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理路探赜
2024-09-26王毅王国志闫民王永乾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其国际化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平衡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囿以及纾困策略展开探讨。研究发现: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能够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健身方式;能够为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贡献中国内容;能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理念。在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中,面临以下现实困境:民众对中国武术的认知窠臼,导致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价值定位出现偏差;西方国家的“零和博弈”思维,导致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途径受到阻碍;单向度的叙事模式,引起国外民众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误解与抵制。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激发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生驱动力;维护好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探寻中国武术智慧化国际传播路径;平衡中国武术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改变传统“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关键词:中国武术;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化传播;“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4)04-0011-07 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24.04.002
Abstract:As a sub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for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 well" and balancing the gap betwee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the times, realistic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I" to "we". This study, which found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I" to "we"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health community of Chinese fitness style; Contribute Chinese idea to the promotion of global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Spread the Chinese concept for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dilemmas are as follows: people′s percep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in a set pattern leads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zero-sum game" thinking of western countries leads to the obstruction of the way of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one-sided narrative mode causes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resistance of foreign people to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shoul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and stimulat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Maintain the circle of friends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explore ways for its intelligent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mode of "binary opposition" and balance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its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martial art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Belt and Road"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的任务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身体活动规律和身体活动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因此,推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舞台,不仅对于武术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与弘扬。这一过程将极大增强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然而,中国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推广之路并非坦途,仅凭借传播学理论的指引并不足以推进其国际化传播进程。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之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需要深刻洞察国际传播环境的复杂性,立足实际,选择能够引起共鸣、共情和共振的灵活叙事模式,凸显武术对世界人民的价值贡献。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有机融合造就了精彩绝伦的夺目时刻,惊艳了整个世界,彰显了中国式传播理念的更新与升级。张艺谋导演表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我们更要敞开博大的胸怀,表现的是‘我们’,所以整个开幕式,角度从‘我’转向‘我们’,是一个飞跃,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国际传播理念摆脱了殖民主义理论下的传播观念,打破了“我”和“他者”之间的界限和桎梏,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传播奥运精神[3],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赢得了国内外运动员的广泛赞誉。基于这一成功案例,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理念亦需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而言,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亟须实现从“我”转向“我们”的立场,如同奥林匹克精神一般,跨越国界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世界人民共商、共享、共建的财富。中国武术从“我”到“我们”的国际化传播理念的转变,是在身份立场、传播理念、战略定位以及价值定位上的改变,也是对“世界之我”的认同和对“自信之我”的坚守。唯有如此,武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时代价值
在国际化传播视角中,传播受众对新事物、新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否,无疑是衡量传播内容能否被接纳的关键因素以及核心标尺。因此,中国武术能否实现从“我”到“我们”的立场跨越,能否真正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键在于中国武术能否为世界人民贡献价值。这种价值并非由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由武术自身的特质、人类的需求以及当代社会的背景所共同塑造的。中国武术站在“我们”的立场之上,其时代价值将超越地域界限,是在全球范围内、世界维度上的彰显,而非囿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展开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对世界人民的时代价值的探讨,不仅是对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策略的深度分析,也是本研究不可或缺的逻辑起点。
1.1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健身方式
近几十年来,各种新发复发传染病“牵一发而动全球”,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其负面效应还重创全球经济、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给世界各国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全方位的链式破坏[4]。习近平总书记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5]”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使个体的健康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更是深刻揭示了世界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在这次全球抗疫的艰巨战役中,中国抗疫经验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此同时,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也赢得了广泛认同。如,太极拳被列入《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属于“干预指引”中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武术在健康养生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显著效果愈发引人注目,中国武术在全球健身养生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健康”不仅是一个医学定义,更是一个社会学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完全健康的人[6]。而中国武术的健康理念恰好强调的是一种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整体观念,追求从整体出发,将武术看成是一种融技术、心理和社会适应为一体的身体行为[7]。在全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武术能够贡献其独特的健身理念和健身方式,为人类健康事业添砖加瓦。武术健身功能的实现,绝非是仅凭借肢体在空间上的灵活位移,其精髓在于追求意识与身体的和谐统一,“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激发武术习练者的身体直觉和情感,并在中国武术蕴含的精神及武德的适切教化之下,使每个武术习练者成为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8],引导个体以身体为窗口,在武术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超越自己。与此同时,武术的健身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阴阳平衡”“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顺应事物运行规律的生存法则,还强调在生活中对“度”的精准把握,提倡通过自我调节和平衡来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健康和谐。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应只是理念和框架上的构建,它更需要各民族积极分享本民族的优秀生活方式、锻炼方法和生活哲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正是旨在分享中国传统的健身方式和健康理念,让世界人民共同探寻武术中所蕴含的健康价值和健身机理。
1.2为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贡献中国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9]”文化在任何时空之中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任何将其他民族文化同质化为本国文化的文化霸权行为,都是错误、愚蠢且极具破坏性的。但是,一些西方国家信奉“西方文化中心论”,依仗着自身强大的经济、科技以及军事实力,强势推广和普及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同质化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应该坚决抵制这种“文化霸权”和“文化欺凌”,积极主动肩负起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时代使命。所以,中国首先必须坚守自身的文化根脉,同时积极倡导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全球文化多样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以体育为主题,以文化为内容,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广泛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不仅是以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和攻防技术的身份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所根植和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绽放光彩,为全球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文化元素。中国历代武术先哲象天法地,深受自然之启迪,深入社会,洞察世情,将所观、所感、所思熔铸为武技与武德,将千百年的生存智慧与人生哲理,精妙地凝结在武术的“一招一式”与“攻防互动”之中。中国武术完全能够凭借体育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优势,跨越文化隔阂,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同时,中国武术中蕴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核心精神,也在向世界传递一种平等、双向的文化交流理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1]。”世界人民需要在文化比较、文化交流中充分认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唤醒民族文化活力,增强本族文化在全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从而摆脱西方国家传统话语权的舆论控制。正如拉尔夫·林顿所认为的那样:“海底的游鱼感受不到水的存在,除非它有机会离开水,接触到空气,人们把自己的社会风俗与其他社会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文化的存在[12]。”
1.3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绝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14]”但是,一些西方国家以及受西方控制的附庸国家难以从“价值中立”的角度来理性、客观地认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向和方略,针对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炮制出各式各样的“中国威胁论”[15],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视为建立“势力范围”的企图,污蔑中国试图恢复过去的“朝贡体系”,将殖民主义、扩张主义和“胁迫外交”等恶名强加给中国,破坏中国的国际合作环境[16],严重阻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为此,中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解释“我是谁”,让世界了解中国崛起的意义,让世界明晰中国绝非霸权者、独裁者,而是倡导和平发展的领跑者。
“技术作为人类意志的物化体现,通常承载着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取向”[17]。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文化基因,也承载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崇高理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辅相成。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蕴含着“止戈为武”的深刻哲理,也就是说,中国武术虽然是一种“技击之术”,但其终极指向却是和平与和谐。因此,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是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和平理念,让世界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信任中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旨在向世界阐明,中国的崛起并非孤立世界的崛起,而是以自身为“鲜明旗帜”,致力于唤醒、激励、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崛起,引领全球格局向着更加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世界各国共生共赢、合作开放以及和平发展,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
2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现实困囿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面临多重挑战,不仅要应对来自其他民族丰富且多样的体育项目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理念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此外,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密切联系,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并非仅限于体育场域之中的角逐,更是在无形之中被卷入大国博弈的复杂漩涡。
2.1民众对武术的认知窠臼,导致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价值定位出现偏差
目的是行动的先导,身份则是目的达成不可或缺的基石。中国武术的演进发展,犹如黄河历经九曲十八弯,最终汇入浩瀚无垠的大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武术衍生出多样的形态和多元的价值。为稳步推进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进程,必须首先确保武术以一种正确的、恰当的身份走出国门。
当下,尽管武术已经脱离了冷兵器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技击价值业已被健身康养、艺术表演、体育竞赛所超越,但是技击依然被普遍看作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18],公众也通常用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作为衡量传统武术真伪的标准[19]。在武侠电影的演绎中,武术的搏击功能更是被过度渲染,强调打斗场面[20],国外观众所熟知的功夫巨星,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也是在银幕中凭借出色的“打斗”表现而家喻户晓。这种普遍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武术意义的理解依然是 “技击中心观”[21]。正如《文化进化论》中提到的工具更替:“压榨成片的石器开始了,而用捶击方法制成的石器,仍不终止。他们继续地制造和使用,多少仍与压榨而成的很优良的石器,并肩而行[22]。”同样,尽管武术已经脱离了传统社会文化环境,衍生出多种形态和多元价值,但那些深深烙印在人们心底的历史记忆以及有关“技击中心论”的信息持续不断地推送,使人们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唯技击论”的思维定势。
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唯技击论”思维定势影响下,人们习惯性地以技击的标准和功能来评价、审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热衷于推广武术的技击价值和格斗技术。这种做法导致当下盛行的竞技武术、大众武术等非“技击”形态的武术频繁遭到人们的误解、非议甚至批判。然而,“技击”自始至终仅仅是武术众多表现手段中的一种,也并非武术的终极目的。所以,将“技击”作为衡量武术真伪的唯一标准,显然是片面的,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价值定位出现偏差。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武术的“技击”功能更多依赖于专业精英的掌握与发挥,而非普通民众所能轻易实现。因此,在推动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国外普通民众时,不能过度强调“技击”。这不仅会阻碍中国武术健身功能的开发与推广,还会影响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进而影响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2.2西方国家的“零和博弈”思维,导致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途径受到阻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西方国家逐渐感受到中国崛起的强大势头,从而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情绪。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采取“脱钩断链”的策略,企图以此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势头。与此同时,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深陷大国博弈的复杂漩涡之中。
究其根本,西方国家采取的“逆全球化脱钩”策略,实际上是“零和博弈”思维的具体表现。在这种思维模式驱使下,面对中国的迅猛崛起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纷纷觉醒,一些西方国家并未选择通过公平竞争和合作互利的方式来加速自身的发展,而是固守着“你输我赢”的狭隘观念,依仗其传统优势地位,采取打压、抹黑甚至抵制的手段,试图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势头。这种做法不仅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国际环境造成了严重困扰。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璀璨结晶,其技艺与器物背后蕴含着“协和万邦”的崇高理念,这一理念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厚文化根基。然而,这种“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与西方所擅长的“零和游戏”规则迥然不同,自然会导致西方国家的警觉、封锁与抵制。这使武术在从“我”走向“我们”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大国博弈的复杂漩涡之中。西方国家所奉行的“零和博弈”思维驱使其利用在国际中的传统话语优势,削弱已经传播出去的中国武术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同时竭力抵制尚未传播出去的其他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从而维护西方国家的自身利益和霸主地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体育已经与经济、政治等领域产生了紧密的交织与联系。在这种背景之下,西方国家所采取的具有明显封锁性的“逆全球化脱钩策略”,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更是已经悄然渗透到了体育领域,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由于西方国家的抵制和打压,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认同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国际环境的紧张也使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面临着更多困难与挑战。
2.3单向度的叙事模式,引起国外民众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误解与抵触
在深入探索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倾注巨大心血,致力于展现中国武术相较于其他民族体育的独特的魅力、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坚信,这些特质是吸引国外受众接纳和欣赏中国武术的关键所在。诚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不懈追求,但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偏好,那些能够触动国外受众内心,引起共鸣、共情以及共振的文化内容,才能真正为国外受众所接受。另外,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已经陷入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漩涡的背景之下,如何妥善处理传播内容的民族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正如郑永年所言:“一旦过度强调特殊性,我们的中国叙述话语就会充满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色彩。[23]”而且,在目前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国际传播话语权仍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西方国家依仗自身的传统话语优势,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事业进行歪曲和诋毁,蓄意制造“话语陷阱”,发起“舆论战”,大肆攻击和污蔑中国[24]。因此,在中国武术走向国际舞台时,常常遭到西方国家的刻意针对,如若此时仅聚焦于中国武术的特殊性和民族性而忽略其普遍性和世界性,可能会为西方国家歪曲和抹黑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文化提供可乘之机。
国际话语权就是要对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产生影响的软力量。话语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方自愿接受,而非被强加上[25]。因此,过度强调民族性和特殊性,可能会使这种软性力量变得“硬”化,从而削弱了文化软实力的本质。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局势紧张、战乱频发的背景下,过度强调中国武术的独特性,可能会加剧文化差异而产生文化隔阂,使外国受众因文化惯性、思维定势以及文化安全观念而对中国武术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文化隔阂不仅可能引发对中国武术的排斥,还可能造成对中国话语和中国整体形象的误解,从而阻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在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进程中,需要更加审慎地选择叙事模式,以确保我们的声音能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理解、准确传达。
3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纾困策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国际化传播,也应该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重塑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的形象认知和价值定位。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转向更加开放、多元的叙述模式,着重挖掘中国武术文化与其他体育文化的共性,强调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互补性和融合性。与此同时,通过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积极主动塑造和平、公正的国际传播环境,寻求与各民族体育文化合作交流、共创共赢的机会。
3.1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激发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生驱动力
任何知识体系都是动态演进的,其价值在于其解释现实世界的能力,而要解释现实世界,知识的更新是最重要的[25]。同样,中国武术的知识体系也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得到更新与丰富,以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然而,为了让现代化的武术形象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与认同,必须打破公众对武术的固有认知和思维定势,从而汇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充分展现武术的时代价值。“所谓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23]。要使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有现代化、全面的认知,首要任务是从转变国内群众的思想观念开始,形成一股由内而外的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3]”当下,体育化已成为中国武术现代化的时代选择和未来趋势。因此,要强调中国武术滋养生命、促进身体健康、丰富精神层面的时代价值,革新对中国武术的形象定位和价值定位,打破“唯技击论”思维定势的束缚,赋予中国武术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促进中国武术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提升至世界层面的发展,激发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内生驱动力,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核心抓手,提升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效能。
3.2维护好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探寻中国武术智慧化国际传播路径
中国之前的文化输出主要是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面对欧美国家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以及固有的文化偏好,我国对外文化传播陷入弱势局面[27]。此外,当前西方国家抱守“零和博弈”思维,更是对中国武术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构成了明显阻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应该转变传播思路,探寻智慧化、策略性的国际化传播路径。
在中国武术的攻防哲学之中,武者在面对强大于己方的对手时,通常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而是通过“以柔克刚”“以横破竖”的智慧,达到“治人而不治于人”的目的。因此,在面对西方国家强势蛮横的抵制手段时,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应该借鉴这种攻防智慧,通过国内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崛起,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共建,并且注重维护已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加强中国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发展。我们不仅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还要携手其他非西方国家,打破西方国家的文化围堵态势,智慧破局西方的“脱钩断链”。
另外,中国可以创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建立起有关体育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全球共同体,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体育非遗的传播交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不仅可以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积极响应,还能够为各国提供体育非遗展示、传播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3平衡中国武术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改变传统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如果仅单方向灌输“中国文化”,通常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巧妙平衡中国武术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着重展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价值,将文化的普遍性作为沟通的桥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误解、抹黑、抵制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现象,进而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理性化认知,使国外受众能够理解中国武术文化与本土体育文化之间的共性以及特性,进而产生文化共鸣,提升对中国武术的认同感,从而以点带面扩展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范围。
中国武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存在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如,“武术的最高境界,也不是所谓的‘人定胜天’,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以超越我们自身的生理极限,而是以一种‘生命技艺’的践行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完全合一[28]”;而奥林匹克精神也超越了体育场上的激烈竞争,“是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尽管中国武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们之间也有共同和共通之处。因此,应革新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叙事思维,摈弃中国武术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观念,转而强调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
4结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国际化传播是叙事模式和叙事思维的改变,是对过度强调“自我”的叙事手法的摈弃,转向以“我们”为出发点的全球视野,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强调中国武术与世界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互补性和协调性,挖掘和展示中国武术对世界人民所能贡献的时代价值,以及与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相同、相通的文化内涵,引发世界民众的共情、共鸣以及共振,从而使中国武术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宝。如此,中国武术才能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与世界其他民族体育项目共同助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当下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稳定性和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16)[2024-05-0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 宗倩倩.为什么北京冬奥圣火这么“小”?听完张艺谋这段话,或许你就能明白[N/OL].钱江晚报,2022-02-05[2024-05-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3852109301444659&wfr=spider&for=pc.
[3] 胡颢琛.从“我”到“我们”——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国际传播启示[J].青年记者,2022(20):60-62.
[4] 陶应时,肖巍.“同一健康”的理念阐释与实践方略[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3,40(6):113-118.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17.
[6] 郑倩茹.中国古代“医学人文”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49-161.
[7] 明磊,王岗.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9):123-129.
[8] 时磊,陆小黑.武术教育与身体表达素养培育的关系性探析[J].体育与科学,2024,45(1):80-88.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5.
[10] [JP3]习近平.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N]. 人民日报,2016-03-19(1).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58.
[12] 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M].于闽梅,陈学晶,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9.
[13] [JP3]陈元欣,刘恒.我国对外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时代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2):54-62.
[1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知,2023(9):4-7.
[15] 唐任伍.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体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15.
[16] 阮建平,李齐.回归还是调整:近年来美国战略界关于“势力范围”的讨论[J].太平洋学报,2023,31(7):1-16.
[17] 孙孝富.技术的文化维度:在进化论视野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42.
[18] 李源,梁勤超,姜南.“打”与“不打”:武术形象的二元认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7):126-132.
[19] 杜俊儒,王明建.“污名化”与“去污名化”: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及应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7):143-156.
[20] 杨建营,杨建英,郭远巧.国家形象视角下的武术国际化推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9-34.
[21] 戴国斌,刘祖辉,周延.“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中国求道传统的武术文化实践[J].体育科学,2020,40(2):24-31.
[22] 爱尔乌德.文化进化论[M].钟兆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84.
[23]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叙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54,156.
[24] 何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建设的现实挑战与路径探析[J].东岳论丛,2023,44(4):20-27.
[25] 郑永年.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知识重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93,189.
[26] 李斌,李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3-09-01(1).
[27] 王宏涛.“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3):36-39.
[28] 张再林.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中华武术与中华之道的合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7):9-16,64.
[引用格式]王毅,王国志,闫民,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理路探赜[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4):11-17.
收稿日期:2024-05-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0BTY101)。
作者简介:王毅(1965-),男,山东潍坊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与组织管理。
作者单位:1.山东体育学院 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102;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3.山东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