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聚思·启智,以“助手”助教学

2024-09-26孙怡婧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以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运算定律”中第三课时“乘法分配律”为例,将结合区“三个助手”平台的教学工具,实现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基于单元视域,以“任务群”“资源群”“作业群”驱动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以“助手”助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

借力于区“三个助手”项目的阶段性推进,将从“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助手”三个层面,为学生创建课前、课中、课后多元的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的“输出式”课堂转变为“交互式”课堂,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以达成“1+1>2”的课堂成效。笔者将以四年级第一学期“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浅谈借力平台下的教学探索。

一、立足学情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具体学情,立足于单元视域,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架构于“运算定律”的框架之下,借助区“三个助手”中“备课助手”功能,进行三课时的阶段备课,实现了交换律“教”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提出猜想,到举例观察,验证猜想,最后文字总结,认识定律的推算过程。再通过结合律“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主开展“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最终,通过乘法分配律实现“放”。

本课时的教学将侧重关注以“迁移”带“实践”,在学生自主探索,感知运算顺序的变化,实现“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索过程,最终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故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运算方法,培养符号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维。

二、创设分阶段群,实现生本课堂

1.任务群——实现“生本位”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任务的发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逐一突破教学目标,实现了“师本位”课堂到“生本位”课堂的转变。区“三个助手”中的“教学助手”则聚焦了平台与课堂教学的啮合度,以此提升任务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建了学生自研、自学、互评的数学课堂。“任务群”选择“教学助手”中“学习单”的功能,为学生自主开展“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操作平台。

任务一(任务途径:学习单投影)

任务内容有2项,项目1:购置多媒体设备。电脑5000元/台,投影2000元/台,购置3套多媒体设备,总共需要支出多少钱?项目2:购置清洁用品。扫把10元/把,簸箕12元/把,购置5套清洁用品,总共需要支出多少钱?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一组带有乘法分配律特点的算式,提炼出自己的猜想。

评价标准:(1)能正确列出算式,解决问题。(2)能根据所列算式,利用字母表达式总结猜想。

任务二(任务途径:教学助手学习单)

任务内容:自主验证(a+b)×c = a×c + b×c是不是一个运算定律呢?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一组带有乘法分配律特点的算式,提炼出自己的猜想。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利用不完全归纳法,随机举例验证规律。

任务三(任务途径:教学助手学习单)

任务内容:全班交流,你是如何来验证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语言表述中,感知学生的思维达成,积累学习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正确且规范表述自己的验证过程,并得出结论。

“任务群”的设计是基于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习单”的应用,通过学生拍照上传验证过程,实现了“作品库”的云端交互学习,为“生生共研”创设了良性学习的平台,也为学生的验证过程补充更多“实例”。

2.资源群—创设自学途径

课堂资源的选择广度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数字教材、空中课堂、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托“教学助手”的学习单推送,学生能够利用画笔自主圈画,丰富了课堂的学习资源,创建了学生自学途径,本课时的资源群如表1所示。

知识完备的过程是需要多种资源的辅助,从课本出发,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逐步深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即时圈画中感知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与应用过程。

三、测评目标达成,分层练习设计

在课堂阶段“群”的驱动下,学生是否达成本课时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借助“作业群”的辅助检测。借助区“三个助手”平台中“作业助手”功能,以此关注课后学习目标的达成,及时捕捉学生的知识掌握和重难点突破情况,学生和教师均能够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获取练习的正确率及错因,不仅构建了学生自学、自查、自纠的学习平台,还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实现了课堂评价反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业群”并非是一张完整的练习卷,而是立足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碎片化、针对性的练习模块,以更好地检测教学目标达成。依托“作业助手”的强大功能,通过灵活的“流程”模式(如图1)完备练习过程。

“作业群”是设计了多层级的练习难度,其中“练习”到“我要巩固”是同一个难度级的练习,而“我要挑战”则是高一难度级的练习。通过“我要挑战”和“我要巩固”多条线路走向,最终实现练习反馈过程的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要求助”的出现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让执教教师能够较为精准地关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学习问题,实现课堂或课后的个性化辅导。

在课堂中将“作业群”推送至学生端,从教师端能够同步获取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各题的错误率,形成清晰的统计图。

教师通过“详情”获取学生错误填写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分析,实现了教学的“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效率。学生端则人性化地为学生提供了“习题讲解”便于学生能够再次复习和巩固练习。

“作业群”与“作业助手”多途径功能的完美结合,解决了练习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同时有效地填补了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空白,也弥补了教师课堂中难以顾及小部分学生的教学困境。

四、结语

对于“三个助手”的探索和实践还在摸索中前行,教师的实践为动态的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的新样态提供了不少的实践案例。从“师生共研”到“生生互研”,体现的是教学中“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以“任务群”“资源群”“作业群”融合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打破空间局限,让学生在参与中推出知识,创建了适宜学生的生本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蜕变的另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