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空间提升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研究
2024-09-26顾永芳
【摘要】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学校的一门一般性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营建温馨教室、发挥多媒体赋能、设计多元活动、创设生活情境等学习空间,让智障学生在亲历实践中获取生活直接经验,提升劳动技能。
【关键词】学习空间;智障学生;劳动技能
学习空间是指智障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知识理解、技能学习和应用体验的交互式场所。《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体现多渠道实施,将课堂学习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学,在生活情境中强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先天的智力发育不良、学习接受能力和再现能力较低,限制并影响了他们在认知、感知中的发展,日常生活能力也相应受到影响。智障学生最终要融入社会,回归社会,拥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智障学生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在劳动技能课中创设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温馨、安全、充满爱和有趣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基本劳动习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一、营建温馨教室,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根据智障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创设温馨的学习空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空间环境结合,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在无边界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牢记学习内容、操作实践的步骤和方法。
1.优化桌椅布局,搭建合作平台
优化桌椅布局能让教室更加温馨,利于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耶尔徳勒姆、凯吉特等(Yildirim﹠Cagatay,et al.)指出,“教育环境的教室的室内设计可以被认为是影响学生行为和教育表现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如何优化桌椅布局,进一步创设实践环境呢?教师根据上课的教学内容随时变化课桌椅摆放位置。例如,教学面点制作“包饺子”一课,教师带学生在烹饪室上课,课前把烹饪室内的桌椅围成半圆形,中间放展示台,上面摆放饺子各个步骤需要的半成品,座椅选择了五彩的圆凳,学生可以选坐自己喜欢的颜色。圆形凳子也便于学生站起来实践练习包饺子、互相学习帮助。学生围坐成半圆形,在教师讲解包饺子时,能更清楚地看到中间展台上摆放饺子的全部过程的分解半成品,也能清晰地看清教师的每一个示范动作,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2.巧设墙面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适合的墙面环境也能够烘托学习氛围,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墙面上布置各种不同内容与风格的装饰,不仅起到美化学习空间的作用,还能借以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在学习包饺子时,教师把烹饪室的墙面改造成了单元学习主题墙。墙面上布置了有关饺子文化(饺子谜语、全家团圆吃饺子、包饺子步骤图、饺子的儿歌、饺子的由来、等)的情境图片,按一定顺序布置在墙面上,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墙面上饺子文化学习空间的布置,作为主题展示,形成了可视化脉络图,为后续学生学习包各种样式的饺子做了铺垫。
3.精设练习空间,提升劳动技能
教室空间的创设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家务劳动的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技能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习包饺子时,教师把桌椅分成了三个区域,A区、B区、C区,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分成3组,让学生在对应的区域中学习包饺子,虽然每个区都在完成包饺子,但各区有各区的重点:A区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独立练习包饺子;B区学生重点学习控制放馅;C区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重点学习饺子皮的捏合。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包饺子的方法,同时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浓浓的节日气息。这样的区域教学,便于教师再次强化辅导,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提升劳动技能。
二、发挥多媒体赋能,激发学习技能动力
劳技课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多层次的学习空间,直观明了、具体生动的画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简单的面点制作“包四喜蒸饺”时,由于饺子皮要两两捏合,继而整理成花瓣形状,再捏合出四个小“口袋”,饺子皮中间需要沾一点点水有助于捏合,这些操作对手指的精细动作有一定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很难学会。根据这一现象,学校劳技组的教师们充分利用了摄像机的功能,把包四喜蒸饺的步骤,尤其是饺子皮的捏合、整理花瓣形状、捏合四个小“口袋”的要领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拍摄,并利用摄影镜头的“放大”功能,对细节加以放大突出,制作成视频,在白板屏幕上滚动播放,同时把包四喜蒸饺的基本步骤,用流程图演示粘贴(如图1)。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学生边看视频边对照自己手中的饺子,调动了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包四喜蒸饺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模仿,指导学生操作,突破捏小“口袋”的难点,完成四喜蒸饺的制作。视频中灵动的画面和音效给智障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通过沉浸式学习,提高了智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动手实践能力和感知能力。学生亲历四喜蒸饺的包制过程,学会了制作步骤,感受到了制作的乐趣,品尝到了四喜蒸饺的美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好合作。
三、设计多元活动,增强实践活动能力
智障学生的记忆能力不尽人意,往往对学过的知识、认识的事物,甚至昨天学的乃至上一节课学的知识和认识的事物等都会忘记。劳动技能的知识学起来单调又枯燥,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记忆的内驱力,教师常常用游戏开展教学,如在教学常用劳动工具名称时,把学习内容置于儿歌游戏中,使智障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记住了劳动工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习劳动技能相关的知识、实践过程和游戏融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儿歌易诵,游戏易入,提高技能习得趣味性
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抹布、扫帚、拖把、畚箕”等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劳动工具名称时,为避免枯燥乏味,便于学生识记,教师就把上课内容编成儿歌:“小抹布,手中拿,能擦桌子能洗碗,洗得小碗超干净。小拖把,把地拖,拖把杆儿双手握,一推一拉真有趣,贴着地板前后拖,地板变得真干净……”又如学习“清洗常见蔬菜”时,教师设计了朗朗上口的 “瓜果总动员”儿歌,让学生识记蔬菜瓜果:“青菜青菜绿绿,茄子茄子弯弯,丝瓜丝瓜尖尖,辣椒辣椒辣辣辣……”学生在有节奏地诵读儿歌声中无意间识记了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劳动工具名称和常见的蔬果名称,课余时间连C层同学也能无意识地念念有词。
2.歌词易学,方法易懂,丰富技能学习的形式
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智障学生的劳动能力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把学习内容编成歌词,如教学“扫地”时借用《粉刷匠》的曲编了《扫地歌》:“我用扫把来扫地,扫地本领大。我用双手握扫把,把地扫干净。一手在上一手下,握住扫把杆……”。欢快地节奏,学生快乐地哼唱,无意间记住了扫地的方法。这样利用学生喜欢的熟悉的歌曲帮助学生记住扫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扫地的技能。经过长周期的练习,学生的劳动习惯也得到巩固培养。运用学生喜欢唱歌,将所学内容编入歌曲,在哼唱中学习,把学生认为有一定难度的生活技能辅助在简单明了的歌词中,教学内容更加直接生动,学生易于掌握,课堂也变得鲜活。如学习“戴手套”,教师也把戴手套过程编入了《粉刷匠》:“我们学习戴手套,手指张开来。我把手套口打开小手伸进去。对准拇指张开手,找到小房间。哎呀拉拉我的手套口,房间整理好……”。以歌谣为引领,老师将扫地、戴手套等技能过程的学习以幼儿化的语言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有趣,学生跟着视频,边唱边学,学习也有兴趣。劳动技能课中训练是中心环节,只有经过充分训练,方可形成知识、形成劳动经验。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遗忘速度快,所以课堂教学中本着“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原则,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充分地训练中得以积累与提升。
3.知识易记,练习易固,突破劳动技能学习的瓶颈
在学习职业劳动技能“擦皮鞋”时,就如何正确拿皮鞋这个动作,学生就要反复练习无数遍,他们拿皮鞋不是左手抓着鞋后跟拎着就是把整个左手钻进皮鞋,为使学生正确拿好皮鞋,为后期挤鞋油、刷鞋油和擦亮鞋做好铺垫。教师把拿皮鞋这枯燥的动作设计成游戏,在皮鞋鞋内粘上他们喜欢的小玩具,让他们用左手伸进皮鞋内去掏出来,本来枯燥单一的拿鞋动作训练,在学生掏玩具游戏中得以完成。即使个别性格执拗、脾气犟、平时懒得动手的学生也乐意参与实践练习。正确拿皮鞋动作在游戏中得到实践学习,学生表现出盎然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意识。只有左手拿好皮鞋,后续右手才可以挤鞋油、刷鞋油和擦亮鞋,为后期的刷鞋油做好了很好地铺垫。
劳技课教学中把枯燥乏味的实践学习设计成趣味的游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主动地学习劳动技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劳技教学的效益。
四、创设生活情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生活化的劳动实践学习场景,为智障学生营造充满爱、温馨的、安全的实践学习环境,有利于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运用生活中熟悉的真实素材对智障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学,不仅取材方便,也更利于他们适应生活。
1.趣味模拟,消除实践恐惧
智障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往往会失败,在学习新的劳动技能面前表现出胆怯、惧怕、缺乏信心。经过技能模拟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如学习自我服务劳动技能“修剪指甲”,由于智障学生的记忆能力弱、慢,先天的记忆容量小,短时记忆能力低,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注意力的持久性差,动作控制不灵活,精细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指甲钳的使用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模拟手指,给每个学生的手指拍照,把手指图片打印在卡纸上,给学生制作各自的模拟手指,然后实践剪指甲。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手指模型,采用任务分析法的小步子教学策略,让学生先给自己的模型手指实践剪指甲。为使学生判断出剪指甲时要剪掉多少、剪到哪个位置才不伤手指甲,教师在学生的模拟指甲上用红笔做好了标记,要求学生在指甲上画好的线外剪指甲,不能剪着红线(如图2)。模拟手指甲会剪了,接着让学生在老师的手指上练习修剪指甲,让学生放开胆子实践,同时进一步让他们知晓剪指甲需要留下的指甲长度。当学生在教师的手指上剪指甲得到肯定后,最后要求学生给自己实践剪指甲。A层学生独自给自己剪指甲;B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剪指甲,听从口令实践,教师适时帮忙摁下指甲钳;C层学生感受教师给他们剪指甲,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修剪指甲,是智障学生在生活中迫切需要学会的一门生活技术,学会了这项技能,就是为他们播种下了生活信心。学会修剪指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照顾个人生活的能力,增加了生活经验,为智障学生日后独立生活、融入社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真实场景,助力技能学习
劳技课的最大特色就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掌握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生活技能。如教学洗袜子时,教师带学生到盥洗室,实践学习洗袜子。打开水龙头浸湿袜子;抓住肥皂擦袜子(袜子的底部);洗袜子(右手抓住袜子一端,左手握住袜子另一端前后搓),袜子翻身洗袜子反面;漂洗袜子(泡沫冲洗干净);拧干水分;晾晒。真实的环境,直观了解,切身体验,在洗袜子过程中,发现学生给袜子翻面一时难以学会。于是教师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袜子里捉小鸭。在袜头里夹了一个捏捏叫小鸭子,让学生把手伸进袜头,去抓捏捏叫小鸭,用手捉住小鸭子往后拉时,另一只手捏住袜口往前拉,左右手同时交叉拉,这样袜子里外就翻身了,袜子的反面也可以搓洗了。亲历洗袜子,学生养成了爱清洁的生活好习惯,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了劳动意识,提高了自我服务劳动技能,手指的灵活性和双手的协调性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教师利用已有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如学习擦桌子时,教师改变上课时间和地点,午饭后带领学生来到食堂,帮忙擦桌子。擦桌子看似是简单的劳动,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却不容易。在活动前,教师把就餐的一排桌子分成若干区域,做好充足地准备。先让学生擦自己就餐的那块桌面,教他们先把抹布对折,然后在桌面上来回擦,桌上的饭米粒、残渣、剩菜等擦向一处,接着用抹布包起来,然后到水龙头下冲洗干净抹布,最后用干净的抹布再擦一遍桌面,这样就完成了擦桌子。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但都需要老师指导和手把手教。经过一次次学习和实践,学生就能较好地擦干净自己的就餐桌面,每每看到学生进步了,教师适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待学生掌握擦桌子的方法后,再逐步增加面积,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擦自己班级的就餐区域,最后擦自己就餐的那一整排的桌面。在学校食堂擦桌子的活动中,教师要坚持指导、检查学生,让他们学习擦桌子的基本方法,并逐渐形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从而促使了学生劳动技能的稳步提升。
教师给学生创设的生活化实践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做中学,做中思,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自省、自悟,积累直接经验,提高劳动技能,同时手指的灵活性、手眼的协调性得到充分训练。
3.场景再造,夯实技能学习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父母带他们出去与外界的事物接触较少,生活范围狭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为了培养学生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增加生活经验,教师突破常规的劳技课堂教学,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在学校果蔬汇基地蔬菜区开辟了学生种植区。从简单的种植大蒜入手,采取班级承包的形式,每班负责一畦,由劳技教师组织学生剥大蒜头、松土、开畦、播种。A、B层学生负责在开好畦的地里种植大蒜,C层学生负责传递大蒜给A、B层学生。大蒜种植后让学生观察大蒜发芽生长的过程。随着大蒜出苗逐渐长大,教师还会指导学生给大蒜苗浇水、施肥等。在学校学习了种植大蒜,教师给每位学生2个大蒜头,要求学生带回家种植,并让爸爸妈妈拍照记录学生种植、蒜苗生长的照片上传到班级群一起分享。学校果蔬汇实践基地蔬菜种植区的开辟,使学生在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同时体会农业劳作的辛苦,并学会了爱惜粮食,逐渐养成了吃饭要光盘、珍惜饭菜的好习惯。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分层指导教学、及时纠正。课程内外资源之间的延伸和融合,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学生的体会和理解,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4.情境应用,提高适应能力
课堂之余,为充分展示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定期举办校园技能竞赛。竞赛项目紧扣生活实际,如低年级段学生进行“生活小能手”比赛:叠袜子、整理书包、佩戴红领巾、整理睡袋等,让他们在愉快的比赛中学会生活自理,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奠定基础。中年级段开展“我是小帮手”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家庭劳动调查表,(如表1)调动家长一起督促孩子在家里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主动分担家务:洗碗、扫地、择菜、折叠衣物、修理指甲等,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劳动能力和家务劳动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培育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从而基本具备了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高年级段进行“我是厨神”烹饪活动:开展切丝切片切丁比赛、凉拌菜集锦、水果拼盘、多彩面点展等,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综合运用。劳动教育还可以兼顾树德、增智、育美能等多项综合教育作用,通过学生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智障学生的劳动意志与劳动能力,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给智障学生创设学习空间,让他们不断尝试、探索、发现和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还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功带来的喜悦。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创设学习空间展开智障学生的劳动技能学习,得到有效实践,提高了智障学生的劳动技能,对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融入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智障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2]黄菁菁.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中小学教室学习空间的优化[J].教育导刊,2018(03).
[3]Yildirim K,Cagatay K,Ayalp N.Effect of wall colour on the perception of classrooms [J].Indoor & Built Environment,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