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精细化、信息化、多元化,让作业实施“活”起来
2024-09-26陈卫
【摘要】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业设计与实施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然而,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对作业实施的本质理解不够精准,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实施依然存在作业批改的指导性不强、作业分析的精准性不够、作业讲评与辅导的针对性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尝试采用精细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作业实施方法,提升作业效果和教育质量。
【关键词】作业实施;批改;分析;讲评;辅导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认真批改反馈作业。调查显示,小学数学教师每天用于作业实施的时间超过2小时,大约占据在校时间的25%。然而,教师为充分利用作业而付出的辛苦努力,其效果却不甚理想。本文基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小学数学作业批改、分析、讲评与辅导情况”进行调查,进而归集问题,分析成因,提出策略,以期为今后的作业实施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作业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主要内容涉及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作业分析方法、作业讲评与辅导的内容与方式、教师对作业实施本质的理解等方面。通过问卷星平台,面向全区三至五年级数学教师发放,共收到有效问卷237份。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倾向布置书面回家作业,独立批改全部题目;大部分教师喜欢梳理错题情况,对学生个别辅导;一些教师认可作业批改、分析、讲评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重“批”轻“改”,作业批改的指导性不强
调查发现,教师对经常使用的批改方式进行排序,选择“写批注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一项的得分只有1.34分,[注:排序题的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远低于“打等第”“指出作业错误”两种批改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作业批改上耗时较多,喜欢用对错的方式进行批改,缺乏解释性说明。
2.教师缺乏有效手段,作业分析的精准性不够
三至五年级数学教师高度认可作业分析的重要性,但是分析的精准性不够。从作业实施各环节分配的时间来看,广大一线教师花在作业统计分析上的时间却是最少,并且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调查中可以发现,有近63%的三至五年级数学教师还是会根据批改的大致情况来估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即使部分教师进行作业分析,也以简单的错误人数统计为主,缺少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与个性化跟踪反馈。
3.教师习惯“以师为中心”,作业讲评与辅导的针对性欠缺
数据表明,超过95%的教师会对学生错误率高的作业题和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专门讲解,而忽略学生的真实需求。从实际操作来看,一些教师为了节省讲解时间,时常“大包大揽”“一讲到底”,并且专注于容易出错的题目,忽视错误分散的题目,导致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在“陪读”,而学习存在问题的学生却又听不太懂。这样缺乏针对性的作业讲评与辅导方式,解决了学生的部分共性问题,却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使得作业效果削弱。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业实施策略
基于对作业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必须要基于学生真实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充分理解作业“针对性”的本质,采用精细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实施方法,才能让作业实施真正“活”起来。
1.巧用批改评语,突出作业批改精细化
作业批改实质上是“批”与“改”相结合的一种作业实施形式,“批阅”只是手段,“改进”才是目的。教师应该增加作业批改的精细程度,改变只注重结果的粗放式批改。从小学数学实践来看,教师适当地运用批改语言来进行作业批改,既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发现错误原因,也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改进空间。比如在批改五年级“行程问题”相关作业时,教师就可以围绕“相遇、追及”两大类型,给出精炼的批改评语,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案例1]五年级“行程问题”批改常用的评语
作业问题:两辆车同时从相距296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途中轿车休息了0.5小时,结果客车1.75小时后与轿车在途中相遇。已知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2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批改评语:(1)找出关键问题,两辆车路程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思路完全正确,再想一想轿车实际行驶了多少时间?(3)答案就在眼前,想一想应该怎么理解“休息0.5小时”?
不难看出,数学教师需要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更多关注作业批改的解释性与激励性,增加学生对作业反馈的感受和体验。精细化的评语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支架,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发现学习内容的核心,进而有效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2.多用数据说话,突出作业分析信息化
教师多采用数字化分析,改变依赖经验的分析方式,重视作业结果统计,总结错误类型,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1]。从小学数学实践来看,作业分析可以基于大数据应用,充分发挥细致的错误汇总、快速的质量分析、精准的个体诊断等优势,让教师工作减负、学生学习增效。比如,以五年级第二三单元作业为例,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教师可以看到每一道题的正确率,每一名学生出错情况以及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快速找到学习薄弱环节和个性辅导对象,让后续反馈跟进更加省时、精准、高效。
[案例2]五年级第二三单元作业大数据分析
作业分析:比较个人与班级的知识达成度,可以发现“简单的面积估测”“自然数的表示含义”“数轴、正负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掌握有待加强,进而可以提出针对性的讲评与辅导策略。
虽然借助第三方的大数据分析也会受到数据安全、分析质量、经费成本等因素影响,但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支撑作业分析的趋势已经形成,一线教师要敢于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让作业分析真正起作用。
3.活用多种资源,突出作业讲评与辅导多元化
作业讲评与辅导需要根据作业问题的内容、作业难易程度、答题正确率等,设计合理的实施方式[2]。从小学数学实践来看,学生讲解能够很好地起到启发作用,把作业的被动意识转化为主动意识,把个人见解转化为大家共识,使得作业的讲评与辅导变成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反馈过程,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比如在学习五年级“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布置一道拓展思维题,批改后发现错误率较高,于是让做正确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
[案例3]学生作业讲评课堂实录
作业讲评:在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中,挖走一个长2厘米、宽2.4厘米、高3.6厘米的长方体,求该图形的表面积。
师:今天能做对这道题的学生不多,做对的同学你们非常了不起,谁愿意来分享一下?
生1:许多同学都误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变小了,这题的关键就在于正方体的表面积没变。
生2:挖走了一块,怎么会没有变化呢?
生3:可以这样想,把3个面平移到外面,正好还原成正方体。实际上,正方体的体积是变小了,但是表面积还是原来的大小。
学生实施作业讲评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小错误,需要逐步引导并纠正学生的思路,并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角色、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业是教学五环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作业实施的过程直接决定了作业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坚持精细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实施方法,以作业分析统计为基础,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加强作业讲评与辅导、跟进与反馈,让作业实施真正“活”起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月芬,张新宇.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尹后庆.突破作业难题,开发作业富矿[J].上海教育,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