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探索

2024-09-26王艳红庄丽凤顾雨萦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摘要】随着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学校数学教研组以课例研修为抓手开展校本研修,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路径,借助工具支持,开展深度教研的校本探索,提升教研品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深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探索

近年来,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通过组织教研组学习深度教研理论和模型,推动教师在常态教研活动中改造、应用系列教研工具,将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在提升教研活动品质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深度教研的内涵及特点

1.深度教研的提出

日常教研中许多常设教研活动存在某些不足,比如规范性不够、缺乏发展的持续性等。主题教研活动提出既要讲究规范又要讲究品质的要求,以及重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自主性、获得感和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性等更高要求,深度教研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

2.深度教研的内涵及特点

深度教研是指在教研主题引导下,展开系列化、深层次、进阶性的持续研讨,进而解决有关教学问题的实践研究。指向真实问题、规划教研主题、设计系列活动、精准专业指导、助推教师成长是深度教研的五大特点。深度教研通过构建螺钉模型把教研要素的关系和教研运作的过程图示化(见图1)。

深度教研运作的螺钉模型是推动教研活动扎实、有序开展的实践依据。其中,“教研团队”为实施研讨注入推动力,“教研资源”为顺利研讨提供保障,“真实问题”是组织研讨的基础,“教研主题”是聚合研讨的内核,“系列活动”是展开研讨的关键,“实践评估”是促成反思与持续改进的支点,通过持续的研讨与教学实践的成效来刻画“教研深度”,促进螺钉模型的稳健运作。

二、深度教研的校本探索

1.深度教研的基本判定

深度教研旨在提升教研品质及实效,其运行框架如图2所示。

运行框架表明,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现教研品质,螺钉模型与教研工具共同促进深度教研活动有序运作。教研品质聚成教研深度,教研深度分为“问题解决”和“递进发展”两个层级,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高度”“广度”“参与度”。其中,“高度”主要反映教研活动的主题、目标等;“广度”主要反映教研活动的内容、过程等;“参与度”主要反映教研活动的研讨进展和工具使用情况(即“引导参与”,具体包括水平一“话题引导”、水平二“问题引导”和水平三“工具引导”),以及教师参与活动的表现与表达等(即“自主参与”,具体包括水平四“任务参与”和水平五“项目参与”)。

2.深度教研的校本研修

(1)问题的提出。202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本市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针对儿童经验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思考:小学数学学科如何从儿童经验发展连续性的角度进行幼小衔接,从中又能帮助儿童获得怎样的连续性经验?

(2)以“度量—认识厘米”开展课例研修。在明确教研指向的真实问题后,教研组以“基于儿童经验发展,完善幼小科学衔接”为主题,对一年级数学下册“度量—认识厘米”一课进行课例研修。2023年1至5月的课例研修中,教研活动按照课例研修的活动流程,基于螺钉模型开展并以主题教研活动形式推进。全部活动由五个“子活动”组成系列,其中四个是团队研修活动,另外一个是观看市级教学展示视频课和教研组现场微论坛。

①明确任务,确立主题。第一次教研活动重点是创建团队、选择资源、找出问题、确立主题等。

研修任务:设计一节和“度量”有关的微课,内容是和幼儿园测量大树的学习经验相对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据课标学段要求,确定一年级度量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与活动内容,分年级组开展讨论。随后汇报初步的实践活动方案,并基于儿童经验发展的特点提出问题再确立教研主题。

活动前运用通用工具“教研资源属性表”做教研通告,活动后运用专用工具“活动研讨记录单”对活动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通过“三度模型”对第一次教研活动进行评估,从教研的“高度”来看:教研活动主题明确,目标达成度好。活动中老师能基于“度量”的单元知识内容,讨论设计相关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完整,过程流畅,体现了教研的“广度”。结合“教师参与度与各层水平的行为特征”和“教研深度和教师参与度关系”,将教师参与度定为水平三“工具引导”,教研深度为“问题解决层”。

②制定单元教学规划与前测试题。第二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聚焦主题制定单元教学规划和前测试题。参与人员是一年级数学任课教师、各年级备课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活动中解决的问题:A.制定“度量”单元的教学规划。B.基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度量”单元的前测试题。结合“教师参与度与各层水平的行为特征”和“教研深度和教师参与度关系”,将教师参与度定为水平四“任务参与”,教研深度为“递进发展层”。

③第一次试教、研讨。本次教研的重点是观课并做课堂观察,专家引领深度研讨。执教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第一次试教,课时区教研员就教学中“如何站在儿童的角度,让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部分教师能基于佐证积极发表观点。

活动中解决的问题:A.明确教学重点,感知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B.对1厘米的量感建立要规范到位,通过“放一放”“比一比”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本次教研活动,针对课堂观察以及现场教师发言等行为特征,结合“教师参与度各层水平的行为特征”和“教研深度和教师参与度与关系”,将教师参与度定为水平四“任务参与”,教研深度为“递进发展层”。

④第二次试教、研讨。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观课反思教学内容并进行改进,专家引领深度研讨。

执教教师进行第二次试教。市、区级数学教研员分别做细致点评,进一步明确:幼儿园小朋友是用非标准的“尺”来测量的,比如用回形针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模糊的。进入小学后,要教给学生用规范的测量方法而且最后能测得物体的精准长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放大使学生明确“统一单位”必要性的认知环节。

活动结束后,部分教师运用专用工具“活动要点记录单”对活动过程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本次教研活动中,针对课堂观察以及现场教师发言等行为特征,结合“教师参与度与各层水平的行为特征”和“教研深度和教师参与度关系”,将教师参与度定为水平四“任务参与”,教研深度为“递进发展层”。

⑤主题引领,研讨总结。2023年5月16日,开展第五次教研活动,展示“度量—认识厘米”一课深度教研的历程,内容有观看市级展示视频课、教研历程交流和专家点评。在本次教研活动中,针对基于主题现场教师总结反思的过程,以及在主题等方面提出的后续研究设想等行为特征,结合“教师参与度各层水平的行为特征”和“教研深度和教师参与度与关系”,将教师参与度定为水平四“任务参与”,教研深度为“递进发展层”。

三、深度教研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在本次历时3个多月的校本研修中,教研组围绕主题,解决真实问题,在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品质,促进不同层级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与发展。

1.合理规划教研主题

螺钉模型是深度教研的实践依据。在教研活动中,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专业眼光,准确把握政策要求与时代需求,找准教学中当前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注入“团队”与“资源”的作用力,以“问题—主题—活动—评估”为运行路径,开展深度教研。教研主题具有价值引领和问题导向的作用,在教研中可逐层、逐步设计序列化教研子主题,形成有结构的教研主题,体现深度教研的思考性与系统性。

2.深度教研工具提升教研品质

深度教研是实证教研,在教研活动中要运用到多种工具。我校在教研活动前会先在组内发布“教研活动属性表”,让教师明确教研的主题与任务,协调好课程,确保教研活动的参与率。观课时会运用到教研组自行设计的“课堂观察表”以及“活动研讨记录单”和“活动要点记录单”。根据这些工具表单,帮助教师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而反思教学行为并积极改进。记录教师个体在教学研讨中的参与度。通过反思教研过程,明确教学中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明确下次教研活动的重点。

zMydN2rYDIzypZq4OffRdZgKoVoKQFLQi5IFkWxMQNo=

3.提高教师参与度

深度教研之“深”,在于整体参与的深度。深度教研是一个整体,每位参与者因角色、任务及参与方式等,参与度呈现高低不同的程度。而教师参与度的水平高低就决定了教研活动取得成效的大小。

在本次深度教研的校本研修中,教研组创建团队,合理分工。在教研实践中,教师的参与角色会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发生变化或重叠,但都能做到行为参与或认知参与。教研组还搭建深度教研展示的平台,让这些在课堂教学背后默默付出智慧结晶的教师有交流的机会,让教师收获专业成长的幸福感。

总之,深度教研的研究和实践是一个从建立规范和标准、技术支持教研、探索实证教研突破,规范与改革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它为基层学校开展主题引导下的系列化、进阶性、深层次的高质量教学研究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伯鸿.走向深度的上海教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2]闫金亮.扎实开展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吉林教育(综合版),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