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效能向度、时代创新与实践进路

2024-09-26张海斌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摘要:该研究基于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演变与时代进阶,探讨了新发展阶段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效能向度、时代创新与实践进路。新发展阶段,基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始终凸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效能,始终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始终凸显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联动的治理效能。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体育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时代创新应深入推进体育治理的效能创新、政府主导的方式创新、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随着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外格局的竞争加剧,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以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多元主体的双向互动机制、构筑协同增效的多维格局来创建体育治理的新体系;从建设有为政府、打造有效市场、完善双向监管三个方面来构建新机制;从统筹体育科技战略任务、强化国家体育科技力量、推进数字化体育科技范式三个维度上搭建体育科技的新架构,以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关键词:体育举国体制;新发展阶段;政治效能;制度效能;治理效能;效能向度;时代创新;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4)04-0096-09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24.04.010

Abstract:Basedon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eraprogressofthesportsnationwidesystem,thisstudydiscussestheefficiencydimension,erainnovationandpracticalapproachofthenewsportsnationwidesysteminthenewdevelopmentstage.Inthenewdevelopmentstage,basedonthechangesoftheworld,thetimes,andhistory,thenewsportsnationwidesystemshouldalwayshighlightthepoliticaleffectivenessofthecentralizedandunifiedleadershipoftheParty,theinstitutionaleffectivenessofconcentratingeffortstodomajorthings,aswellasthegovernanceeffectivenessofthegovernment,themarketandsocietycoordinationandinteraction.Onthebasisofinheritingandcarryingforwardthetraditionalsportsnationwidesystem,thenewsportsnationwidesystemshoulddeeplypromotetheefficiencyinnovationofsportsgovernance,thegovernment-ledmodeinnovation,andtheindependentinnovationof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soastopromotetheerainnovationofsportsdevelopment.Withthecomplexchangesinthedomesticsituationandtheintensifyingcompetitionintheforeignlandscape,thenewsportsnationwidesystemshouldbuildanewsystemofsportsgovernancebystrengtheningthecentralizedandunifiedleadershipoftheParty,improvingthetwo-wayinteractionmechanismofmultiplesubjects,andbuildingamulti-dimensionalpatternofsynergies;establishanewmechanismintermsofbuildingasuccessfulgovernment,creatinganeffectivemarket,andimprovingtwo-waysupervision;buildanewstructureof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fromthethreedimensions:coordinatingthestrategictaskof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strengtheningthenational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strength,andpromotingthedigital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paradigm,inordertogivefullplaytoitsinstitutionaladvantagesandgovernanceefficiency.

Keywords:sportsnationwidesystem;newdevelopmentstage;politicaleffectiveness;systemeffectiveness;governanceeffectiveness;efficiencydimension;erainnovation;practicalapproach

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1]”习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表明了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位,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由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经阶段。体育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擘画了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蓝图[2]。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国情,体育举国体制为体育强国和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成为新发展阶段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基石。

体育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的时代语境下探索体育事业发展的举国模式,是“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时代体现和价值所在,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实践,决定了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结构优化、效能提升与价值增值,须基于历史脉络、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等方面来促进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新发展阶段对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迫切需求,依据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进阶脉络,以效能向度为准入点,厘定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集于何处;以时代创新为切入点,厘正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新于何处;以实践进路为结构域,厘清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落于何处。

1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演变与时代进阶

体育举国体制起源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动员,基于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服务于国家政权的建构,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式、计划式和领导式的组织下,依据革命斗争需要而制定体育发展战略。(1)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过渡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体育事业面临资源极度短缺的现实境遇,体育发展受限,亟须党和政府集中资源、统一调配、直接指挥,此阶段的体育管理体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意志和举国特点。(2)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形成期。自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以后,体育管理的国家政府系统、军队体制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相继建立。该时期我国实现了体育举国体制的框架构建。(3)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巩固期。自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国体育事业在举国体制的推动和保障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勇攀高峰和为国争光的举国培育下,更是取得了优异成绩。(4)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强化期。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充分调动多方机构主体来协同办体育成为体制改革的重点,竞技体育超前发展更是成为举国战略目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得到了强化。(5)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调整期。自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体育发展开始注重市场力量的引入,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为体育举国体制的调整和优化。(6)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成熟期。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办好奥运会”成为举全国之力发展体育的国家战略,政府对国家、社会、市场、微观个体等多方资源的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和配置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体育举国体制在此阶段体现出显著的成熟特征。(7)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转化期。自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成为时代发展的核心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成为国家治理的时代目标,构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成为体育发展的时代进阶。

基于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演进视域,其演进主线集中于资源配置方式、主体关系模式和治理适应范式等结构域的时代变化,依据中国式国情、中国化体情、时代化特征、阶段化条件等历史演进,以资源配置和主体协同的“中国之制”规制着“中国之治”的时代适应路径,进而在传统体育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实现了体育弱国向体育大国的转变,更是在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下推动了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战略进程,为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历史实践指引。

2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凸显时代效能的向度分析

新型体育举国体制是相对于传统体育举国体制而言的。从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由传统体育举国体制的“举国发展”“统一计划”“政府主导”,到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市场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主要体现在集成集聚集合的方式、维度及程度上存有差异。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新”集中体现为“提高创新性的整体效能”,基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育举国体制通过创新性地集成集聚集合政府、社会、市场和人民等多元主体的整体效能,成为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关键保障,成为助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和时代趋势。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基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始终凸显其政治效能、制度效能、治理效能。

2.1始终凸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效能

2.1.1始终凸显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发挥强大的政治效能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和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核心体现[3]。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先进性,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在举国战略、举国规划、举国政策、举国发展的顶层设计中能够展现出前瞻的政治视域和先进的政治视野,能够始终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一核心目标,致力于“解决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充足”这一核心问题,凸显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强大政治效能。

2.1.2始终凸显党的统筹性

中国共产党的统筹性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发挥强大的资源调控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以其特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围绕着体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发挥其在全面统筹、调动、开发、利用、配置、管理和治理方面的政治优势,充分融合自身政党资源、政府行政资源、社会主体资源和市场多元资源,最大化地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的资源统筹效益和使用效率。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的转变,再到体育强国的建设,关键在于具备其他国家、政党和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资源统筹力[4]。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拥有9804.1万名共产党员和506.5万个基层党组织,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充满活力,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共产党员的坚定支持和党组织的强大保障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资源配置提供了最有力的动力支撑和统筹保证。

2.1.3始终凸显党的坚定性

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性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体育举国体制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局势中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更加需要精神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在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奋斗拼搏,在新时代新征程为了中国式现代化而勇往直前,其所展现出的精神谱系为体育举国体制的实践行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2.2始终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

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举国关键”在于集中力量办体育大事,在“中国之制”的实践语境中推进举国体制的“中国之治”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大保障,发挥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效能就是要攻克体育发展中的重大、重点和重要事项。新时代新征程,体育事业面临着发展的诸多困境、逆境和险境,亟须发挥新型体育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事上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为国争光的大事上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在经济发展的大事上发展体育产业,在精神富裕的大事上发展体育文化,在大国外交的大事上加强体育对外交往。

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基于体育发展大事,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发挥政、事、社、企的协同联动,实现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精神等力量的科学统筹,举全国之力攻坚克难,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工程、科技助力奥运工程、体育产业升级工程、体育文化建设工程、体育志愿服务工程、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工程的新突破。从体育实践维度来实现由制度执行到制度效能的转化,成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真正优势所在。即,以制度效能为中心,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发展“中国式体育制度”的执行力,以促进“举全国之力”的制度优势向体育大事大工程的现实效能转化。

2.3始终凸显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联动的治理效能

与传统体育举国体制的行政单一主体所不同,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重点凸显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5]。新时代的体育发展、体育供给和体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仅靠政府单一主体难以发挥最大效能,应在继承和发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下,强化政府的行政资源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资源优势,更加注重凸显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优势和社会力量的综合治理优势,以保证新型体育举国体制整体效能的充分释放。新型体育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治理模式,需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协同联动的治理效能。

基于有为IbGOHaoPDZcwG59Gg8Etpw==政府视域,应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和大工程,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需求量大的领域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和实施举国发展体育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政府在引导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时要做到有所作为和有所不为,避免错位、失位、越位的过度干预,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多运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来调控体育事业发展,为市场和社会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基于有效市场视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的自主调节优势、无形调节优势和有效调节优势来促进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持续投入研发和实现产业化的内生动力。新型体育举国体制下的有效市场须培育具有敏感边际行为的市场主体,以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信号和市场反馈;须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以自由竞争、充分竞争和无歧视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须持续开放市场,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须整顿、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健全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构建有效的市场机制,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联动中,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竞争力和引领力。

基于有机社会视域,要发挥体育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化党和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黏合剂和催化剂的功能作用,促使社会成为既具高度多样性亦具高度凝聚力的有机整体。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运行既依赖于政府组织,亦离不开微观个体,更依附于有机社会。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应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体育组织,在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下强化不同体育组织的信息互联、资源共享和有机协作,以微观小联合、组织中联合和全国大联合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共同铸就新时代体育发展的社会共同体。新型体育举国体制不同于传统体育举国体制,更异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体育制度,“新型”之“新”体现于继承、强化和创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效能,彰显于以创新模式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凸显于强化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的治理效能,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新时代新征程的体育举国体制须以其政治引领来强化其制度保障,借以促进多方协同的发展、共治、共享。

3新型体育举国体制推进时代创新的维度解构

新时代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对体育举国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严标准与更大需求,须深入推进体育举国体制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6]。因此,需在推进体育治理的效能创新、政府主导的方式创新、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三个维度上厘清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方向,借以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保障体育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以创新式的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实现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3.1推进体育治理的效能创新

基于“中国之滞”的现实藩篱,发挥“中国之制”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国之治”的效能转化。在具化的体育事业发展实践中,体育举国体制应秉持问题导向,将“集中力量办体育大事”的中国特色优势转化为体育治理效能[7]。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实践中所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和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发现问题,集中资源解决问题,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战略下,构建体育的“四梁八柱”成为现阶段体育事业的大事和要事,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合主体来发展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已然成为体育举国体制的主要任务。基于体育发展实践的问题症结,要充分发挥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以政党统合治理的宏观视域来厘清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市场的低效运行和资源错配,以市场机制的充分引入来激发多元主体的创新活力,以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导向来优化分配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治理模式也重点体现于体育治理体系的改进和体育治理能力的提升上[8]。就体育治理体系而言,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拓展治理体系的多样性。面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目标,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构建集组织领导、政策法规、力量结构、资源要素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治理体系。该体系以政党的组织领导为核心,架构起政党治理、政府组织、社会协同、市场配置、人民共享的系统布局,并在该复合治理体系的运行中充分展现其包容性,最大化兼容多样性的组织和多元化的力量。就体育治理能力而言,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大幅提升运权者的治理能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变化和不确定性,体育治理权力的结构、分布和监督影响着运权者的治理能力。在复杂性和未知性交织的时代脉络中,如何规制由权力组织内部人为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不确定性代价,成为提升运权者管控风险能力的关键所在。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构建权责清晰、结构合理、主体多元、规范监督的权力框架,在多方主体综合作用中发现体制漏洞,弥补机制短板,持续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运权者的治理能力。

3.2推进政府主导的方式创新

政府在我国体育发展格局构建中发挥着显著的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在制度安排、顶层设计、边界划分、职能定位和体育治理等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我国国情和现状,我国体育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强力主导。然而目前,我国体育治理的政府机制尚不健全,存在部门割裂甚至政府失灵现象,须完善政府主导方式,释放体育的发展活力,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9]。

(1)基于政府内部视域,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须首先优化自身执政能力,提升政策的研制能力、评价方式和执行能力,优化内部结构和工作制度,构建集开放、合作、规制、灵活、高效于一体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多资源互通、多机制融建、多成果共享的利益主导格局,健全体育、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安全等政府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以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综合主导方式来强化政府效能。(2)基于政府外部视域,政府应改变全能型政府的主导模式,打破政府的包办型干预,改变“强政府、弱社会、弱市场”的传统式主导格局,在提升政府执政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和市场的培育,转移体育主导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赋予社会和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权力,由政府主导逐渐过渡为社会主导和市场主导。政府利用其多元优势,鼓励、扶持、培育社会和市场的主导效能,由此将政府的“强”向社会和市场分流,将权力、效能、利益向政府外部的社会和市场转化。(3)基于人民视域,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体育诉求满足,政府要基于自身职能、责任和优势,畅通群众对体育需求、体育服务和体育消费的诉求传达路径,真实掌握人民群众对体育发展的期望值和满意度,畅通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体育信息交换通道,完善政府体育实效的评价、监管和反馈机制,真正落实体育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主导方针,以政府的“强”培育人民的“强”,以人民的“强”深化政府的“强”。

3.3推进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是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关键点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举全国之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基于全球视域而言属于后发国家,如何开辟新赛道实现“变道超车”和“后发优势”,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体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时代路径。科技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亟须体育科技力量的战略支撑[10]。与体育学科所呈现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相一致,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须充分发挥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集中效能,集中多领域的综合力量,集中科技领域的优势力量,深入推进体育科技的技术研发和转化,以科技力量助推体育事业的时代发展。

体育科技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事关体育发展安全,处于体育产业的核心区域,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和社会特征,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大、连锁效应强,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重点发展领域。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的关涉技术多具有周期长、投入大、收益低、风险高及运行慢等显著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尚不足以大包大揽,必须依靠新型体育举国体制。举全国之力整合多元创新力量,集中打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痛点、难点与堵点,全面统筹多元主体、多方区域、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汇聚产、学、研、用的发展合力,突破藩篱,实现高精尖技术的自主创新,将体育科技的核心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障我国体育发展的利益与安全。实现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综合协同下,高效落实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增强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体系。要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体育科技,发挥其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赋能作用,举全国之力优化体育科技的创新平台、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人才建设和成果转化等,为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战略基础。

4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助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新型体育举国体制须以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来激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实践进路(见图1)。

4.1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增效的体育治理体系

体育治理体系决定了体育举国体制的治理能力和执行力,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治理体系应是政党统合领导、政府统筹运行、多元主体协同的增效体系。因此,需建立政党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元主体平衡联结的体育治理体系。在这个新型治理体系中,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特质和根本保障,只有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的统筹作用和协调各方的中心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之制”的制度优势到“中国之治”的效能创新转化。

4.1.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统一领导

新型体育举国体制要充分发挥党在体育事业顶层设计中的统筹效能,厘正体育发展方向,协调多元主体和多类资源,集中力量破解体育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发挥党在政治主导、政策引导与政令疏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体育治理效率。面对“两个大局”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应充分发挥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组织优势,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执行力、竞争力和贡献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障体育举国体制的实施成果由人民所共享。

4.1.2完善多元主体的双向互动机制

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应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整体联结机制。其中,自上而下应注重政党统合的综合集成,自下而上应注重多元主体的协调联动,借以形成政党组织动员、政府统筹协调、市场高效配置、社会有效协同、人民需求拉动的整体联结机制。该机制在多主体、多层级和多任务之间能够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和效能联结,以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自下而上式发展需求为基础,推动体育举国体制的自上而下式系统联动,以实现多元主体的综合效能。

4.1.3构筑协同增效的多维格局

以完成体育事业的重大工程项目为聚合点,实现先锋政党、有为政府、共益市场、有序社会的多元主体协同增效格局。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九项重大工程,为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锚定了方向。新发展阶段的体育举国体制应重点围绕重大工程项目,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协调好政党、政府、市场、社会、人民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以政党统合为核心,促进多元主体相向而行,规制反向掣肘。在多元主体融合共生的格局构建中,实现政、产、学、研、用的多维渗透和有效衔接,精准定位多元主体各自的角色和功能,实现政府单一模式向多元主体协同模式的有效转变。

4.2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新机制

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万亿元,这是构建我国体育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基于此,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新机制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体育大市场,使举国体制能够借助体育大市场的显著优势来支撑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4.2.1优化政策供给和管理职能,建设有为政府

(1)政府要保障政策要素的持续化供给。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政府主体应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确保相关政策的精准落地,以财税政策、补贴政策、金融政策和评估政策等政策要素激发多元主体的自主活力,在土地、资金、场地等核心市场要素的供给方面向企业主体进行合理性倾斜,并将政府从利益冲突中剥离出来。(2)政府应深入推进体育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和透明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体育政务服务中的办事标准和流程,提高政府对体育企业的服务效率,并全程公开体育市场的非涉密信息,建立体育大市场的公共数据平台,使体育企业可以共享相关数据,了解体育市场的规模、增加值、投资分布及消费统计等相关信息,为企业主体的有效决策和战略布局提供支撑。(3)政府主体要完善体育大市场的法治制度。应建立集体育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工商部门等跨部门的联动合作机制,健全体育大市场的反垄断保护、产权保护、纠纷解决等方面的法律条文,因地制宜颁布体育大市场的监管条例和政策法规,基于实际修补监管漏洞,提高市场制度质量。

4.2.2优化体育要素市场结构和企业结构,打造有效市场

(1)优化体育要素市场结构。建立涵盖体育人力要素、资本资产要素、体育技术要素、专利产权要素和自然资源要素等的体育要素市场,建立要素交易的各种平台,强化要素信息公开,加强要素资源评估和定价的透明化;积极深化竞技运动、体育协会、体育场馆的市场化改革,持续将体育赛事、媒体转播、体育场馆及体育文化等要素纳入体育市场,扩大体育要素市场规模;建立体育要素的产权制度,以供需关系和产权属性为基础形成要素价格,并发挥价格的引导、激励和调整作用。(2)优化企业结构。注重培育体育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持续聚合力量、资源和技术,培育专业突出、竞争力强、影响力广的体育产业集团,提高其国内市场的份额比例和话语权;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在准入、经营、评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制定惠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交易等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购买中小微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力度。(3)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对市场要素的服务效能。深入推进体育项目协会、职业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机构的实体化改革,扩大体育社会组织的规模,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技术、规则、人才及资本等要素方面的引流和引导作用,持续强化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市场要素流动的能力。

4.2.3完善政府宏观和市场微观的双向监管

打造有效市场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全监管体系是打造有效市场的基本路径和重要保障,在克服体育大市场起步晚、任务重、时间紧等现实束缚的过程中,加强市场监管显得尤为迫切。体育大市场的监管可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来完善。微观层面的市场监管涵盖了产权监管、交易监管和竞争监管,宏观层面的政府监管涵盖了财税监管、金融监管和行政监管等,市场微观层面监管和政府宏观层面监管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和联动影响。鉴于双向监管对打造有效市场的重要性,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依据,健全监管的规则和标准,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地域的执法联动机制、监管协作机制和长效合作机制;建设信息化数据监管平台,开展风险跟踪智慧预警,引入多方参与主体进行全流程监管;随机性抽取监管对象,随机性选派监管实施主体执行监管行为,将监管结果进行全面公开,并对失范行为与信用等级、风险等级进行联动挂钩。基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系列监管措施,加强双向监管的协同构建,在持续化、法制化、协作化的监管框架下,完善体育大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进而为打造有效市场提供有力的监管保障。

4.3加快实现体育科技的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通过体育举国体制来推进高水平体育科技的自立自强是时代必然,以体育科技来促进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性发展也是时代使然。新发展阶段,体育创新能力和体育创新体系是体育举国体制的重点方向、关键变量和本质要求,举全国之力加快体育科技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体系完善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显著特征。

4.3.1统筹体育科技战略任务

(1)基于体育强国目标,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协同攻关的体育科技组织,发挥制度优势,高效配置体育科技力量和资源,形成多主体、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攻关体系,汇聚体育科技发展合力。(2)基于健康中国目标,创新主动健康理论,研发健康干预技术,推动科技与健康互嵌,以科技应用解决健康需求,以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体工融合为基点,深入推进健康关口前移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3)基于经济发展目标,优化我国体育科技产业布局,提升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建设国家重大体育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发挥其引领带动和支撑保障作用,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科技产业的主体规模,推动体育科技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制度链五链融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4.3.2强化国家体育科技力量

(1)强化体育学科的创新力量。加大体育学科的自主创新力度和多学科融合创新力度,以自我更新和引领更新的双向路径推进体育理论创新,构建集理论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创新、制度创新、融合创新和应用创新于一体的综合式体育学科平台,加快建设面向体育强国“四梁八柱”结构的体育学科体系和创新应用基地。(2)优化体育科技研发的投入结构。构建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双向投入的合作机制,建立合作投入与成果共享的双向机制,鼓励高等院校、体育科研所、体育研究基地紧密结合市场动态和前沿科技进行研发,重点支持应用类项目,加强成果产出和转化的全过程考核。(3)实施体育科技人才培育工程。构建举国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顶层设计上组建跨学科人才培育的特殊机构,研究制定体育科技人才的中长期培养规划,完善交叉学科与交叉专业的协同培养机制,组建紧密结合世界体育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功能平台,为体育科技人才的培育提供科研环境、条件和平台,配套相关人才政策和待遇,完善育人才、引人才和用人才的综合机制。

4.3.3推进数字化体育科技范式

(1)统筹数字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体育数据的资源体系。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能动力量,推进体育领域中智能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政府主导的体育数据管理运行体系,建立社会和市场领域的各级各类体育要素数字库,健全各级各类体育数据的统筹管理机构,完善体育数据的产权制度和定价机制。(2)强化体育数据的创新、培养和安全。建立数字体育实验室,推进数字体育城市的试点改革,成立数字体育服务的组织机构,加大数字体育的研发投入;统筹布局数字体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鼓励体育院校、企业主体和社会机构联合培养数字体育的专业人才;完善数字体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数字体育的安全机制、监管机制和应急机制。(3)加强数字体育在全民健身、竞技训练、体育产业和体育政务方面的应用。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和评价体系的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全民健身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改造和升级;深化竞技赛事的数字化服务和运动训练的数字化应用,建立集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式数据中心;培育数字体育新业态,建立体育产业交易的数字化市场平台,推动数字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普及应用;建立数字体育政务的应用、管理、交换平台,对接企业、社会、市场和用户的开源数据,深化体育数据资源的共享、分析、应用和决策,提高政府体育服务效率。

5结语

体育强国建设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集多元主体力量办体育大事的体育举国体制是解决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和制度保障,是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式方案,也是实现体育发展、体育治理和体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新发展阶段的体育举国体制应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凸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效能,进一步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进一步凸显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联动的治理效能。改革创新是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根本动力,须进一步推进体育治理的效能创新、政府主导的方式创新、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以破解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难题和新困境。基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线,应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增效的体育治理体、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新机制、加快实现体育科技的自主自强三个维度来完善新型体育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赵凌云,楚武干.“新发展阶段”论断的内涵与指向[J].湖北社会科学,2023(6):5-12.

[2]郭良如,田祖国,雷世平.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历史经验及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3(11):20-29.

[3]王伟华,席伟健,赵晓呼.“走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科学意蕴与实践要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3):51-60.

[4]陈远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筹“两个大局”的世界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8):28-36.

[5]王凯,周国鑫.“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落地模式与路径探索[J].体育学研究,2023,37(3):22-32.

[6]张海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意涵、历史溯源与时代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1):46-56.

[7]刘亮,徐凤萍,赵晓慧.中国特色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解释框架与逻辑理路[J].体育科学,2023,43(5):3-9.

[8]刘亮,赵晓慧,徐凤萍.组织形态现代化: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时代命题、理论阐释与政策考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3):59-68.

[9]马德浩,季浏.全球体育治理的形势、挑战与中国方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2):129-138.

[10]徐正旭.我国体育科技伦理治理:边界、内容与途径[J].体育科学,2023,43(2):87-97.

[引用格式]张海斌.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效能向度、时代创新与实践进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4):96-104.

收稿日期:2023-03-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20CTY001)。

作者简介:张海斌(1985-),男,山东泰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制度。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