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学-评”一体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4-09-26顾奕宏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的评进行有机融合。实施“教-学-评”的教学方法,能够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以学定教、以评促学、以学验评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基础出发,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摘个桃”,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准则。“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学评价激发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依据学生的个体成长特性、学习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教学评价方法更加丰富。

一、明确目标,以学定教

新课标作为教育的核心准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参考,而这些目标又是指导课堂教学的方向。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秉承“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自己的成绩,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现今的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课堂表面看似热闹纷呈,但依旧低效的现象。由于有些教师对于教材把握不到位,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学生的能力训练要求缺乏整体、准确的认知,只求学生能大致回答正确就行,导致语文课通常流于表面,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粗浅的理解上,对于语文课常常停留在学生的表面理解上,欠缺对于语文要素训练的严格和准确把控。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猎人海力布”课堂练习中,需要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与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相契合。要求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转变人称,设想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人物,以海力布的口吻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增加合理的想象,对课文中次要的情节进行删减,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这样的训练,有些学生在表达时会照搬课文,没有情节上的增减;有些学生会将重要的故事内容删去,而保留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如在讲述时重点说救白蛇的经过,而不讲明白这块神奇的宝石的作用,以及宝石的禁忌,那么下文海力布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也要说出真相救乡亲们的故事发展就不成立了。如果教师对于这样的回答都予以肯定,都是没有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到位。

笔者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了解第一个故事的内容,在明确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对后续情节起关键作用的,需要保留,而哪些情节是次要的,对于下文没有直接关系的,则可以删去。在此基础上,可以梳理出来第一个故事在讲述时的基本脉络:猎人海力布热心助人→救白蛇得到宝石→白蛇反复强调宝石的禁忌。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样的创造性复述才是以单元语文要素出发的训练点。

二、任务驱动,以评促教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与“评”的协调统一。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策划,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从整体性、目标性和可实施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实际可行的教学计划,为“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做好铺垫,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以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为例,要先确立一个学习主题,也就是学习总任务,即介绍地道战,讲讲地道战取得胜利的关键。为了完成这一学习总任务,可分拆成几个小任务。

任务一:带着问题,提速阅读。由于不了解时代背景,多数学生可能对“冀中的地道战”比较陌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地道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在地道里作战?在地道里究竟如何打仗?冀中在哪里?在计时阅读开始之前,提醒学生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请学生谈一谈带着问题阅读,如何做到提高阅读速度。学生可能会提到“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忽略不相关的内容”“一边读一边想,捕捉有用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等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梳理总结。

任务二:根据问题,交流体会。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交流,说说初读时产生了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读有没有影响阅读速度,以及再读时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有没有促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交流阅读体会。

任务三:小组合作,介绍地道战。学生对课文背景不熟悉,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名称,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提前布置了小组合作的任务,分为“地道生活、生产组”“地道战斗组”“地道防御组”“地道通讯组”几个小组从不同方面尝试对地道战进行介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查找资料、对课文略写的地方进行补充。在课上进行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听,提出疑问,小组成员再进行解释,让学生在介绍、提问、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任务四: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讨论“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三、多元评价,以学验评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

1.借助评价表格,调控教学活动

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时,可以设计评价表格,对传统抽象的教学目标进行转化,转化为具体的有表现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和具体表现等,以此实现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再将真实的学情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写五年级“缩写故事”这篇习作时,在梳理完写作要点之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表格:

在学生开始写作时,就有据可依,能明确标准,进行写作;完成后,能对照着表格进行自我比对、修正;同伴互相交流时,也能对应表格进行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2.多元融合,综合性评价

评价过程可以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项目化小组合作的评价方式,科学设定评价内容。以五上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为爱国情怀,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单元课文表达的情感,笔者结合“少年中国说”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化学习,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为了实现强国梦,中国百年来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的典型事例,在组内交流汇总,引导学生围绕人物事迹和自己的体会展开交流,感受杰出人物的奉献精神,最后让小组选择一位人物,合作完成一份剪贴报或手抄报,在班级展示栏内进行展示。

综上所述,“教-学-评”的整体推进过程就是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专注于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和“学”的同时,“评价”也需要并行不悖,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师要将“教-学-评”有效衔接起来,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策略,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秀芹.“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课堂重构新态势[J].教师,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