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25韦满香
摘 要: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优势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的原则,提出了明确师生地位、拓宽课堂途径、尊重学生个性化要求和转变课程价值认知等关键原则。在实践层面,文章介绍了情感上互动、案例互动法、辩论式互动、小组式互动和情境式互动等具体应用实践。通过深入研究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道德与法治;应用实践;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146-04
作者简介:韦满香(1973~),女,壮族,广西柳州人,柳州市柳江区第二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改革。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塑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文章将深入研究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中的应用现状、原则和实践,以期为教育教学提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对互动式教学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的深入研究,文章旨在为培养学生道德法治素养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递知识的模式,将师生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引入互动,课堂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知识构建过程,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讨论、提问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道德与法治知识。其次,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互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面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更具应变能力。最后,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次,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在互动中,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和法治原理。同时,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结构。最后,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充分合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原则
(一)明确师生的课堂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呈现为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更趋向于平等合作,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递者,还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同者。明确师生的课堂地位意味着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考,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同时,明确师生的课堂地位还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启发性、引导性。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者。通过明确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互动活动,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拓宽互动式课堂途径
传统的课堂往往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为主,互动较为有限。而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首先,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能够促使每个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与他人交流观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其次,角色扮演是另一种生动的互动方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道德与法治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要求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兴趣和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个性化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尊重个性化要求的基础。通过开展学生兴趣调查、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等方式,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相关的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小组合作,有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个体思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个性化作业、差异化指导等方式,满足学生在学科知识掌握和学习方式上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建立开放性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反馈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互动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迎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四)转变课程价值认知
首先,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共同构建知识的平台。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课程的设计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际应用导向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最后,课程的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突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互动式教学要求通过项目评估、讨论参与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发展。在互动式教学中,转变课程价值认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注重实际应用、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
三、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情感上互动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例,笔者选择了一个真实的社会案例——“小明的善举”,以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个案例涉及一名中学生小明,在路上偶遇一位受伤的流浪狗,他毫不犹豫地花费自己的零花钱购买狗粮,并将流浪狗送至兽医处治疗。通过细致的分析,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小明的善举背后所蕴含的责任心、同情心和善良之心。在讲述完案例后,笔者主动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对小明行为的看法,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道德善举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情感上的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善举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社会正能量的认同和追求。利用课堂组织了学生小组合作教学活动,让他们共同阅读一篇关于友谊的小故事。故事中,两位朋友在困境中相互支持,最终共同克服了困难。在小组内,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对友谊和团队协作的感受,通过讨论彼此的情感体验,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友谊的珍贵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种情感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培养了他们在集体中合作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做法也常常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例如,笔者提出了一个伦理问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骗他人?”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形成了一场思想的碰撞。通过这样的开放式讨论,学生们既表达了对伦理问题的独立看法,又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了理性辩论和思辨的能力。
(二)案例互动法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中的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为例,笔者选用了一个关于网络欺凌的案例。案例中,学生小明在网络上遭受同学的羞辱和侮辱,导致他情绪低落,甚至影响到学业和人际关系。这个案例涉及网络伦理、同学关系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网络欺凌的定义和危害,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通过引入现实案例,学生更容易进入课题。笔者详细讲解了小明的处境,强调网络欺凌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并请学生思考这种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的伦理原则。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应对网络欺凌的方法和策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培养了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笔者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学生的展示,整个班级形成了对网络欺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并达成了共识。
(三)辩论式互动
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单元,该单元包括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三课,笔者选择了“安乐死”作为辩论话题。将学生分为支持和反对两个阵营,以激发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1. 话题介绍
笔者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安乐死”的定义和背后的伦理困境。这个话题既与生命伦理相关,又是社会争议的焦点,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2. 材料阐释
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和文献材料,让学生了解“安乐死”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法律和道德立场。通过阐释,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3. 辩论准备
将学生分为支持和反对两组,各自准备辩论观点和论据。笔者鼓励学生通过研读文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思考。
4. 辩论进行
安排支持和反对两组进行辩论,笔者担任裁判,评分标准包括逻辑性、论证力、表达能力等。学生在辩论中展现了对“安乐死”伦理问题的深刻见解。
5. 总结与讨论
辩论结束后,笔者组织全班进行总结和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感受以及在辩论过程中的体会,促使全班形成更深入的思考。
6. 效果
辩论式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安乐死”伦理问题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辩论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辩论,更深刻地理解了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提高了他们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小组式互动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中,为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笔者开展了案例分析。
案例:民主决策与团队合作
1. 情节描述
在学习政治决策单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扮演国家政府的决策团队,共同面对一个道德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团队组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决策团队。确保每个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以鼓励多元化的思考。
3. 道德困境引入
提出一个实际的道德问题,例如,政府应如何平衡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个问题旨在引发学生思考,而非简单的是非对错。
4. 团队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协商和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5. 决策方案
每个小组最终提交一个详细的决策方案,包括背后的道德原则、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影响等方面。
6. 方案辩论
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陈述他们的决策方案,并进行辩论。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提供反对意见,促使更全面的思考。
7. 效果
小组式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学生在小组内学会分享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建议,并在集体决策中取得共识。这种互动模式促使学生在解决道德问题时更注重合作,培养了他们综合思考和沟通技能。整个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合作共赢的乐趣。
(五)情境式互动
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为例,笔者营造模拟法庭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情景式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自由平等的真谛,以身作则,维护公平正义。
案例:模拟法庭—正义之辩
情节描述:在学习司法体系单元时,笔者组织了一个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以检察官和律师的身份参与辩论,模拟一个正义的法庭辩论情境。
1. 案情介绍
设计一个真实的案例,例如,一名学生在学校发生违纪行为,学生将被学校纪律委员会审判。整个案情介绍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学生角色分配
将学生分为检察官、律师、证人等角色,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立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多元化观点的能力。
3. 庭审辩论
学生在模拟法庭中进行庭审辩论,包括控辩双方的陈述、证人询问和证据呈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深入了解司法程序和法庭辩论的过程e8ecd3bbb71b89e0fd360f790b009b7963f2599a0a9e6625cc2cb838fdfec17e。
4. 角色交流
在辩论结束后,学生放下角色,分享他们在辩论中的感受、观点和对正义的理解。这一环节促使他们反思,并将学到的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 效果
情境式互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治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表达和辩论能力。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学生不仅学到了实际的法庭程序,还在辩论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说服能力。这种情境式互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道德决策和法治实践,提高了他们对法治概念的理解和对正义的感知。
四、 结论
通过对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实践,笔者深刻认识到这一模式的重要性。情感上的互动、案例分析、辩论式、小组合作和情境模拟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辩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这一实践,笔者更坚信互动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彩虹.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4(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