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4-09-25陈玉娟
摘 要: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入手,简要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并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重视直观演示、加强练习巩固、关注思维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学策略;问题情境;直观演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077-04
作者简介:陈玉娟(198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临朐县辛寨街道辛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更是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一)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它包括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感等多个方面。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透过复杂的数学符号和公式,看清问题的本质,理解数学概念背后的意义。同时,数学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如计算、画图、列表等,并运用这些技能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此外,数学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总之,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二)数学思维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数学素养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多个方面。其中,数学思维是数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决定性作用。数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化的眼光,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数学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形成一般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策略。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迁移到其他学科和领域,还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三)数学思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数学思维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数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品质不仅在数学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其他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语文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在科学实验中,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同时,数学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素质。由此可见,数学思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项基本原则。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前提。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可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为培养数学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欣赏学生独特的思路和创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列出解题的步骤、尝试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思维策略。通过重视思维过程,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进行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妈妈买了一块长方形蛋糕,长是30厘米,宽是25厘米。妈妈先把蛋糕按长切成5份,每份是一个正方形。然后,妈妈又把每个正方形蛋糕切成4小份。小明吃了 2/5 的蛋糕,小明吃的蛋糕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这个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和产生兴趣。问题需要学生先计算出每份蛋糕的边长,然后计算小明吃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还可以创设“分数乘法大本营”的游戏情境,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本营,里面写有不同难度的分数乘法问题。学生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在大本营里贴一面小旗帜,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贴的旗帜最多,就是游戏的胜利者。这样的游戏将分数乘法问题融入竞赛游戏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不同难度的问题也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实验操作情境,准备一些正方形色纸,每张代表一个单位“1”。学生两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颜色的色纸。教师提问“如果红色的色纸是蓝色色纸的3/4,蓝色色纸有12张,红色色纸有几张?”学生通过操作色纸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个情境将抽象的分数乘法问题与具体的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总之,教师要通过灵活运用故事、游戏、实验等形式,创设贴近生活、富有趣味和挑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思考问题、体会分数乘法的应用,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要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勇于质疑,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获得知识和方法。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小明有3/4米的彩带,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即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可以把3/4米彩带分成几段?每段是多长?每段是原来彩带的几分之几?”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数除法的过程和结果。学生通过讨论、操作等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如:直接将3/4平均分成5份;先将3/4化成等分数12/16,再把12/16分成5份;先将3/4米彩带分成3段,每段是1/4米,再将每段分成5份,每小段是1/20米,即原来的3/20。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出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错误来发现问题、修正思路。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用3÷5来计算,得出错误的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这样计算的结果是什么?是分数吗?有没有考虑分母4?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能够意识到错误,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公式:a/b÷c=a÷(b×c)。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这个公式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拓展思考,解决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例如:“1/2的3/5是多少?3/4里面有几个1/6?”等。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分数除法的知识,独立思考解题策略。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思考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重视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概念和原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如圆柱、圆锥等,学生更难形成直观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重视直观演示,利用多种教具和手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青岛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直观演示的方法。一是利用实物模型,如饮料瓶、蛋筒、帽子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这些实物,直观地感受圆柱、圆锥的特征;二是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圆柱、圆锥的结构特点,如圆柱的上下底面、侧面,圆锥的底面、母线、顶点等要素;三是利用展开图,演示圆柱、圆锥侧面展开成的平面图形,学生还可以尝试剪裁展开图,黏合成立体模型;四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如圆形向上移动形成圆柱,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五是利用分割对比,将圆柱、圆锥进行垂直分割,观察截面的变化,辨析异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观察圆柱、圆锥的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直观演示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操作和观察中,逐步建立起对圆柱、圆锥的直观表象和概念认识,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障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关注思维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分析问题、列举条件、寻找规律、验证结果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鼓励学生创新和个性化思考,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解题套路。以青岛版五年级下册《负数》为例,负数是一个全新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数感经验存在一定的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认识负数,如温度计的刻度、电梯的楼层等,帮助学生建立负数的初步表象。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负数的运算规律,如负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负数减正数等,鼓励学生通过列举例子、观察规律、总结规则来发现运算法则。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其他同学交流比较,发现不同思路的异同。特别是对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如用数轴模型解释负数运算、用正负抵消的思想简化运算等,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负数运算的一般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负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用负数表示冰箱的温度变化、用负数记录比赛的得分情况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分析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列出解题步骤、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总之,在负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解题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师要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重视直观演示、关注思维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春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1):36-38.
[2]王秀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一),2024:187-188.
[3]李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学园,2024,17(3):37-39.
[4]蒋丽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3(34):83-85.
[5]陈彩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3):87-89.
[6]崔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路径[J].小学生(中旬刊),2023(7):97-99.
[7]张明勇.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一),2023: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