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案例
2024-09-26梁金辉王莉冯国有
摘要:促进健康是新时代全民健身治理的重要目标,治理绩效评价是推动全民健身实现促进健康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该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出了反映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的评价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个案,依托2075份调查问卷数据对城六区的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其中结果产出是反映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最为关键的因子;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整体绩效指数为1.125,具有锻炼效果、人性化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绩效指数较低,落入弱绩效区间等特征,且各个城区间既具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制约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瓶颈因素主要为理念更新滞后、数字化投入不足、科学化指导欠缺及多样化供给有限等。建议通过重塑治理绩效理念“价值逻辑”、打造社区数字平台“从无到优”、探索体育服务配送“数智机制”、推动健身治理主体“多源多元”等路径来提升北京市城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
关键词: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治理;绩效评价;价值逻辑;数学化平台;精准配送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4)04-0018-11 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24.04.003
Abstract:]Governanceperformanceevaluationisanimportantgoaltopromotenationalfitnessandachievethegoalofhealthpromotiongovernanceinthenewera,andrequiresascientificandreasonableperformanceindicatorsystemfornationalfitnessgovernanceassupport.Byusingthegroundedtheorymethod,theauthorsbuildagovernanceperformanceevaluationmodel,andtakingBeijingasacasecity,empiricallyanalyzetheperformancelevelofnationalfitnessgovernanceofthesixdistrictsbasedon2075surveyquestionnairedata.Theresultsshowthatthe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fornationalfitnessgovernanceundertheneweraofhealthorientationincludesthreeprimaryindicatorssuchasresourceinvestment,11secondaryindicatorssuchasexerciseawareness,and37tertiaryindicatorssuchasphysicalfunctionimprovement;amongthem,theresultoutputisthemostcriticalfactorreflectingtheperformanceofurbancommunitynationalfitnessgovernance.TheoverallperformanceindexofthegovernanceofnationalfitnessinthesixdistrictsofBeijingis1.125,someindicators′indexarelow,suchasexerciseeffectiveness,humanizedservices,andinformationservices,andfallingintoaweakperformancerange.Thereareboth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mongdifferenturbanareas.Thelaginupdatingconcepts,insufficientdigitalinvestment,lackofscientificguidance,andlimiteddiversifiedsupplyarethebottleneckfactorsthatconstraintheperformanceofthegovernanceofnationalfitnessinthesixdistrictsofBeijing.Thefollowingmeasurescanbetakentoimprovetheperformancelevel:Reshapingthevaluelogicofgovernanceperformancephilosophy;creatingcommunitydigitalplatformsfromnonetoexcellence;exploringthedigitalandintelligentmechanismofsportsservicedelivery;andpromotingthediversificationandmultiplesourcesoffitnessgovernancesubject.
Keywords:nationalfitness;nationalhealth;governance;performanceappraisal;valuelogic;digitalplatfoms;precisiondistribution
1问题提出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2]。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3]。这充分说明全民健身要以全民健康的实现为目标,全民健康要以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为手段[4]。新时代健康导向赋予了全民健身治理新的使命,一是从治理目标上不再囿于传统的以“一般性增强体质”为中心的单一范式,而是更加关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双中心范式;二是从治理机制上改变过去体育与卫生、医疗等健康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强调全民健身治理过程中多部门之间的联动协同;三是从治理内容上将当前全民健身的基础性服务加以延展,不断增加与促进健康密切相关的新服务内容的供给。
然而,在当前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主动健康理念认知不到位、推进健康关口前移进展迟缓、成效不显著等现实问题,阻碍了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效果的实现[5]。绩效评价是推动基层全民健身治理实现促进健康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对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重构,能够为动态监测基层全民健身治理成效提供评价工具,为全民健身主动走向全民健康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纵观以往研究,鲜见从微观层面构建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的直接成果,虽然也有研究中涉及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跨域治理绩效指标[6]、社区体医融合治理效果[7]、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8]等内容,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仍难以反映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的新诉求。鉴于此,本研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构建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北京市城六区为案例开展实证分析,客观呈现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探寻制约治理绩效的瓶颈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提升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能力提供更多有效路径。
2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研究设计
2.1.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9],主要通过深入具体情境收集质性材料,在不断比较原始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概念、归纳范畴和建立联系,进而生成和发展理论[10]。从概念而言,它并不是一种实体理论,而是一种研究路径,通过“文献回顾与资料收集—资料编码与备忘录撰写—理论抽样的策略—理论评判的标准”这一系统构建过程,使知识的生产过程合法化[11-13]。在新时代全民健康目标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也更加明显,故在已有文献资料无法给予足够支撑的情况下,采用扎根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所收集的访谈资料、经验事实和数据资料等进行分析、提炼、编码和理论构建,使研究更加具有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也将更具有说服力。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14-15],本研究构建了扎根理论的具体流程图(见图1)。
2.1.2选择访谈对象
以社区体育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围绕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访谈。在对访谈对象进行抽样时,遵循“理论性抽样”的基本原则,尽可能选取具有不同个体特征(如,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运动健身年限、身体状况和地理区域等)的人群。同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对原始资料收集的相关要求,历时一年多时间,共计访谈了11名社区体育管理者、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24名社区居民。其中,男性20人,女性23人;年龄介于20~6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涵盖高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身体状况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慢性病患者3类;从事社区体育管理工作、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以及从事运动健身活动等不同职业的年限均为3年以上;来自北京、上海等8个不同城市。
2.1.3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为了确保访谈资料的实效性,在第1轮访谈前,征询本领域相关专家意见后设置了6类核心访谈问题:(1)从促进健康效果来看,社区全民健身工作中哪些要素投入具有决定性作用?(2)从实现全民健康角度来看,在社区全民健身的治理过程中如何提升治理效果?(3)从促进健康角度来看,应该通过哪些指标凸显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的产出效果?(4)从居民角度来看,促进健康目标下哪些工作指标应纳入到社区全民健身绩效考核中?(5)从社区体育管理者角度来看,促进健康目标下哪些指标应列入社区全民健身绩效指标中?(6)从全民健身基层服务者角度来看,应优先选择哪些绩效指标考察全民健身对全民健康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核心问题,笔者编制了访谈提纲并随机访谈了3名社区体育管理人员、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3名社区居民。首轮访谈结束后,对欠缺合理性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形成第2轮正式访谈提纲。在正式深入访谈前,通过私下沟通使访谈对象知晓访谈具有学术研究性质,并发送访谈提纲作为提示;访谈采用一对一和焦点小组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疫情原因,全部采取线上形式进行访谈,其中,一对一访谈时间为30~60min,焦点小组访谈分为2组,每组5人,访谈时间约为50~80min;访谈采用“依据访谈提纲和灵活变通”相辅相成的基本方法,依据扎根理论的饱和度检验原则,即,当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出现时,停止访谈[16]。访谈结束后,将音频数据转录为文本资料,经迭代阅读和回访,达到真正饱和后,整理出6万余字的文本资料,形成了可供开放式编码的资料库。
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对于编码一致性问题采用由3位编码者同时编码的方式,编码结束后对各节点出现的频次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一致率为90.56,说明编码一致性较高。
2.2研究过程
2.2.1资料分析与编码
(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通过细致分析与总结概括,将原始资料呈现为一系列重要概念与类属的过程[17],目的是实现访谈内容的概念化与范畴化操作[18]。开放式编码的原则是在最大范围内对所有可能的理论保持开放[19]。据此,在进行开放式登录时,尽量保持原始访谈文本的完整性,在使用原始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文字,以保证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具体而言,随机选取35份访谈资料作为各级编码的质性分析材料,余下的8份访谈资料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之用。首先,利用Nvivo12.0对访谈的原始文本进行逐句分析和事件间的不断比较,尽量采用案例语句中的原内容贴标签,形成“概念化”。如,针对原始语句“小区里的有些健身器材老年人不懂怎么用,都是随便练练,非常不科学,如果能安排专业人员给定期指导一下就是为老百姓提供的优质服务”,通过对原文表达的主要语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强调的是部分居民不懂如何科学锻炼,需要专业指导,据此提炼和抽取出“器材使用指导人员”的概念标签。其次,经过编码,共计产生231个自由节点,得到37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将意义相近的初始概念进一步归纳为同一范畴,如,将“器材使用指导人员”和“科学锻炼指导人员”合并为“健身指导人员”,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了11个初始范畴,部分开放式编码示例如表1所示。
(2)主轴式编码。主轴式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形成的初始范畴连接起来,挖掘并建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使初始范畴在性质和类属上的联系更加紧密收敛,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主范畴[11]。进一步对概念间的语义关系、属性类别等逻辑关系进行反复梳理、归纳和探寻,将初始概念标签标记为不同的子范畴,放在某个主范畴或新建范畴之下,而对于不能确定归属于哪个子范畴的初始概念标签,则暂时标记为自由节点[20],根据编码情况随时进行筛选、调整和合并。如,初始范畴“场地设施投入”和“组织人力投入”均属于资源方面的投入,故此将二者合并为“资源投入”范畴。反复开展上述过程,最终将11个初始范畴归纳为资源投入、过程服务和结果产出3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
(3)选择性编码。基于已形成的类属和类属关系,进一步提炼和归纳其核心类属以统领所有概念,并以故事线描绘现象和脉络,形成理论框架[21]。本研究以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的“资源投入—过程服务—结果产出”为故事主线,对前述提取的关键概念标签、初始概念和初始范畴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演绎,经过3轮修订,明确了3个主范畴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部的关系结构。反映主范畴与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相关性的选择性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资源投入→治理绩效水平增加经费支持,保证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人力资源以及科学健身等相关投入,再辅以相应的制度政策保障,就能够使社区全民健身工作有充足的人、财、物可供支配,促进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的提升。
过程服务→治理绩效水平在社区全民健身服务过程中,能够为居民提供相对人性化、精准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会显著提升居民在参与运动健身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区全民健身治理效果的提升。
结果产出→治理绩效水平当居民的锻炼意识得到提升,将参与运动健身的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锻炼行为,并获得身心健康改善等锻炼效果时,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的绩效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4)理论饱和度检验。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完成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之后,对3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具体采用预留的随机抽取的8份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以便探寻是否出现“新的范畴或类属”。统计结果发现,没有产生新的范畴或类属,即,已形成的结构模型达到了扎根理论的饱和度要求。由此,形成了包含1个核心范畴、3个主范畴和11个子范畴的理论模型(见图2)。具体来看,过程服务范畴和结果产出范畴下的6个子范畴属于直接评价指标,能够直接反映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的绩效水平;资源投入范畴下的5个子范畴属于间接评价指标,主要通过间接评估整个治理过程中的投入能力,体现全民健身治理的绩效水平。
2.2.2评价模型构建
经过扎根理论分析,形成了以3个主范畴为一级指标、11个子范畴为二级指标和37个概念节点为三级指标的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在确定评价绩效指标权重中被广泛应用[22-23],故本研究采用该方法来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操作程序为:邀请体医融合、健康管理、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领域的11位专家与研究人员(均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教授或研究员),对同一层次的不同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用萨蒂1~9标度法对比较结果加以表示,进而建立判断矩阵。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如下:
所得W=(W1,W2,…,Wn)T即为各级指标的权重。在计算出指标权重后,进一步通过计算CR指标开展一致性检验。用相同的方法对二级和三级指标分别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最终计算出治理绩效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4所示。
(1)3个一级指标层面。结果产出在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发挥着最为积极的作用,贡献率达到42.1,几乎占据了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半壁江山;其次是资源投入,贡献率为31.9,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相对而言,过程服务的贡献率最小,为26.0。(2)11个二级指标层面。锻炼意识、锻炼行为、精准化服务、专业化服务、人性化服务、场地设施投入、经费投入和组织人力投入的权重相对较大,对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贡献率也较高。(3)37个三级指标层面。从事体育锻炼准备、锻炼强度、锻炼时长、参与体育锻炼意愿、服务准确度和服务内容人性化在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相对来说更加重要。
此外,权重相对较小的二级指标分别为锻炼效果、信息投入和制度投入。究其原因:(1)居民锻炼效果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较难直接判断其对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影响情况;(2)虽然当前政府部门关于科学运动健身的信息投放量不小,但立足于社区层面的基层信息平台较为有限,影响了全民健身的治理效果;(3)虽然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关于全民健身的政策文件数量不在少数,但落地效果并不十分乐观,影响了社区全民健身的治理效果。
3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实例研究
北京作为首都,在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的中国实践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北京为个案对其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思,有助于形成“首善标准”,为其他城市实现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的高绩效提供模式参照。鉴于此,本研究运用已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六区的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进行实证评价和分析,并探寻阻碍治理绩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优化路径。
3.1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根据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健康导向下北京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第二部分为治理绩效水平,根据三级指标设计出114个观测题项。为了严格区分各题项之间的认知差异,采用Likert10点评定量表对观测题项进行计分。在预测试过程中,小范围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7份,随后采用内在一致性、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以保证问卷质量。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进行计算,经过SPSS25.0统计结果发现,全部评价题项的系数介于0.85~0.94之间,均超过0.7,表现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进一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共得到37个公因子,同时结果显示,KMO值为0.935,P值为0.000,说明各评价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且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总体方差解释度高达74.34。进一步运用AMOS23.0开展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完成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介于0.67~0.88之间,大于0.4的参照值[24],表明调查问卷的收敛效度较好。各构成因子的结构信度(CR值)均大于0.7,平均提取方差值(AVE值)大于0.5,全部符合基准值的标准,模型拟合度各项指数的适配度也均处于较好区间。
正式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22年3月至5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1)在调查问卷的发放数量上,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各发放400份,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各发放300份,共计2200份调查问卷。同时,向6个城区的社区体育管理者、社区体育组织负责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第三方体育服务机构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60份。(2)为保证分层抽样的有效性,问卷的发放由经过培训的6名大学生负责,其中,每个区由一名家庭所在地为本区的大学生负责,在问卷发放时会充分考虑性别、年龄等的相对均衡性。(3)最终,经过对回收问卷的筛选发现,社区体育管理者的160份问卷全部有效,居民有效问卷数量为20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3。(4)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运用与预测试问卷相同的方法检验可知,克隆巴赫α系数均超过0.87,KMO值为0.942,CR值均大于0.7,AVE值大于0.6,说明问卷的信效度较高。
3.2治理绩效评价结果
3.2.1整体评价结果
基于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问卷调查获取的原始数据,采用加权求和综合评分法[25],依据测算分值评估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分值越高,表示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Ti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经过测算得出,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综合绩效指数为1.125,具体绩效指数如表5所示。一级指标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结果产出0.464,资源投入0.373,过程服务0.288。二级指标中,锻炼意识的绩效指数最高,为0.226;锻炼行为的绩效指数略低,为0.180;服务精准化、服务专业化和经费投入的绩效指数在同一区间,介于0.110~0.117之间;场地设施投入和制度投入的绩效指数相同,均为0.080;锻炼效果、人性化服务、组织人力投入和信息投入的绩效指数属于同一区间,其中信息投入指数最低。
根据相关研究的划分标准,将治理绩效指数按照均值和标准差划分为4个区间,分别为强绩效、一般绩效、较弱绩效和极弱绩效,并用不同符号进行标示。总体而言,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指数并不尽如人意,仅有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进入强绩效水平区间;经费投入、场地设施投入、制度投入、服务精准化和服务专业化落入一般绩效水平区间;而组织人力投入、信息投入、服务人性化和锻炼效果则落入了较弱绩效水平区间(见表5)。
3.2.2城六区间的绩效差异
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公式,分别对北京市城六区的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6个城区间在治理绩效指数上既有共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1)共性378a39b4ca81ef4283042a22fe3202bdd7f6763bd92346a99df6f930fad47042特征表现为:11个二级指标的绩效指数几乎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得分位列前四名的均为锻炼意识、锻炼行为、经费投入和精准化服务;整体而言,6个城区在组织人力投入、信息投入、人性化服务、锻炼效果和场地设施投入等方面的绩效指数普遍低于0.1,且制度投入的绩效指数较为接近(见图3)。
(2)不同之处主要在于:6个城区在二级评价指标上的绩效指数排名存在一定差异性,如,经费投入上,朝阳区的绩效指数最高,海淀区次之,东城区最低;场地设施投入上,丰台区的绩效指数最高,西城区最低;组织人力投入的绩效指数均不高,其中石景山区拔得头筹,朝阳区最低;信息投入和人性化服务上,东城区的绩效指数排名第一;专业化服务、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的绩效指数方面,海淀区居于首位;锻炼效果的绩效指数方面,石景山区位列榜首,朝阳区最低(见表6)。
同时,北京6个城区间的全民健身治理总绩效指数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按总绩效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石景山区、西城区和丰台区(见图4)。
3.3制约治理绩效的瓶颈因素
从实证案例的分析结果来看,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指数既有共性又存在内部差异。其中,内部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评价指标指数得分的差异性,也表现为6个城区间在同一层级指标指数得分上的差异性。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的深度访谈,归纳出阻碍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如下:
(1)理念更新滞后,制约了部分城区全民健身促进健康功能的发挥。通过对北京市各城区体育管理部门的实地调研发现,城六区全民健身组织人力投入、信息投入、人性化服务、锻炼效果和场地设施投入等方面绩效指数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治理理念更新不够及时,主动对接群众全民健康诉求的意识不强。以场地设施投入为例,虽然6个城区间的绩效指数存在差异,但在当前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以基本场地资源投入为主,改善型和品质型资源投入严重匮乏等问题。同时,部分城区对全民健身治理服务理念和产出结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绩效评价的认知仅停留在财政预算和支出等层面。如,朝阳区的经费投入最多,但组织人力投入和锻炼效果的绩效指数却最低,专业化服务的绩效指数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民健身促进健康治理过程及目标的实现度上仍有待提升,也折射出绩效评价对于提升部分城区全民健身治理水平的效用甚微。
(2)数字化投入不足,削弱了部分城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产出水平。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无论是北京市城六区的总体绩效指数还是各城区的具体绩效指数,均存在组织人力、场地设施、信息投入、制度投入以及人性化服务等绩效指数不高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全民健身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对数字化服务或技术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尤以信息化和人性化服务为甚。其中,信息化绩效指数方面,石景山区和西城区相对更低;而人性化服务绩效指数方面,海淀区和朝阳区相对偏低。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以上各城区或由于人口基数大,或由于老旧小区较多,不仅制约了数字化的投入力度,也进一步影响了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总体而言,虽然当前并不缺乏发布场地信息和健身指导信息的市级全民健身信息平台,但这类平台与基层社区存在明显的资源不对等,很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精准的服务,在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显著制约了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水平的提升。
(3)科学化指导欠缺,影响了部分城区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的效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锻炼效果上,北京市城六区的整体绩效指数和各城区的绩效指数均相对较低,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最低;而从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上来看,海淀区和朝阳区的绩效指数又位居前两名,说明从锻炼行为到锻炼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深入访谈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居民缺乏科学运动和健身常识,甚至很多居民对运动健身存在认知偏差。如,在没有对自身体质状况进行合理评估的情况下,将“饭后遛弯”“公园散步”等缺乏一定运动强度的活动误认为是体育锻炼。同时,社区健身指导人员较为缺乏,体育志愿服务站点更是少之又少,居民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严重影响了其运动健身效果。
(4)多样化供给有限,降低了部分城区对居民主动健康需求的满足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从总体还是从6个城区的具体情况来看,社区全民健身经费来源、场地设施种类等反映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类投入的三级评价指标的绩效指数均偏低,其中西城区和东城区最低,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两个城区老旧小区较多且人口聚居密集有关。同时,结合对部分居民的深入访谈可知,当前社区中大部分全民健身器材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低水平重复问题,场地设施升级改造滞后,符合青少年和儿童需要的运动场地与运动设施较为缺乏,全民健身服务仍被场地设施种类有限、数量不足所束缚。如,青少年和成年男性普遍喜欢的篮球和足球场地明显不足,无法真正满足其基本运动需求,影响了居民对于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实际感知水平。
3.4治理绩效优化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和阻碍治理效绩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出了北京市城六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优化路径:
(1)重塑治理绩效理念“价值逻辑”,建立社区全民健身治理新机制。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应将“主动走向全民健康”的理念贯穿至全民健身治理过程的始终,以“促进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参与意向—体育锻炼参与行为—身体功能优化或健康改善”作为绩效评估的价值逻辑,根据绩效评价体系动态监测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指数,并根据治理绩效表征探寻出关键阻碍因素,通过调整、优化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等,精准提升全民健身治理助力全民健康的效果和产出。
(2)打造社区数字平台“从无到优”,形成社区全民健身服务新优势。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在全民健身基层治理中的优势和作用,不仅要解决当前社区体育数字平台匮乏的难题、实现数量上的突破,更应促进社区体育数字平台建设质量的提升,跨越式提供“从无到优”的配给模式。如,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创建“社区体育资源公众号”,或将场地设施位置信息、场地设施预订、赛事活动信息、健身指导人员信息、体育社会组织信息、科学运动健身视频或直播、线下讲座预约报名、一键报修、政策文件和服务需求等栏目整合至“社区通”等综合服务数字平台,最大程度降低居民的信息搜寻成本。同时,可以利用社区的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全民健身资源和信息,将线上和线下资源融合打通,实现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等不同利益主体在数字化场景中的自由交互和切换。
(3)探索体育服务配送“数智机制”,引领社区全民健身治理新趋势。创新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模式,分门别类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入门性、基础性和精进性等不同级别的运动健身指导配送服务;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开启数智化配送模式,整合学校、社区、体育公益组织和体育社会团体等相关利益者的优质资源和便捷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公共体育产品或服务,包括健身技能培训、科普健身讲座、青少年体育基础培训及线上线下公开课等;鼓励第三方体育机构积极开拓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业务,采取“你点我送”的公益服务方式,并与社区体育数字平台形成高度契合,最大程度提升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的供需匹配度。
(4)推动健身治理主体“多源多元”,创建社区全民健身治理新模式。拓展社区全民健身治理主体的来源渠道,充分凝聚社区、学校、家庭、公益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促进多方联动协作,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校与社区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度合作,社区党支部可以依托党建活动等主动对接周边学校,并与学校和企业密切协作,共同举办符合家庭、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偏好的赛事活动,或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场地并延长使用时间等,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和企业间的实质性联动,真正将家庭的体育需求转化为社区的工作动力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使居民享受就近就便运动健身的福利。
4结论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加权求和综合评分法测算北京市城六区的治理绩效指数,并对城区间的内部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资源投入、过程服务和结果产出,3个评价维度的权重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结果产出、资源投入和过程服务,可见结果产出是衡量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最重要的维度。新时代全民健康导向下,将居民的锻炼意识转化为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是衡量新时代基层全民健身治理绩效的不二法宝。
(2)北京市城六区的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指数为1.125,6个城区间在治理绩效水平上既具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城六区普遍面临锻炼效果、人性化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全民健身治理绩效指数较低的现实困境;其主要制约因素为理念更新滞后、数字化投入不足、科学化指导欠缺和多样化供给有限等。建议重塑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价值逻辑,搭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的全过程,形成“从无到优”“精准配送”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模式,打造新时代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高质量助力全民健康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10-25)[2023-06-28].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09-22)[2024-01-22].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2022-03-23)[2024-01-2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83839.htm.
[4]尤传豹,刘红建,周杨,等.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3):56-63.
[5]徐有粮,张孜贤,吴绍奎,等.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主动健康与体育促进:内涵、定位与个性方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2):18-27.
[6]高奎亭,李乐虎,杨刚,等.主体协同、制度体系与城市群体育公共服务跨域治理绩效的关系——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6):54-63.
[7]夏一冰,元文学.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机制、困境及实施方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3):77-83.
[8]李燕领,代争光,张凡涛.精细化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如何有效提升居民获得感?——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9):12-20.
[9]]GLASERBG,STRAUSSAL,STRUTZELE.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J].NursingResearch,1968,17(4):364.
[10]CHARMAZK.Constructinggroundedtheory[M].ThousandOaks:Sage,2006.
[11]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2-15,188.
[12]吴继霞,何雯静.扎根理论的方法论意涵、建构与融合[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1):35-49.
[13]朱德全,曹渡帆.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价值本真与方法祛魅[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67-76.
[14]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73.
[15]朱红灿,沈超.认知视角下科研用户政府开放数据利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现代情报,2021,41(10):40-46,100.
[16]张晓丽,张义祥,董林浩,等.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理论体系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6):574-583.
[17]司林波,裴索亚,王伟伟.新中国教育评价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基本规律与实践启示——基于教育评价相关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1(6):69-77.
[18]王学彬,郑家鲲.中国体育智库竞争力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3):70-77.
[19]杨芳,王晓辉.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1):62-69.
[20]黄婷,肖璐.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6):113-124.
[21]郑丽娜,姜子娇,雷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核心能力: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9):38-45.
[22]石培哲,叶忠明.基于AHP应用的政府重点产业基金绩效评价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5):85-94.
[23]陈叙,王占坤,温阳.我国马拉松赛事政府监管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3):29-39.
[24][JP4]HAIRJF,ANDERSONRE,TATHAMRL,etal.Multivariatedataanalysiswithreadings[M].4thed.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1995.
[25]傅晓华,阳文林,傅泽鼎,等.基于PSR模型的洞庭湖区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J].生态经济,2022,38(8):168-175.
[引用格式]梁金辉,王莉,冯国有.新时代健康导向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案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4):18-28.
收稿日期:2023-06-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3BTY074)。
作者简介:梁金辉(1980-),女,辽宁大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赛事运营与品牌管理。
通讯作者:王莉(1965-),女,天津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作者单位:1.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北京100191;2.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