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农事,学农耕,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
2024-09-26刘月
【摘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外国语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实践研究,融合跨学科教学,设计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以期走出一条劳动教育特色之路。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
在劳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为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亲手操作,我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实践研究,融合跨学科教学,设计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通过校社联合,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劳动教育课,提升劳动教育的生活特质和精神内涵。
一、案例实施
本课例以道德与法治第八册教材中的“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为主题内容,从主食“大米”出发,逐步延伸至对社会农业、畜牧业、工业等劳动者和劳动内容的了解。
本课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如图1所示)。课堂教学分为三项活动,分别是寻找大米的由来、体验耕种的过程、珍惜劳动果实三个部分,通过探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了解水稻或当地某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体会农民的辛苦,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学习过程中适当渗透农耕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1.课堂教学—知农事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的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及农民的辛勤付出。(2)懂得应当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3)初步感知农民劳作中蕴含的农耕智慧。
活动一:寻找大米的由来
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本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课利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引入话题,感知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悠久,自然地过渡到本课教学主题。
结合课前探究水稻种植过程的学习任务单:“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你可知道这小小的一粒粒米是怎样来的吗?请你给下列图片排一排顺序。”教师先允许学生“试错”,再通过视频“纠错”,打破他们固有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活动二:体验耕种的过程
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看看农民伯伯弯腰插秧的情景,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是怎么样的?田里的秧苗又必须插得怎样?
生交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半蹲。师:这是为了在泥地里站稳。
生:腰要下弯到90度。师:这是为了提高效率,蹲下站起更费时费力,也会弄湿衣裤。
生:秧苗要摆放整齐,并留一定空间。师:这是为了保证秧苗的成活率。
师提供道具,请学生模仿插秧动作,持续三分钟,请一位学生代表上前体验完整的插秧过程。
(三分钟体验结束)
师:感觉怎么样?生:腿麻了。(瘫坐在椅子上)很累,背会酸痛。(不停敲打腰背)
学生代表:又要把秧苗插整齐,又要提高效率,这很难,需要长期的劳动才会熟练起来。
师:你这还只是模拟,真正的插秧是在水田中,还得克服很多困难。生:是的,风吹、日晒、雨淋。
……
由于是课堂教学,不能身临其境地实践农事劳作,因此本课需要突破一个课堂教学的难题:如何开展劳作实践?教师设计了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农业生产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农事动作图片与视频(姿势如何?秧苗如何摆放?秧苗之间留有间距的目的是什么?),边学边做,再由一位学生代表上前演示,短暂的实践指引学生体悟劳动的辛劳与蕴含其中的农耕智慧。
活动三:珍惜劳动果实
结合古诗文诵读,适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感谢农民辛勤劳动”“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情感,提高他们节约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2.课外实践—学农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课后学校积极依托劳动教育基地,学生走进农田,参与农耕劳作,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孩子们挽起袖子,脚踩泥土,捧起小苗,下田耕作。下到田里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播种一颗小苗是不容易的,深了会被淹没,浅了则不易成活。走在泥地中并非如履平地,而耕种也并非只有疲累,还有快乐,劳动也有愉悦感和成就感。
3.评价
本课的评价采用“师评”和“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颁发“悯农勋章”。“师评”以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为主,如课堂学习成果等,“自评”以较为主观的评价内容为主,如劳动感受、劳动能力等。
二、课堂效果与课后反思
1.课堂效果
本次劳动教育课的设计与实施基于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抓住了“出力流汗”这一劳动教育的核心,强调了“劳动观念”的核心素养。从学生的实践与交流来看,“累”“快乐”“充实”等高频词汇体现出学生的成就感,本次劳动课弥补了现代学校教育对农耕文化的缺漏和淡化,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启蒙”。
2.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几点思考
(1)如何选择劳动教育实践课的主题。本课例是选择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劳动教育的主题学习,定下学习主题之后,笔者先研读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定了跨学科学习的可行性。在劳动课标中,对“农业生产劳动”给出了以下活动建议:“充分利用学校等场地来开展农业劳动。例如,城市学校可利用校园一角建设‘开心小农场’,农村学校可利用学校附近的耕地建设农业劳动基地。根据地域特点并结合科学课程的内容,因地制宜选择相关植物进行种植,指导学生制订劳动方案,开展实践,做好记录。”在道德与法治课标中给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尊重劳动者,懂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以上的课标要求,笔者结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将主题确定为“知农事,学农耕”。
(2)如何制定劳动教育实践课的目标。本次以跨学科主题学习形式为主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打破了传统分学科课程的界限,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加强劳动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劳动品质。教师首先要明确这堂主题教育课是希望达成什么教育目的,才能设计教学过程。笔者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这两个环节开展教学,依次达成学习目标。
(3)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首先,利用劳动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下设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当劳动教育不再受传统劳动技术的传授和劳动观念的灌输时,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劳动教育便真实而生动地发生了。其次,加强课外探索能更深刻地领悟劳动精神。教师鼓励学生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课堂知识,让“知识育人”走向“实践育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给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思路与途径。学生从学科教育中获得知识,在劳动实践中运用知识,劳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的成果也成了劳动所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