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024-09-26李艳丽孙珍妮
摘要:作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ESG理念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绿色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和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等来提升体育企业的生产效率。该研究以2017—2022年沪深A股18家体育概念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数字化转型水平和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这种促进效果在小规模体育企业中表现得较为显著;数字化转型水平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偏低;融资约束对我国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鉴于上述结论,该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积极参与ESG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体育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破解体育企业融资难题。
关键词:体育企业ESG表现;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转型水平;融资约束;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4)04-0084-12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24.04.009
Abstract:Asanewtopicfo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ssportsindustryinthenewera,theESG(Environmental,SocialandGovernance)conceptemphasizes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societyandenvironment,andenhancestheproductivityofsportsenterprisesbyimprovingtheefficiencyofenergyuse,enhancingtheR&Dandinnovationcapabilityofgreenproducts,andreducingthefinancingconstraintsofenterprises.Thestudytakes18sportconceptlistedcompaniesinShanghaiandShenzhenA-sharesfrom2017-2022astheresearchobject,empiricallyanalyz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ESGperformance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sportsenterprisesinChina,andexploringthemoderatingeffectsofdigitaltransformationlevelandfinancingconstraints.TheresultsshowthatgoodESGperformancecaneffectivelypromotetheimprovementof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China′ssportsenterprises,butthispromotioneffectismoresignificantinsmall-scalesportsenterprises;thelevelofdigitaltransformationhasasignificantpositivemoderatingeffec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SGperformance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sportsenterprises,butthelevelofdigitaltransformationinChina′ssportsenterprisesasawholeisonthelowside;financingconstraintshaveasignificantnegativemoderatingeffec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SGperformanceand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China′ssportsenterprises.Inviewoftheaboveconclusions,thestudyputsforwardthefollowingsuggestions:activelyparticipateintheconstructionofESGsystemandcontinuouslydeepentheconceptofgreendevelopment;strengthentheroleofsportsenterprisesasthemarketentitiesandacceleratethedigitaltransformationofsportsindustry;promotetheintegrationoffinanceandsportsindustryandcrackthefinancingproblemsofsportsenterprises.
Keywords:ESGperformanceofsportsenterprises;totalfactorproductivity;digitaltransformationlevel;financingconstraints;moderatingeffect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表明党和国家将低碳化、环保化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了“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体现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ce)(简称ESG)理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1]。我国ESG相关理论的实践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2023年3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ESG报告评级标准(2023)》,这是我国ESG体系建设发展的里程碑,为企业ESG报告评级提供了较为统一的规范标准。截至2023年6月,我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ESG)报告数量为1476份,占比近30[KG-*4][FK(W][XCB.tif][FK)],相较于2017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双碳”背景下,《“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实现体育产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从体育产业的行业层面来看,兼顾生态效益不仅是我国体育产业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一步,更是体育产业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到实际行动上,体现为体育企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且ESG表现的持续向好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价值[2-3],最终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推动体育产业整体价值提升,以及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具体来看:(1)基于体育产业的细分行业领域。对于产出占比较大的体育制造业企业而言,数字技术提升了其创新研发能力,强化了信息透明度[4],加速了我国体育制造业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端化转换的进程,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对于价值快速提升的体育服务业而言,社会责任理念的践行更多体现在通过绿色办赛、创新体育扶贫模式等方式,充分释放正向经济效应。(2)基于体育企业层面。企业践行绿色生产理念有效增强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性和认可度,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及消费者的忠诚度,降低了融资难度[5-6],塑造了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为体育企业绿色发展解决了“卡脖子”的资金难题,助力体育产业的协调化发展。
国内学者虽将绿色低碳发展及社会责任理念引入到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但却局限于体育旅游与环境协调共生[7-9]、体育赛事可持续化转型建设[10-12]、体育场馆绿色技术应用等单一业态[13-14],或是从体育产业优化升级及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整体角度进行布局搭建或学理式研究[15-16],缺乏对实践数据的科学统计与分析。并且关于体育企业ESG表现与企业效率提升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较少从ESG发展角度研究其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实证分析了体育企业ESG表现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和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研究的可能边际贡献在于:(1)丰富了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别于已有文献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视角,聚焦以ESG表现为代表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分析其与我国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2)探索了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数字化转型水平和融资约束在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调节效应;(3)从积极参与ESG体系建设以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以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等维度为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
ESG表现是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承担责任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经营模式低碳转型、劳动力结构改善和体育市场供需匹配优化3个层面。
(1)经营模式低碳转型。一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在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中的占比超过40[KG-*4][FK(W][XCB.tif][FK)],具有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特点。但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传统体育制造业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即,低碳转型提升了体育企业生产环节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冲击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价格结构,并在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生产材料提升体育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体育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二是现代体育服务业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发挥体育产业在经济中的正效应来提高体育企业价值。如,以中体产业、星辉娱乐为代表的体育赛事服务公司,通过绿色办赛、体育小镇开发和举办“村BA”等方式,充分调动和利用乡村体育优势资源,释放出“体育+扶贫”的巨大潜力,实现了服务效率和品牌价值的双提升。
(2)劳动力结构改善。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经营模式的调整改变了我国传统体育企业的劳动力结构。一是我国体育制造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更为显著,表现为从“人员数量优势”逐步向“劳动质量优势”的转变。体育制造企业减少了对传统生产工人的雇佣,同时增加了对研发及销售服务人员的劳动力需求,随之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二是对于体育服务业而言,依托高质量劳动力(如,体育产业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管理师等新兴岗位设置),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产业供给端的低碳发展[17],并在优化企业服务效能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
(3)体育市场供需匹配优化。在社会责任理念导向下,我国体育企业更加注重运用线上销售途径,注重通过优化供给的方式提高企业生产服务效率。具体而言,一是以Keep为代表的体育服务业企业,较为重视挖掘数字技术赋能移动端的算法分析潜力,通过分析使用者频繁点赞、收藏和学习的课程,形成用户使用习惯画像,为其精准推送所需的体育产品与服务,进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匹配。二是体育制造业企业着重发力健康消费需求领域,在持续推广“线上体育消费”便捷度的同时,形成了以打造“快闪店”“旗舰店”、探索“线下门店体验”为目标的营销模式。同时,体育制造业企业更加关注潜在消费者的线下购物体验与互动交流需求,提供其在体育消费中的情绪价值,助力提高企业库存周转率和生产资源使用效率。但综观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体布局,近80[KG-*4][FK(W][XCB.tif][FK)]的体育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力求实现“适销对路”目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而数字化平台能够实时跟踪、科学预测体育市场需求动态,进而通过精准规划供应、及时调节生产等方式显著降低体育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提升其经营绩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18]。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企业主要通过低碳化经营模式转型、劳动力结构改善以及匹配优化体育市场供需关系3个层面提升ESG表现,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我国体育企业向好的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
1.2数字化转型水平对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作用
数字经济是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内在驱动力。我国体育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速度较为缓慢,而提升技术进步效率可以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9-20]。(1)数字化转型可激发体育人才创新活力。数字化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调节效应主要体现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持久释放人才红利,提高产业创新动能,为ESG理念落实和企业效率提升提供技术型和服务型人才支持[21-22]。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预计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仍存在600万人才缺口。在低碳发展目标下,一方面,体育企业应对现有人才进行绿色理念及可持续转型的实践培训,激发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体育企业绿色转型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为体育产业定向培养并输送“懂体育且会管理”的服务型人才,以体育企业需求对接培养方式,使体育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更符合体育产业整体发展要求。(2)数字化转型可提升体育企业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企业对外部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并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能力。随着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以及消费者对智能运动设备需求的日益增加,日常运动装备也更加追求创新化和科技化的设计。体育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企业内外部管理的信息壁垒,能够及时了解、分析和预测体育消费需求变化,对外表现为提升产品的供给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内体现为生产、仓储和物流管理效能的优化,以及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3]。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改变了组织结构,数据的无边界化传递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增强了企业信息传递的互动性与及时性,降低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成本,也明显提高了决策效率,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4-25],进而促进体育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数字化转型可加强体育产业链韧性,形成产业链上下协同效应。在人才支持和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在产业链中的调节效应表现为,信息化全流程的管理方式提高了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不仅提高了风险应对能力同时也形成了协同效应。体育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首先,以体育制造业为例,上游涉及原材料供应的农业生产,下游包含仓储、销售甚至是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智能技术有助于提高我国体育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整合能力,加强对原材料供应的质量管控,对潜在的质量风险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溯源。其次,对于体育服务业而言,体育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了体育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如,三夫户外将研发的安全环保的“卡式炉”“吊蒸锅”等产品用于三夫营地体育服务业的经营过程中,在保护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同时全新消费场景的搭建也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盈利模式,实现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从人才活力、信息资源利用和产业链整合3个途径助力环境绩效改善和生产方式优化,最终实现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数字化转型水平能显著调节我国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1.3融资约束对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作用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这一进程中,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投资者的资金融入支持。(1)体育企业战略层面,较低的融资约束可抑制体育企业的短视行为。相对较低的融资门槛反映的是企业的良好信用及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平[26],持续稳定的外部资金供给为企业营造了相对安全的资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高层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27],避免体育投资人盲目跟风“赚快钱”的短视行为,从而更加注重体育企业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可见,利用举办赛事、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践行ESG理念,能够显著降低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概率[28],进而促进体育产业精细化、可持续化发展。(2)体育企业实践层面,稳定的资金供给能够保障企业的生产投入。体育企业在各类体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长远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无论是体育企业购买绿色生产设备、加强研发创新投入,还是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提升企业软实力,都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入。同时,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及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对体育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如,四川省在2021年推出了中国首支省级“体育贷”产品,力争破解体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北京等地也相继发布了体育贷款融资方案,提供利息、保险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补助。因此,在激烈的国内体育消费市场竞争中,利益相关者对体育企业未来发展信心的提升有助于为体育企业积累更多的社会责任资本和声誉资本,吸引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体现出更强的价值效应[29-30],进而保障我国体育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生产研发和管理方式的投入创新,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综上所述,体育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体现了其持续经营的能力,ESG体系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较低的融资约束可以有效缓解体育企业的资金难题,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财力保障。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融资约束水平能够显著调节我国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新华社公布的《2022中国体育公司经营榜》作为样本来源。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50家体育概念上市公司,据此选取2017—2022年A股上市的非ST体育企业作为初始样本。具体筛选流程如下:(1)剔除港股及挂牌新三板的体育企业。我国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及评分起步较晚且尚处于自愿阶段,目前行业内较为权威的ESG评级机构的评级范围只涉及A股上市公司,因此为了确保研究内容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剔除了ESG评分缺失的港股及挂牌新三板的体育企业样本。(2)剔除ESG评分数据不连续的体育企业。考虑到部分体育企业上市较晚,研究区间内的ESG评分无法做到连续可得,这样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不利影响,故剔除这部分样本。最终,研究年份选取2017—2022年,得到18家体育概念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个有效观测值。
数据来源:通过查阅同花顺金融数据库并手工整理获得ESG评分,进而通过软件Stata15.0计算得出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此外,公司特征及财务层面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2.2变量定义
2.2.1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TFP)
已有研究成果使用较多的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包括:OLS估计法、固定效应法、LP法和OP法等。相较而言,LP法充分考虑了面板数据的时间性变化,既能有效解决估计法和固定效应法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又克服了OP法因中间投入可能为0而导致的样本缺失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LP法作为18家A股体育概念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并采用OP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的TFP函数如下:
其中,Yit为第i家体育企业第t年的产出,以体育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衡量;Kit、Lit和Mit分别代表第i家体育企业第t年的资本性支出、员工总人数和中间投入,资本性支出Kit用体育企业固定资产净额代表。中间投入的计算公式如下:
Mit(中间投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的现金-折旧摊销
最后,选用软件Stata15.0对上述函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2.2解释变量:ESG表现(ESG)
我国已有的ESG评分体系主要包括同花顺、商道融绿、秩鼎和华证指数等。相较于其他机构的每季度一评分而言,秩鼎公司采取每月一评分的方式,能够对企业ESG信息变化做到更及时的把控。同时,基于数据可得性和连续性的考虑,最终选取了秩鼎公司的相关数据。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数据的稳定性,将每个公司每年12个月的数据平均值作为其当年的ESG表现,分数越高,说明体育企业的ESG表现越好。
2.2.3调节变量
(1)数字化转型水平(DT)。
目前,尚未有专业且认可度较高的评级机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测算。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和全面地分析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本研究参考学界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综合使用词频分析和财务指标计算两种方式测算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首先,词频分析部分借鉴戚聿东和蔡呈伟[31]构建的数字化转型水平测度检索词表,使用关键词检索法作为文本分析内容,对年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检索(见表2)。
SAPU9EAS互联网+区块链商务智能数字城市数字创意数字鸿沟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数字技术新型工业化新型智慧城市知识管理智能办公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识别智能终端智能制造关系型数据库机器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赋能数据可视化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网络安全云存储云计算云联网云平台平台经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工业4.0工业云产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HJ0]
其次,财务指标分析方面,主要参考黄节根[32]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数字化资源比例、研发支出增长速度作为财务数据分析内容。考虑到体育企业极少公布数字化固定资产明细,故选取以“软件”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占比。研发支出增长速度方面,本研究将其优化为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投入/营业收入)。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具体测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使用Python软件中Jieba具有的分词功能和计数功能,统计18家体育概念上市公司2017—2022年年报中表2展现的关键词披露频次;其次,进而结合相关的财务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正负理想解计算出相对贴近度——数字化转型水平,结果如表4所示。
(2)融资约束(SA)。已有研究对融资约束的衡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利息保障倍数或股利支付率等单一数据进行表示;二是综合考虑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年度等因素进行计算,此结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中,主要借鉴Hadlock[33]和鞠晓生等[34]的做法计算SA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选用体育企业总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衡量SIZE;AGE表示体育企业的经营年度,运用观测年度减去体育企业成立时间进行度量。
2.2.4控制变量
体育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内部人员、资金投入程度以及体育企业资产特征均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成果[35-36],从公司基本特征和公司治理两个维度出发,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体育企业规模(SIZE)、劳动要素质量(LABOR)、资产结构(TANG)、总资产周转率(TTA)、研发投入强度(RD)和市场竞争程度(COM)。同时,还控制了个体和时间(年份)的固定效应。变量定义详见表5。
2.3模型构建
(1)基准模型。
依据研究假设H1,即ESG表现对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构建以下模型:
其中,i表示第i家A股体育概念上市公司,t表示年份,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
(2)调节效应模型。首先,为了进一步检验数字化转型水平(DT)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构建以下模型:
其次,为了检验融资约束(SA)是否会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产生调节效应,构建以下模型: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1)LP法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平均值为2.3007,最小值为0.0236,最大值为4.0884,样本中的全要素生产率虽符合正态分布,但样本数据的方差较大,说明18家A股体育概念上市公司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差较大。(2)采用熵权法计算出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DT)的平均值为0.2053,最小值为0.0001,最大值为0.5721,标准差为0.1272,表明18家A股体育概念上市公司之间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差异不大,但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控制变量层面,体育企业规模、劳动要素质量和市场竞争程度3个变量的方差较大。研发投入强度(RD)的标准差最小,仅为0.0189,但研发投入强度的最大值也仅为0.0842,表明我国体育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较弱。相对于总体指标而言,总资产周转率(TTA)与资产结构(TANG)的方差相对较小,表明虽然我国体育企业的主营业务不同,但是整体总资产周转率与资产结构差异较小。
3.2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因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而造成模型偏差,在进行基准回归分析之前,使用方差膨胀因子法来检验解释变量ESG表现与控制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具体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变量的VIF值均远小于10,并且VIF最大值也仅为2.828,VIF平均值为1.687。据此可知,本研究构建的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问题。
3.3U-test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国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线性关系,避免因样本有限而未能检验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U型或倒U型关系,本研究进行了U-test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取值区间为(41.2189,73.8617),转折点为-125.5631,不在区间范围内。由此表明,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U型或倒U型关系。
3.4基准回归结果
体育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基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模型(1)和模型(2)所示结果可知,无论是否控制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相较于模型(1),模型(2)中纳入时间和个体两个固定效应进行分析后,其显著性有所降低,模型拟合度也有所降低。
模型(3)和模型(4)中进一步加入了控制变量。结果显示,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和控制个体及时间固定效应后,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同时,相较于模型(3)中只控制个体固定效应,模型(4)在控制双效应的情况下,其R2明显提升,达到0.9531,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由此,研究假设H1得到验证,这与喻骅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37]。由此可以推断,ESG表现作为公司治理能力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企业的价值选择。具体而言,环境层面,通过生产端投入绿色生产技术及管理端推行线上办公等方式,可以改善体育公司绿色治理能力;社会层面,借助赞助赛事和生产环保产品等路径获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为体育企业发展带来资金投入;经济层面,生产方式的优化直接带动体育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要素投入减少,进而实现体育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三者协同发力促进了我国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3.5调节效应检验
3.5.1基于数字化转型水平的调节效应分析
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对ESG表现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在加入控制变量且控制个体及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模型(2)中加入交互项ESG×DT的统计结果显示,交互项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R2为0.9566,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水平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2得到验证,这与刘超和孙永明的研究结论相一致[38]。具体来看,在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体育企业生产制造端在碳排放记录监测、绿色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体育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及提高标准化建设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打破[CM(23]了因标准不统一而影响国际化生产分工的阻碍,进而提升了我国体育企业在国际体育产业贸易体系中的生产效率;同时,运营管理端数字化转型也为体育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破除了原有的信息壁垒,加强了体育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协同效率的提升。
同时,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揭示数字化转型水平的调节效应,依据表9中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绘制了调节作用图(见图1)。由图可知,当数字化转型水平较高时,全要素生产率对ESG表现的变化较为敏感,每一单位的ESG表现变化即会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说明数字化转型水平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著正向调节效应。
3.5.2基于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分析
融资约束对ESG表现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调节效应如表10所示。加入控制变量且控制个体及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模型(2)中加入交互项ESG×SA的统计结果显示,交互项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R2为0.9613,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这与袁园媛和黄海燕的研究结论相一致[39]。就我国体育企业发展而言,ESG治理体系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与软件开发中,进而导致我国体育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但值得肯定的是,体育产业作为幸福产业,近年来备受企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投资者)的青睐,也促使体育投资者给予体育企业足够多的资金支持。而充足的现金流可以有效缓解体育企业在“短期逐利”和“长期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为体育企业加强创新研发和优化运营管理提供了资金保障,其作用结果在微观层面上提升的是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宏观层面上则是能够促进整个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依据表10中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绘制了调节作用图(见图2)。由图可知,当融资约束较高时,每一单位的ESG表现变化即会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而当融资约束较低时,全要素生产率对ESG表现的变化敏感度也有所降低,且图像更加平缓。综上所述,融资约束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负向调节效应。
3.6稳健性检验
3.6.1异质性分析
ESG理念的践行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需要渗透至体育企业的各个部门及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如,从生产研发到日常经营管理),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从体育企业规模这一视角进行了异质性检验,选用员工数量衡量体育企业规模,并以中位数为界,将样本分为大规模组和小规模组,以便更好地论证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见表11)。
由表11可知,小规模体育企业组中,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5%水平上显著,但在大规模体育企业组中并不显著。结合我国体育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原因探究,可能是因为小规模体育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灵活,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加及时地调整生产和管理方式,由此产生的决策时间也会相对较短。同时,结合前述分析,小规模体育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小,ESG理念的建设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相较于大企业也更低,因此,在短期时间内小规模体育企业ESG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也更加明显。
3.6.2替换被解释变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采用替换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基准回归分析部分已选用LP法测算了18家A股体育概念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现选用OP法计算结果进行替代,同时控制了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如表12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在对采用OP法计算的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分析时,其与体育企业ESG表现之间仍呈现正相关关系,并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与基准回归结果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H1。即,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3.6.3内生性检验
为了解决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双向因果问题,通过体育企业ESG评分滞后一期(年)检验内生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13所示。首先,模型(1)和模型(2)是不考虑其他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LagESG与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其次,模型(3)和模型(4)是加入市场竞争强度和研发投入等控制变量,并在控制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的统计结果,LagESG与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仍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H1依然成立,说明研究结论具有稳定性。
3.6.4中介效应检验
已有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及融资约束在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为了增强论证的严谨性,验证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及融资约束在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本研究进行了Sobel检验和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Sobel检验后的Z值分别为-0.7569和-1.074,P值均大于0.1,故认为不存在中介效应。进一步使用Bootstrap法对样本进行500次重复抽样,结果显示,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和融资约束在95%误差修正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044,0.0015]和[-0.0113,0.0054],两个置信区间均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不显著。综上所述可知,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及融资约束对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不成立。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以2017—2022年沪深A股18家体育概念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化转型水平和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我国体育企业之间的ESG表现差距较大,其中,这种促进效果主要在小规模体育企业中的表现较为显著;(2)数字化转型水平对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越高,其ESG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概念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偏低;(3)融资约束对我国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说明现阶段若我国体育企业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则可以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为企业提质增效吸引更多的资金,进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4.2建议
4.2.1积极参与ESG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
体育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显著正相关,且在小规模体育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需积极参与ESG体系建设,[JP+1]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1)政府部门应定期发布体育行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为体育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研发提供明确的参考标准。同时,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层面制定更加严格的体育市场监管制度,引导体育企业绿色发展。(2)对于小规模体育企业,应把握管理灵活性的特点,在合理范围内积极实践ESG发展理念,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4.2.2强化体育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因此,需强化体育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1)体育企业需紧跟数字化转型发展潮流,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同时明确每个阶段应完成的转型任务,并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字化转型绩效考评机制。(2)数字化转型路径设计应兼顾生产研发目标和运营管理目标。体育企业既要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也要注重社会效益,用技术赋能运营管理,积极参与体育赛事赞助和社会公益活动,一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3)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体育企业内部应不断提升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保证ESG报告披露的信息真实有效。
4.2.3促进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破解体育企业融资难题
体育企业融资约束对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因此,需促进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破解体育企业融资难题。(1)针对我国体育产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基于国家层面制定独立的信用评估体系,将体育赛事赞助、体育场馆绿色运营和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等特色指标纳入评估范围,并与各地方体育金融产品的发行协同共进。(2)对于体育产业投资者,要不断提高其对体育企业ESG表现的关注力。通常来说,ESG表现较好的体育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将ESG表现纳入评价被投资体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PATRICKVELTE.DoesESGperformancehaveanimpactonfinancialperformance?EvidencefromGermany[J].JournalofGlobalResponsibility,2017,8(2):169-178.
[2][JP4]CHENGX,WANGH,WANGXJ.Commoninstitutionalownership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22,136(C):1-23.
[3]赵敏,赵国浩.企业绿色责任、企业行为模式与全要素生产率[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5):86-96.
[4]张晓雪.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研发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探究[J].科学决策,2023(4):92-102.
[5]舒欢,李晴岚.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影响企业价值: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2,38(24):169-173.
[6]肖红军,阳镇,刘美玉.企业数字化的社会责任促进效应:内外双重路径的检验[J].经济管理,2021,43(11):52-69.
[7]文秀丽,何元春.创新拓展区体育旅游生态圈建设的内在机理、问题论域及应然举措[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11):138-147.
[8]牛森,李伟良,宋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特色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品牌创新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318(12):90-94.
[9]王世军.黄河流域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5):40-44.
[10]何钢,陆东东.双碳目标下大型体育赛事低碳运行的内涵释义、逻辑动因及治理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3,37(3):45-52.
[11]李雨珊,刘嘉林,苏虹任,等.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行动解析与实现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1):108-114.
[12]朱洪军.我国体育赛事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5):565-570.
[13]陈元欣,郑芒芒,张强,等.新时代我国体育场地设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与行动方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6):704-710.
[14]陈元欣,陈磊,李震,等.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72-85.
[15]赵晚晴,赵轶龙,叶海波,等.新时代体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机理、原则导向与实践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2):45-51.
[16]王孟,刘东锋.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36(1):71-80.
[17]任波,黄海燕.“双碳”目标下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与升级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2,36(4):75-87.
[18]牟粼琳,王一行,代佳凡.数字化转型助推体育新三板挂牌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验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4):52-59.
[19]任蓓.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中外体育产业的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J].江淮论坛,2016(2):20-25.
[20]唐鹏,战炤磊.体育用品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5):26-31,90.
[21]赵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经济,2021,42(7):114-129.
[22]郭金花,郭淑芬.创新人才集聚、空间外溢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兼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门槛效应[J].软科学,2020,34(9):43-49.
[23]PANWR,XIET,WANGZW,etal.Digitaleconomy:aninnovationdriverfortotalfactorproductivit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22,139(3):303-311.
[24]任宇新,张雪琳,吴敬静,等.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22(7):44-62.
[25]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36(6):135-152,250.
[26]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207-221.
[27]张多蕾,赵深圳.企业社会责任、财务重述与融资约束[J].商业研究,2022(6):83-93.
[28]朱清香,郭欢,李小青.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会计稳健性的中介作用[J].预测,2019,38(3):52-57.
[29]王波,杨茂佳.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22,36(6):78-84.
[30]王琳璘,廉永辉,董捷.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22(5):23-34.
[31]戚聿东,蔡呈伟.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多重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0(7):108-119.
[32]黄节根,吉祥熙,李元旭.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5):61-72,254-255.
[33]HADLOCKCJ,PIERCEJR.Newevidenceonmeasuringfinancialconstraints:movingbeyondtheKZindex[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10,23(5):1909-1940.
[34]鞠晓生,卢荻,虞义华.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13(1):5-17.
[35]邢恩泽,邓玉萍,袁礼,等.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中国软科学,2023(7):114-126.
[36]符加林,黄晓红.企业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经纬,2023,40(3):108-117.
[3tigM/VcKkos9ozCA9Tdu3A==7]喻骅,葛军,陈良华.环境不确定性、ESG责任履行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科学决策,2023(10):71-88.
[38]刘超,孙永明.数字化发展如何驱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3):53-60.
[39]袁园媛,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发展历程、重点领域与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3(7):65-70,110.
[引用格式]李艳丽,孙珍妮.体育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化转型和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4):84-95.
收稿日期:2023-1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1BTY05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编号:2023DAWH002)。
作者简介:李艳丽(1982-),女,河北晋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产业、体育金融。
作者单位: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北京100084;2.北京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北京100084;3.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