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09-26金娴金高军
■摘 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德”的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3020位学生和257位教师的调查数据,通过意识、能力、方法和评价四个维度的剖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育德意识欠缺;育德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为此, 笔者从基础、主体、兼顾和反馈四方面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完善教师的德育知识体系,提升其育德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德能力;育德意识;立德树人
■课 题: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主持人:金娴)的研究成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十四五”规划构建了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使命。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应将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能力教育相结合,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
课程思政主张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产生协同效应,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教师是否具备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变革的育德能力,对学校育德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为实施立德树人、推动学校德育教育革新,首要任务是有效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抓住德育的时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目标。
一、“德”的内涵及高职院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意义
(一)“德”的丰富内涵
立德树人中的“德”,不仅仅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其内涵非常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将道德分成“大德”“公德”“私德”3个层次,指出要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大德”是基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3个方面提出的要求,是一个人的政治素养,“明大德”是指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上的高度自觉和坚定;“公德”关注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守公德”是指要遵守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行为准则、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私德”是基于个人层面提出的,涵盖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严私德”是指要有家庭责任感、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家庭美德,以及正直诚信、淡泊名利、言行一致、心胸开阔等个人品德,这些反映了一个人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道德风貌和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大德”“公德”“私德”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的德育内容,它们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个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高职院校需全面落实关于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和美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而教师则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和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水平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育德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师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源于高等教育“育人”的基本要求,它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和传播。教师育德能力的强弱对学生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及思想境界具有直接影响。笔者通过对3020位学生和257位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存在部分教师育德意识不强、育德能力有限、教学方法过时、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一)意识维度: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育德意识欠缺
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意识。在对257位教师的调查中,有78.2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育德意识方面是较强或非常强的,但有19.8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育德意识方面表现一般,还有5位教师认为自己的育德意识是较弱和非常弱的。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而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最终导致了教学与育人之间的脱节。这种“重知识、轻德育”的倾向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德”的内涵把握上存在偏差。
(二)能力维度: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育德能力不强
育德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对3020位学生关于教师育德能力的满意度调查中,只有47.88%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有20.4%的学生感觉“一般”。关于德育工作成效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7.9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德育元素“强行嫁接”的情况,使课堂教学中德育环节略显生硬;有52.9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脱离了业界要求,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细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德育教育则可能被视为次要或附加的任务。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投入不足,难以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二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他们可能缺乏系统的德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还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例如,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未能充分考虑到德育教育的需求,导致德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不足。
(三)方法维度: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影响了德育教育效果
部分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可能会感到难以应对,这是因为他们主要基于个人经验,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调查中有71.21%的教师认为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单向的德育教育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教师育德能力的发挥还受限于教学活动的单一性。目前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理论教学也不尽如人意,调查结果显示:有54.97%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还缺乏合理性和艺术性,还有28.5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手段单一。这使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单调乏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成效。
(四)评价维度:德育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德育工作评价标准比较模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德育评价方面还缺乏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工作难以准确衡量学生的德育水平。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在原有的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部分指标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标准。此外,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评价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二是高职院校在德育评价中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德育评价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参与和反馈对于评价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被视为被动接受评价的对象,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采纳。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不仅难以激发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也难以保障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由于缺乏具体可量化的评估体系,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无法确保那些正在进行尝试和探索的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经验具备科学性和可推广性。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一)基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育工作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育德意识。通过培训,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明确育德任务和责任。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育德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和优秀才能的人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任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持有积极认同的态度,有61.29%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还有30.23%的学生表示比较支持,只有不到10%的学生抱着无所谓和没感觉等消极态度。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师德师风教育,通过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和职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师德师风纳入评价体系,定期考核奖惩,激励教师遵守规范,树立良好形象。三是加强监督,建立监督机制,严肃处理违规行为,维护教育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二)主体:完善教师的德育知识体系,提升其育德能力
许多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德育知识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课,而在职前培训中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德育知识培训。这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德育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部分专业课程看似与思政教育无直接关联,但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未能准确找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点,最终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5.33%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价值观引导能力,有 85.99%的教师认为应当具备情感教育能力,有80.16%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人格示范能力,另外还有73.93%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心理辅导能力。
为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育德能力,应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分类明确的培训体系,构建一个跨学院、涵盖多专业的思政课程交流平台,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经验交流,在建立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与德育的结合点,从现实挑战与价值追求的衔接处切入,于学生关注的知识探索、社会现象洞察以及职业路径抉择等细微之处,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兼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兼顾课堂内外,实现德育的全覆盖
教师应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调查显示,有79.2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变革授课方式,少照本宣科,多些生动活泼。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排序位列第一的是利用案例资料讲述,其次是利用视频影音资料讲述,直接讲述和利用政策文件资料讲述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令人比较意外的是利用自身经历讲述排在最后;有59.01%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多研讨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增加实践活动的比重,有62.28%的学生希望教师教学能走出课堂,多些现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此外,可以请专家或学者开设讲座,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覆盖。
(四)反馈: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将育德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为教师的育德能力水平提升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首先,高职院校应制定明确的德育评价标准,确保准确衡量学生德育水平。评价标准需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其次,应丰富德育评价方法。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项目评估等方法,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德育状况。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最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在德育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工作,使评价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应明确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改进德育评价工作,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高职院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开展育德能力培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德育等,全面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对推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及师德师风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教师除完成本专业相关的教学任务外,还应发挥德育教育作用,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塑造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专业教师需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利用专业课程特性,探寻育人价值功能。通过调研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情况,探索提升途径,树立师德、增强师能、铸造师魂,形成多方协同,为“三全育人”及师德师风建设开辟新路径,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汤国红.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20(7).
[2]孔德兰,王玉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
[3]朱瑾,邵建东.基于多元整合的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与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
[4]郑硕,杜德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
[5]钟斌,任茵.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实践困境与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
[6]赵志伟.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脱嵌性问题研究:以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例[J].中州学刊,2020(4).
(作者:金娴,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金高军,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