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也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并不及时、到位,继续依托一些测验、考试进行的教学评价也带有明显滞后性。
3.深度学习相关知识讲解不到位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学、评的密切联系是基础,深度学习教学则是关键,其中涉及深度学习相关知识的讲解。大部分学生对深度学习并不了解,同时也并不具备深度学习能力。不仅如此,一部分教师也没有做好深度学习的准备。从形式上看,教、学、评的联系在教学中不断增强。但学生对深度学习的了解、认识十分有限,且难以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与“学”便很容易“脱节”,相应的教学评价成效也并不理想,这实际上也会对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策略
1.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将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联系在一起十分可取。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图形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这对学生发展空间概念很不利。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生本互动的基础上进行预习。问题1:你认识三角形吗?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吗?从图中分一分,选一选。问题2: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四边形吗?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后,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容易混淆的地方,如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和概念存在偏差,学生极易将三角形理解为“有三个角的图形”,四边形理解为“有四个角的图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或者是大胆放手让学生互相纠错、举例,教师再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帮助学生一起归纳、感悟、总结,获得正确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让学生对“线段”“围成”等数学基本词汇的经验积累,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2.多角度提升教学评价有效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教学更为系统、复杂,因此,做好相应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评价与阶段性教学评价有效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深度学习教学实践后,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但要对优等生进行有针对性“好在哪里”的评价,也要对一些后进生的学习不足予以明确评价,在提供相应教学指导的同时,给予其更为有效的教学帮助。例如:小学数学第二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在学生能够将数射线上的点和数结合起来,得出标在数射线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后,出示练习题,前五道题设计了4○12、45○100、5○100、8○12、5□○100这种难度较低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题目,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则应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再次明确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而后两道则设计为□□□○□□、66666□9999的大小比较,则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新知,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在学生说明理由后,教师反问其他同学,“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对?”“他说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不仅可以生生评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更多学生更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当然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较好的评价外,教师也应当基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检验进行一些阶段性评价。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习完小数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制作数学小报、思维导图、气泡图等多种形式将自己掌握的关于小数的知识进行总结反馈,并显性化地呈现出来,教师则可以进行一些有时效性、有针对性的阶段性评价。
3.依托微课化解难点深入到位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些更为有效的知识学习技巧,因此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当重点做好深度学习相关知识的讲解。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例2时,“将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4个这样的正方体如下图这样拼呢?”……先拼一拼,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单纯地让学生凭空去想,或是从表格中去发现规律,不仅难度大,且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不能得以很好发展,而如果预先制作好微课视频,适时演示拼接的过程,借助微课的直观明了、变静态书本为动态展示的优势,再辅以教师的精细化讲解,并给予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就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最终得出结论:n个正方体按上图这样拼接则有(n-1)个地方重合,减少2(n-1)个面,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n+2)个面,既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建模能力,又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伴随着学生所认识、了解的知识、技巧不断增加,教师则要融入翻转课堂理念,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实践中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给予一定指导也能促进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的更好进行。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驱动者,其应当加深对“教-学-评”一体化深度学习的认识,并积极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教师应当站在整体视角做好教学规划,在充分联系教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亚红,熊辉,申敬红,等.“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以”探究五大连池矿泉水补铁功能”为例[J].化学教学,2021(01).
[2]吴金凤.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