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
2024-09-26肖年乐周道平李国兵张勇
摘要: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了2009—2021年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格局及空间相关性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差异显著且波动上升的总体特征,中部地区增长快且潜力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特征较为突出,东北地区呈下滑趋势,其他地区保持增长态势。(2)从时间上看,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缓慢上升,但未发生等级跃迁;从空间上看,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固化和动态变化并存的格局,东部地区以优良协调和较好协调为主,西部和东北地区则主要处于严重失调状态。(3)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型集聚区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低—低型集聚区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从遵循协调发展理念、把握空间分异规律、加强制度供给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耦合特征;空间自相关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4)04-0049-11 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24.04.006
Abstract:Thepositiveinteractionbetweensportsindustryandeconomicdevelopment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motesportsindustrytobecomethepillarindustryofnationaleconomy.Taking31provincialadministrativeregionsofChinaastheresearchunit,thispaperadoptsentropymethod,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modeland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toexplorethespatio-temporalcouplingpatternandthedynamicevolutionlawofspatialcorrelationbetweensportsindustryandeconomicdevelopmentfrom2009to2021.Theresultsshowthat:(1)Thedevelopmentofsportsindustrypresentedthegeneralcharacteristicsofsignificantregionaldifferencesandfluctuations.Thecentralregionhadfastgrowthandgreatpotential,whilethewesternregionandthenortheastregionwerelowerthanthenationalaveragelevel.The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imbalanceineconomicdevelopmentwereprominent,andthenortheastregionshowedadownwardtrend,whileotherregionsmaintainedagrowingtrend.(2)Intermsoftime,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sportsindustryandeconomicdevelopmentroseslowly,buttherewasnohierarchicaltransition;intermsofspace,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ofsportsindustryandeconomicdevelopmenthadapatternofsolidificationanddynamicchange,theeastwasdominatedbygoodcoordinationandgoodcoordination,andtheseriousimbalancewasmainlydistributedinthewestandnortheast.(3)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ofsportsindustryandeconomicdevelopmentshowedasignificantspatialautocorrelation.Thehigh-highagglomerationareawasmainlyconcentratedintheeasternregion,whilethelow-lowagglomerationareawasmainlylocatedinthewesternregion,andthespatialcorrelationpatternwasrelativelystable.Onthisbasis,thecorrespondingadviceisgivenonfollowingtheconceptofcoordinateddevelopment,graspingthelawofspatialdifferentiationandstrengtheninginstitutionalsupply.
Keywords:sportsindustry;economicdevelopment;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spatio-temporalcouplingfeature;spatialautocorrel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1],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因此,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的背景下,探讨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与相互适应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高涨的健身热潮促使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愈发紧密。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远景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体育产业在政策引领和市场响应的双重驱动下发展迅速,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力量[2]。
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3]。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早且具备相当规模,在研究中侧重于体育赛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Barry等[4]论证了大型体育赛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通过刺激游客的消费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Gibson等[5]和Vegara等[6]认为小型体育赛事是促进社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带动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John[7]通过对纳斯卡赛车产业的分析得出,体育产业对增加就业机会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Hong等[8]则指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国内学者早期主要围绕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9]和关联带动其他产业的价值[10]等方面开展研究。鲍明晓[11]以体育消费群体、居民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等5个方面为依据,做出了体育产业将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判断;张保华等[12]通过研究发现,体育产业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引入系统论、协同论等理论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13-14]、养老产业[15-16]、城市化[17-18]、旅游业[19-20]、金融供给[21-22]等方面的互动共生关系。此外,李国和孙庆祝[23]、任波和戴俊[24]运用VAR模型分析了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陈清等[25]、苏家本[26]、姚松伯和刘兵[27]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了部分省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特征。梳理已有文献发现,有关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也尚存不足:(1)研究视角上鲜有从时空角度分析各个省份与周边省份的空间相关关系,忽略了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邻近关联性及空间性;(2)研究尺度上多集中于省域范围,缺乏从全国视角对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特征进行探究;(3)研究内容上缺少对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机理的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在厘清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揭示二者之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以期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我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理
1.1经济发展对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对体育产业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体育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动力源泉。(1)体育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历史经验来看,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最早形成了体育产业。美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繁荣的经济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和职业竞技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01年,美国成立了棒球联盟,标志着美国体育产业进入了职业化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增长的经济基础。从2009年到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从17175元迅速增长到49283元[28],这为人民群众获取优质的体育产品和满意的体育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2)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总规模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程度。一方面,经济增长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强了政府对体育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和居民对体育产品的消费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总体规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和社会资本等产业发展要素不断涌入体育产业,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实践也证明,中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提升规模和速度向提升质量和效益的转变,无不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身影。
1.2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体育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助推效应。(1)体育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体育产业与旅游、康养、休闲等产业的融合,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如,全国范围内推进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就有效探索了体育产业与地产、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29]。2014—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由13575亿元提升至31175亿元,未来更是有望突破5万亿元[30]。可见,体育产业的持续增长将输出更多的动能,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2)体育产业具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功能。如,举办马拉松赛事可以直接带动旅游、住宿、酒店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激发当地消费市场的活力。同时,发展体育产业还可以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发展,实现城市与乡村资源的双向流动,为扩大内需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3)体育产业可以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习惯,助推健康中国建设,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综上所述,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二者在相互促进的同时实现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耦合(见图1)。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20,31-32]和《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等,本研究从体育产业的投入、产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持4个维度评价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具体包括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体育彩票销售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个指标。同时,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经济规模4个维度[33-35]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包含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第二产业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值占GDP比重、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货物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个指标。考虑到我国各个省份体育产业的相关统计工作存在着进程不一致等情况,在确保数据科学性与可获得性的原则下,参考相关体育产业评价方法[24,32-33],采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相关数据来测度体育产业,这是因为体育产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具有非常高的融合程度[36]。在前述基础上,构建了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s://data.stats.gov.cn/)、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官网(http://www.ngcc.cn/ngcc/)、《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彩票统计年鉴》和各省的统计年鉴。由于所选数据指标较多、研究期跨度大,个别缺失数据采用平均年增长法进行处理。
2.2研究方法
2.2.1熵值法
熵值法主要通过多项指标数值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值,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对指标赋权的干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地理学和体育学等领域。本研究运用熵值法计算评价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19个指标权重,并根据指标权重分别计算了体育产业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第一步:为了便于对评价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和运算,通过归一化处理的方法,运用公式(1)和公式(2)消除各项指标的量纲。
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原始变量,X′ij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Xjmax和Xjmin为指标数据中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公式中加入0.001是为了避免部分数据在标准化处理后可能为0的现象。
2.2.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关系反映了系统之间的演变规律与特征,可以定量评价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状况。借用已有研究中[37]提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我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耦合度,U1为体育产业综合指数测度值,U2为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测度值,Wi、Wj是基于熵值法计算得出的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各指标权重,m、n分别为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指标的个数。耦合度只能反映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大小,无法体现二者协调水平的高低。在公式(8)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该模型定量测度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T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指数;α和β分别为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待定权重,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26-27],确定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故选取α=β=0.5;耦合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值越大表明二者的耦合协调越强。借鉴文献[38]的耦合协调等级划定方法,将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6个等级(见表2)。
2.2.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39-40],可以有效地测度空间的异质性和依赖性。本研究选用ESDA测度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与集聚特征。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全局Moran′sI测度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整体空间相关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地区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i为区域i的属性值,Wj为区域j的属性值,S2为属性值的方差。全局Moran′sI指数范围在[-1,1]之间,当全局Moran′sI指数大于0时,表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反之则呈负相关;当全局Moran′sI指数为0时,则表示两个系统呈随机分布。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局部Moran′sI测度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局部空间相关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若Ii指数大于0,则表示该省份与相邻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为高—高型集聚区或低—低型集聚区;若Ii指数小于0,则表示该省份与相邻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为高—低型集聚区或低—高型集聚区。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3.1.1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2009—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指数由2009年的0.219增长到2021年的0.235(见图2)。
从四大区域来看,2009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380)、东北部(0.201)、中部(0.178)、西部(0.110)。2021年,四大区域的排序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东北地区。由此可见,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东北地区则呈下降趋势,且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山地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和体育赛事开发的重视程度,在体育产业开发过程中以区域资源禀赋为依托,同时注重将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融合[41]。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形成各区域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在《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相关省级体育局在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活动时要适度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这些政策有利于当地充分释放体育产业的潜在优势并优化全国体育产业整体布局。而反观东北地区,由于体育产业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冰雪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产品缺乏黏滞性、以短期型消费为主[42],再加上近些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工业衰退和经济下行等原因,东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后续乏力。
另外,选取2009年、2015年和2021年3个代表性年份,采用自然断点法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1)3个代表性年份中,有20个省份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未发生等级变化。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一直处于高水平,四川连续居于较高水平,天津、内蒙古、安徽、云南一直位于中等水平,新疆、广西、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西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西藏、青海、宁夏则始终处于低水平。(2)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向上跃迁的省份共有10个。其中,福建、湖南、湖北、河南由较高水平跃迁到高水平,陕西、河北由中等水平跃迁到较高水平,重庆由较低水平跃迁到中等水平,贵州、甘肃、海南由低水平跃迁到较低水平。(3)另外,辽宁是唯一一个等级下调的省份,体育产业由较高水平下调为中等水平。整体上看,东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差。
3.1.2经济发展水平
2009—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较慢,从2009年的0.213增长到2021年的0.237,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特征(见图3)。
从四大区域来看,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365)、中部(0.170)、东北(0.153)、西部(0.124),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2015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被西部地区反超。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排序发生了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397)、中部(0.237)、西部(0.138)、东北(0.100)。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增速趋缓,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尤其是东北部地区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究其原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历经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增长趋势放缓的发展态势[43]。
另外,选取2009年、2015年和2021年3个代表性年份,采用自然断点法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1)3个代表性年份中,青海、海南、浙江等12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未发生等级跃迁。其中,广东、江苏始终处于高水平,青海则一直处于低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向上跃迁的省份有14个。其中,新疆、甘肃、山西由低水平跃迁到较低水平,云南、广西、重庆、江西由较低水平跃迁到中等水平,四川、湖北、安徽、河南、北京、福建由中等水平跃迁到较高水平,上海由较高水平跃迁到高水平。(3)经济发展水平下调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和西藏共5个。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现有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政策支持、交通便利性、对外开放程度、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有关。
3.2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特征分析
3.2.1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
2009—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从0.416上升到0.447,表明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性逐渐增强,但耦合协调度等级未发生跃迁,各年耦合协调指数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见图4)。
从四大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呈下降趋势。(1)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指数由0.579上升到0.607。其中,2009—2015年为较低协调阶段,2016—2021年跃迁为较好协调阶段,表明东部地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呈良好发展态势。(2)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指数由0.391上升到0.446,并在2021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中部地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性逐渐增强。虽然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增长快且指数综合水平仅次于东部地区,但从耦合协调等级划分来看,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并未发生跃迁,仍处于濒临失调阶段。(3)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由0.322上升到0.353,表明该区域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但耦合协调度却始终处于严重失调阶段,且各年耦合协调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东北地区的耦合协调指数由0.362下降到0.345,指数发生了明显的等级下调,表明东北地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性逐渐变差。2015年我国成功申办了冬奥会,一定程度上给东北地区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自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特别是2015年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现象[44],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调指数下降。
2009年、2015年和2021年3个代表性年份中,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固化和动态变化两种特征(见图5)。(1)就空间固化现象而言,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贵州、广西、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天津、安徽15个省份始终处于严重失调等级,广东一直稳定在优良协调等(23]级,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北京5个省份始终处于较
好协调等级。(2)其他省份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具体表现为:四川、河南、河北、福建、湖南、湖北6个省份由濒临失调跃迁到勉强协调;云南、重庆2个省份由严重失调跃迁到濒临失调;内蒙古由濒临失调下调为严重失调;辽宁连续下降两个等级,由勉强协调下调至严重失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以优良协调和较好协调为主,严重失调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研究期间,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整体向好的趋势,但仍然有较多省份存在严重失调的情况。
3.2.2耦合协调度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2009—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全局Moran′sI均为正值,且都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其中,2009—2014年间呈波动式下降趋势,2015—2021年间则呈明显的增长态势(见表3)。这表明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全局Moran′sI总体上呈波动式增长,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集聚程度呈增强态势。究其原因,近年来,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体育产业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各省份也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助推体育产业成为地方经济(23]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基于市场需求和各级政府引领的双重驱动,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得以提升,集聚程度逐渐增强。
3.2.3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由于全局Moran′sI存在无法判断局部空间相关特征的不足,本研究进一步通过LISA聚类图揭示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类型。依据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的统计结果可知,高—高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型集聚区多落在西部地区,低—高型集聚区和高—低型集聚区分布的省份较少(见表4)。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特征,运用LISA聚类图对表4的空间自相关类型结果进一步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6所示。通过对比2009年、2015年和2021年3个代表性年份的LISA聚类图可知,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随时间发生变化,但整体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空间稳定性。(1)高—高型集聚区分布的省份由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扩大到福建和整个长三角地区,其中,安徽跻身高—高型集聚区主要得益于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推进。2014年,“三省一市”(安徽、浙江、江苏、上海)体育局初步达成了体育产业合作框架,目前已在联合举办赛事、共建体育产业协作载体和培育长三角原创赛事品牌等方面初见成效。2022年,“三省一市”体育局共同印发的《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要建成国际公认的体育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未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会呈现更好的协调性。(2)同时,由于安徽跃迁至高—高型集聚区,低—高型集聚区由2009年的安徽、海南、江西3个省份变为海南、江西2个省份。(3)低—低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一方面,西部省份的地理地位较为偏远、交通便利性差、市场需求量小,缺乏发展体育产业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型人才不足、对外开放水平偏低等因素无法为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4)四川在3个代表性年份中均处于高—低型集聚区,其原因是四川在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且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特别是成都市历来重视国际体育赛事的承办和本土体育赛事品牌的打造,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良好。而四川周边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为低—低型集聚区或不显著类型,说明四川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区域合作难度较大。但是,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推进,四川和重庆有望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均衡联动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2009—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区域差异显著和波动式上升的总体特征。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呈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中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且在2018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则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009—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特征突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下滑趋势,其他地区保持增长态势。其中,青海、海南、浙江等12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未发生等级跃迁,新疆、甘肃、山西等14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向上跃迁,黑龙江、吉林、宁夏等5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行。
(3)从时间上看,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表明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逐渐增强,二者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但很多省份仍然处于严重失调的状态。从空间上看,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较大,并呈现出固化和动态变化并存的格局,这种空间格局特征也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格局相吻合。
(4)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呈明显的集聚特征。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随时间发生变化,但整体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空间稳定性。其中,高—高型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呈低—高型集聚区和高—低型集聚区分布的省份较少。
4.2建议
(1)耦合协调度低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产业间的区域合作未突破空间限制。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体育产业与民族民俗、自然生态等主题的融合点,积极开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产品,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定位和战略使命走向差异化之路,实现体育产业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优势互补、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良好态势,进而提升体育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打破区域间的行政边界,加强区域间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流动,扩大经济协同发展溢出效应的空间半径,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产业协同发展区域。
(2)耦合协调度高的东部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一方面,应坚持推进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促进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在提升体育产业对经济带动效应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发展反哺体育产业,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减免体育企业税费、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持续的创新动力。
(3)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以勉强协调和严重失调为主,表明我国促进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更多体育产业应用场景,不断提升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完善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互惠共生的发展环境,激活消费市场潜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型制度供给,努力消除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2020,40(12):3-16.
[2]荆林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30(4):1-10.
[3]宋文利,姚小林,王洋,等.体育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维影响及耦合度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3,43(4):36-43.
[4]BARRYB,TREVORM.Economicimpactofsportingeven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9(4):700-710.
[5]GIBSONHJ,KAPLANIDOUK,KANGSJ.Small-scaleeventsporttourism:acasestudyinsustainabletourism[J].SportManagementReview,2012,15(2):160-170.
[6]VEGARA-FERRIJM,LPEZ-GULLNJM,VALANTINEI,etal.Factorsinfluencingthetourist′sfutureintentionsinsmall-scalesportsevents[J].Sustainability,2020(12):1-18.
[7]JOHNC.TheeconomicimpactsandoccupationalanalysisoftheNorthCarolinamotorsportsindustry[J].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2007(21):185-197.
[8][JP5]HONGS,MONDELLOM,COATESD.Anexaminationoftheeffects[JP4]oftherecenteconomiccrisisonmajorleaguebaseballattendancedemand[J].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Finance,2013(8):224-236.
[9]黄海燕.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20-26.
[10]叶宋忠.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5):31-40.
[1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2]张保华,李江帆,李冠霖,等.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4):22-30.
[13]李龙.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生关系的现实观察与发展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93-99.
[14]魏明涛.陕西省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4):452-456.
[15]韩松,王莉.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体育科学,2017,37(11):3-10.
[16]叶宋忠,仇军.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4):410-414.
[17]孟佩,徐宏毅.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0(5):86-95.
[18]任波.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演进特征——基于上海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21,43(5):1-9.
[19]田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现实背景及效应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2):168-170.
[20]许金富,陈海春.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1):9-16.
[21]祝颐.互联网金融+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J].求索,2016(6):64-69.
[22]许嘉禾,孙晋海.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协同演化:理论与实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6):672-678.
[23]李国,孙庆祝.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43-51,75.
[24]任波,戴俊,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2):134-138,152.
[25]陈清,张梓瑞,谢义平,等.基于熵-耦合模型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7):49-55.
[26]苏家本.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评价研究:基于我国12个省市数据评价检验[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4):449-460.
[27]姚松伯,刘兵.体育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4):118-124.
[28]燕连福,毛丽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4):9-19.
[29]沈克印,董芹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地方探索与培育路径——以浙江省柯桥酷玩小镇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9):25-31.
[30]任波.人工智能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场景与推进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3):296-305.
[31QHyjxScLMa/ys1iSy/Le58vjDH+N2+ZVco+FjRsUtGs=]周正宏,李行云,陈若愚.区域体育产业集聚与增长的政策效应——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8(7):121-132.
[32]姚松伯,刘颖.体育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体育科学,2017,37(11):21-29.
[33]李琼,赵阳,李松林,等.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20,39(6):1401-1417.
[34]李琼,李松林,白杏,等.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9):1688-1701.
[35]马德彬,沈正平.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7):820-827.
[36]张金桥,王建.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5):41-44.
[37]王玉珍,谢凯旋,张启明,等.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3,39(5):51-60.
[38]陆利军,李浪,李成家,等.省域国家森林公园网络关注度与旅游吸引力动态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22,42(3):150-159.
[39]陈昆仑,郭宇琪,刘小琼,等.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水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地理科学,2017,37(11):1668-1677.
[40]肖年乐,周道平,赵彬彬.中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3,39(2):12-21.
[41]黄谦,谭玉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诠释与实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3):297-306.
[42]朱志胜,李朋波,常雯.东北旅游协同发展的困境与突破:动能转换视角[J].旅游学刊,2023,38(5):8-10.
[43]苗龙,文炳勋,文倩雅.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21,41(12):149-157.
[44]张东超,焦方义,郑茜月.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23):121-125.
[引用格式]肖年乐,周道平,李国兵,等.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4):49-59.
收稿日期:2023-09-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22YJA890004);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项目(编号:YJY2023B0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编号:XXTYCY2023B13)。
作者简介:肖年乐(1986-),男,湖南株洲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体育产业。
通讯作者:周道平(1965-),男,湖南常德人,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