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024-09-26陆叶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点和旨归。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教学中把语言运用放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师需立足阅读文本,促进语言理解;结合文本特点,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以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理解;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归根结底表现在说与写方面的运用。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本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言语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敢说、会说、能说。在用教材教学的同时,注重挖掘教材中的说写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说写实践中,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从课文的题目中寻找说写结合点

一般来说,课文的题目简洁,凝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从中寻找说写结合点,来提高小学生驾驭书面语言的能力。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文章的题目直接交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围绕题目说一说:看到课题,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将是谁?相是谁?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好了呢?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一个个问题直指主旨。学生在疑问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阅读兴趣也在疑问中被激发,在一声声的疑问中,引起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有了说的基础,写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由此看出,学生能运用了课文中的语言并进行适当的想象。教师只需要简单地引导和点拨,适当推波助澜,就使得说和写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乐事,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即学以致用。

二、从课文内部寻找读写结合点

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对文本的解读、文本把握非常重要。教师的阅读积累越深,文化素养越高,对文本的感受力和解读力就越强。教师要找到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接口,指导学生感知语言、赏析语言、运用语言。语言能力建构与培养在文本解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解读文本,就是要潜入文字的深处,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找准训练与感悟的最佳交汇点。

很多课文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说写因素。《珍珠鸟》一文中,第七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写出了小珍珠鸟经过一次次地试探,最终完全信赖“我”,对“我”越来越亲昵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学生读着感觉新鲜又有趣。为了学生能迁移运用,在了解课文的写法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场景写活、写生动,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搭船的鸟儿》一文第四自然段抓住翠鸟捕鱼时的动作进行具体描写,作者抓住“冲、飞、衔、站、吞”,体现了翠鸟捕鱼时动作快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这几个描写动作的词,结合翠鸟捕鱼的视频,展开想象,融入到课文描写的画面中去,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学完了这一部分内容后,播放一群小鸭子排队过马路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用哪些动词来表现小鸭子过马路的可爱样子,特别是最后一只小鸭子掉队后,慌张赶路,爬上路沿,摔下来,又努力爬上去的滑稽场景。此时学生会发现,通过动作的连续性描写,就能将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

作为老师,只有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跳”出来,做到“读活书”和“活读书”,才能言之有物。这就是活学活用,也是言语学习的源头活水。特别是童话类的课文,学生最感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演一演”,学生接受速度很快,兴致很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会。

三、从课文的空白处寻找说写结合点

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不确定性”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未定点”,这些空白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读者在挖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是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留白,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落笔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依托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体会人物微妙的感受、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感受,让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个性体验,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去补白,形成富有创见的阅读感受,体现个体思维的深度。

《守株待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可以让学生联系下文思考宋人如何被人嘲笑的,引导学生捕捉这个“空白”进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乍一看,学生似乎很难回答,然而联系下文就不难想象当时的情景。利用这些教材中的空白点进行想象训练,可以成为教师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不唯教材是从,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指导学生练习说写的结合点是随处可捉的。

四、从课文的插图寻找说写结合点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运用想象,能产生画外之意。课文《将相和》有这样一幅插图:廉颇身背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令人敬佩。这一画面是学生感受将相爱国情操和可贵品质的精彩一幕,文中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都没有作具体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仔细观察,想象一下文中人物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学生充分想象表达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借助图画将当时“负荆请罪”的情景还原出来,说一说,演一演,再评一评。一听要演课本剧,学生个个精神抖擞,有的当起了小导演,有的快速进入角色,有的开始设计场景并安排道具。表演开始了,小演员们像模像样,演得惟妙惟肖,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在课本剧中,孩子们享受着塑造人物形象的快乐,也感受着故事中人物品质带给自己的震。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廉颇、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品质一定会扎根他们心中,编者的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五、续写课文,引导学生二度创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些课文内容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向课后延伸,进行课文语言的再运用,或仿照课文进行再创造,以求达到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如果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借助文章的情节进行续写,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对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进行承接和创新,让文章更加生动、完整,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续编老屋到底倒没有倒,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展开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

六、改写课文,发展课文内容

同样,对课文的改写也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放飞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使学生在写作中寻找乐趣,在改写交流中发散思维,从而达到言语训练的目的。如《小狗学叫》中,小狗和谁学叫,学得怎么样?最后学会了吗?想象这只有语言天赋的小狗,也许跟着小母牛学会了“哞哞”叫,也许……可以根据不同的依据做出不同的想象。续写改写,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与改编,既给学生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又通过语言训练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

语言建构是“由言到意”的习得,语言运用是“由意到言”的表达,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语言训练,不仅教授读写知识,更强调语文学习的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注重促进学生学习力、思维力、想象力、应用力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言语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在积极、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把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积累、梳理提取、内化激活,形成言语经验,使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01).

[3]陈晓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