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2024-09-26计景翼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周长与周长计算”单元为例,分别从整体解读单元,提炼核心概念;教材教法分析,确定教学方法;规划单元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核心问题引领,设计任务活动;优化作业设计,落实单元评价这五个方面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首次强调了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明确了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本文以小学数学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与周长计算”为例,将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中部分知识进行整合,划分为一个单元,分别从整体解读单元,提炼核心概念;单元教材分析,确定教学方法;规划单元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核心问题引领,设计任务活动;优化作业设计,落实单元评价这五个方面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初步研究,也为一线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整合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整体解读单元,提炼核心概念
在进行单元教学前,教师需要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地分析,深刻把握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和蕴含的数学思想,并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周长”展开,共设4个部分: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周长与面积;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从新课标对该主题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来看,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有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通过研读新课标对这些核心素养的注解,发现本单元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周长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从“形”和“数”上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本质,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计算,积累“周长”的经验,再通过推理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最后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最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运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二、单元教材分析,确定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法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对单元教材和教法的分析,是单元教学的必要前提。
1.知识编排体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编排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是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度量”有了一定的感知,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基础上安排“周长”的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所形成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量感,为后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等奠定经验基础。
2.教材例题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周长”概念的教学,教材提供了大量形象的材料,同时也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如描边线、量一量等,让学生感知周长,建立表象。通过情境创设、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周长相等,面积的变化规律。教材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教学方法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周长”的概念,学生虽然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从平面图形中特别是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丰富学生的学习路径,从而培养核心素养。基于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单元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演示法、图示法等。
三、规划单元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能够明确指导教学的实施和评价教学效果。基于对新课标、教材教法的分析,确定了以下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表1)。
适当地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有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沪教版教材将本单元设为7课时,其中认识周长的第二课时是练习课,通过测量和计算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可与第一课时整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知识上具有相似性,可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可将这两课时整合为1课时;小探究和数学广场的教学内容都是探究“周长相等时,面积的变化规律”,因此也可将这两节课时合为1课时。综上所述,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4课时:认识周长、计算周长、周长与面积(小探究)以及周长的综合应用。
四、核心问题引领,设计活动任务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围绕单元核心概念提炼核心问题,提出相关任务,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落实教学目标,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周长”,探索周长的本质。以“什么是周长?”“怎样测量周长?”为核心问题,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获得对周长“形”的直观感受,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活动,在交流合作中,进一步理解周长“数”的本质,发展自身量感。
第二课时“计算周长”,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如何计算周长?”“选择何种方法?”为核心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第三课时“周长与面积(小探究)”,探索周长相等,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周长与面积知多少?”“用12根小棒可以围成什么样的图形?”为核心问题,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先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围出图形,计算周长和面积,并按顺序记录在表格中,初步感知周长相等,面积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观察表格,比较数据,发现“周长相等时,面积不一定相等,当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第四课时“周长的综合应用”,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这根绳子有多长?”“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为核心问题,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帮助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求绳子的长度就是求周长,求正方形的面积就要先求正方形的边长,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量感,提高转化思想和应用意识。
五、优化作业设计,落实单元评价
单元作业的合理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核心概念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构建单元作业目标,编写单元作业内容(如表2)。
此外,单元教学评价也是单元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伴随于学习活动中,比如第三课时“周长与面积(小探究)”,以用12根小棒搭图形任务为引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过程教师可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两方面设置活动表现评价,例如,学生是否对活动感兴趣,具有探究精神;是否能够分工合作,目的明确;是否能够准确表达交流,倾听他人的习惯等,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终结性评价主要从学业成果,通过书面测试、作业分析等方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水平。比如第四课时“周长的综合运用”,在作业设计时,可整合单元活动任务,设置基础题目和拓展题目,全面考察学生计算掌握、概念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后续再通过作业分析以及评价反馈,对整个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总结
通过对“周长与周长计算”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研究,笔者发现站在宏观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系统地分析,提炼单元核心概念,并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作业评价,有助于教师对核心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教学效率,能够让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地,并且有迹可循。
当然,单元教学的实践效果如何,以及怎么评价,后续有待进一步实施和研究,本文只是简单地对“自然单元”整体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另外,对单元整体教学,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例如,以“课程内容模块”和“单元主题”为划分标准,进行大单元知识整合和教学,或者以某一数学思想为主线组织构建单元教学等。单元教学设计比以往的单课时备课困难和复杂得多,这需要教师合力,不仅在新授课,还有在练习课、复习课都要从单元整体角度进行备课研讨,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