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伴成长”愿景的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2024-09-26杨俊晨
【摘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家庭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方法与路径。基于“结伴成长”的美好愿景,学校通过特色协同育人策略,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学会自我教育,呈现家庭教育最美的风景,走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关键第一步。
【关键词】结伴成长;协同育人; 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而学校要完善这一机制,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好家校协同这关键的第一步。
一、问题与契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父母,而这部分家长对于如何成为合格的家长本身也是一知半解,会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疏于提升和完善自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要全面掌握并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倡导和谐有爱的发展观,倡导师生结伴成长。同样,这一理念也适用于现代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相互关联的,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基于“结伴成长”的共同愿景,家校之间可以更好地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二、做法与实践
1.扩展各类家长组织,增进家校合作交流
一般而言,每个学校都会成立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家委会是在学校指导下,为引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参与学校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组建的家长组织,是增进家校合作交流、建立家校良好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家委会肩负多重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建立的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网络依然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不少有志于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的家长没能成为家委会的一员。更有甚者,因为没有当选家委会而对班主任心存芥蒂,排斥和干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严重违背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意愿。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校在每年确定新一届家委会的同时,会一并下发一张“家长志愿者”意见征询表,从“家长学校导师”“活动志愿者”“亲子课堂讲师”“专业助手”四个方面征询家长意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家长学校导师”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经验,能够分享家庭教育经验、组织面向家长的专题讲座等;“活动志愿者”在时间上相对充裕,可以为学校主题活动、假日小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提供志愿服务;“亲子课堂讲师”作为学校特聘讲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领域,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专业助手”则需具备一定专业特长,例如,节目编排、摄影摄像、化妆、视频制作等,可以协助教师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各类家长组织的建立不仅发挥了家长的专业优势,同时也调动了家长的资源优势,让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也让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陪伴,让孩子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
2.丰富家校互动形式,形成家校协同共识
《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及时沟通学生情况,要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有关情况。
线上学习期间,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有92.6%的家长表示非常满意;7.4%的家长表示比较满意。而比较满意这部分家长的主要诉求是希望学校能更多反馈孩子学习与生活的情况。
目前,随着线下教学的全面恢复,学校理应给予家长更多地了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家校互动,让家长零距离地接触到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1)多样化校园开放。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随自己的孩子观摩仪式教育活动、随班听课(包括语数外及音体美等),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与教师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家长能够直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加深了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教师劳动的辛苦,增强他们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并逐步形成教育的共识。
此外,学校还会邀请家长代表来校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有关活动。例如,“六一”“元旦”开展庆祝活动时,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亲子同乐,寓教于乐;“语数英音体美劳动心理”八大主题周期间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担任志愿者,与孩子一起体验校园学习生活的乐趣;入学仪式、毕业典礼、十岁生日学校也会邀请父母参加,见证孩子的进步与成长。
(2)座谈式家校联系。家校联系是学校、家庭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家校联系,家长可以交流孩子的状况以及处理家庭教育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以专业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开阔思路,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当前在家校联系的组织过程中,许多学校采取报告式的家长会形式,但我校坚持采用“圆桌式家校沟通”。通过点对点的家校联系,老师能给予家长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家庭教育指导;线上学习期间,学校充分利用“腾讯会议接待室”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坚持开展“云端家校联系”,家校之间互通有无,携手共进。
3.提供假期活动菜单,加强亲子互动体验
很多时候,家长不是不愿意陪孩子,而是他们与孩子在一起却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想不出能一起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逢寒暑假,学校都会发出“假期寄语”,创设丰富有趣的假期活动,引导孩子继续在社区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鼓励家庭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在温情脉脉的亲子互动中开启快乐的假期模式。
暑假相对于寒假时间较长,孩子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闲暇时间,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时机,学校通常会在“假期寄语”中提出“走进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显担当”的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跟着家人“阅读”城市,观察社会生活、开展劳动创造,将生活实际与自身的成长体验联系在一起,增进家庭和睦的幸福体验。
此外,“假期寄语”还将活动与“争章”评价相结合,其中所创设的活动也是假期的校本特色“争章”要求。学校邀请家长用“点评”的方式参与孩子的活动,对孩子的努力付出进行点评,对孩子的成长进步予以鼓励。这小小的一张“争章表”,既是学校对孩子假期生活品质的期许,也是孩子对假期生活的回顾与自我评价,同时也是亲子互动和家校联系的对话平台,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指导、引领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学校结合区域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征集的契机,创设“带着《读本》去行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色,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统一。学校招募青年教师,建立项目小组,寻找符合要求的活动场馆,设计活动菜单,引导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通过亲子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城市,用镜头记录发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思考与展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不可以随意教育儿童,作为国家代表者的学校,应当成为组织家庭教育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要继续努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大格局,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加强家长资源库建设;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进一步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S],2023.
[2]陆云泉等.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1).
[3]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学校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