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的认识与探析

2024-09-26蒋添佳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在新时期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新任务、新标准、新要素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设计应借助任务分层、模型建立、问题简化、工具运用等策略,侧重于学科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深度理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生活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此赋能学科课堂教学的转型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开展有效教学的蓝图,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高质量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不同程度地体现或发挥作业、评价两方面设计要素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应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和落实的重点和关键,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动态化实施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进课堂,在课堂中体验数学思维过程,内化知识,并将其迁移运用于生活中,达到学用结合。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数学课堂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重教法与学法,实现情感与态度的养成教育” [1],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数学学习的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体现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是以思想方法为统领和指导,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的建构不再是呆板的灌输,而是充满灵性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精神与本质” [2]。根据新课标中所强调提出的“从未知到已知”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所做的前期工作是分析教学内容、细化素养要求以及确定原则方法;教师完成前期工作后,通过设置关键问题、厘清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尝试去探究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环节以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良好互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的现状与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正朝着学生主体性、知识连贯性、创新能力和实践结合等方向发展,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和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机会。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值得引起学科教师的关注。

1.关注思维方式,忽视学科意识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应注重学科意识,应注重引导学生用学科意识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只是单一传授解题思路,局限于课本中的习题。

2.注重引导启发,忽视个体差异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一个班级中有数十位同学,每位同学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对于每一课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当前,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调整教学过程设计,这样往往会忽略少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3.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有教学评价的存在,因为教学评价起着良好的反馈作用。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缺乏系统的评价,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解题的对错,却忽略了学生完成的过程是否有可取之处,或是哪里有不足之处。没有好的评价则没有好的反馈,学生并不能清楚地了解自身数学学习的真实情况,不能清楚了解欠缺和不足,更不能明晰优势与长处。总体来说不利于学生下一阶段数学学习的进步与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对进一步进阶知识的掌握。

三、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的可行策略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当注重核心素养培育,而核心素养培育应当侧重于学科意识的培养。基于以上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现状的分析,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反思总结,探寻、梳理并归纳了以下几条策略。

1.落实任务分层,满足学习需求

单一的学习任务对于不同学生来说难度不一,没有办法达到一样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当根据学生能力不同分配不同任务。以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根据目标要求设计“分组完成‘班级学生最喜欢科目的折线统计图’”这一教学环节。

此环节设计可以将一个大任务转换为多个小任务,分配给不同的组内成员。例如,成员一负责收集班级学生最喜欢科目的数据;成员二负责帮助整理数据;成员三负责完成统计表;成员四负责绘制折线统计图,最后,由组内成员一起对统计图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让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分层任务,让学生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2.触发思维方式,培养学科意识

思维方式不应是单一的,也不应是绝对的。学生在课堂探索中所要学习的是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解决方式可以是多维度的,每一种方式体现的意识都是学生日常经验的感悟。以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一课为例:

“日平均气温一般采用4个定时平均法,即采用一天中2时、8时、1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4个气温相加除以4)。判断以下哪些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C。”

解答这一问题时,不同能力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采用“平均数=总和÷个数”的方法,将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计算一天的平均气温,再进行比较。

方法二:在计算平均数时,有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个一天中相对中值的温度,再将其他温度进行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计算,达到适当巧算的目的。

方法三:在计算时,将一天中每一个时刻的气温与22°C进行比较,算出每一时刻的气温与22°C的差值,将差值合并来进行判断。

方法四:在11日与13日中,学生判断11日的最高温度比22°C要低,平均温度一定比22°C低;13日的最低温度时22°C,平均温度一定比22°C高来进行判断,避免了计算。

以上四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不同方法的思维方式不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学科意识。

3.简化剖析问题,提升问题解决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应当预设“在出现复杂问题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时如何应对和解决”的对策,通过简化数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简化的方式去看待和剖析问题,不将数学问题复杂化。以超市促销牛奶 “妈妈带了20元钱买牛奶,一瓶牛奶5元,超市搞活动,买4瓶送一瓶,每瓶便宜多少元?”这一问题为例:

学生看到这一问题时,往往不理解为什么会便宜,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牛奶价格降价的信息,所以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常常无从下手。要使学生搞清楚这类型问题的数学本质,可以将题目问题进行简化并逐步引导发问。

师:问题中每瓶便宜多少元,说明牛奶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单价。

师:总价发生变化了吗?

生:没有变化。

师:总价没有变化,那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影响了牛奶的单价呢?

生:数量。

在本题中,教师通过关键语句的引导,让学生简化数学问题,发现问题的关键,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以及环节过渡等都是教学过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或多或少影响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建立模型,促进深度理解

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数学教学过程应该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举一反三。通过对已知数学模型的理解,引申到其他模型的建立。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将绳子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上围一圈,理解周长其实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之和,进而发现“周长”这一概念就是围绕着封闭图形的边的总长。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周长”这一新建立起的数学模型,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两组对边长度之和;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周长之和”。这样的模型建立,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5.运用辅助工具,帮助观念形成

基于现在信息化普及的背景,教学过程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在进行过程设计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面形面积”一课为例,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工具,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和重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换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如下图。这样可视化的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结语

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设计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转型、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整合以上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培养数学探究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应积极尝试结合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进一步将数学思维生活化,落实和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玉娇.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再认识[J].中国标准化,2023(16).

[2]林梅,余泉,袁晓亮.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J].数学通报,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