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探讨
2024-09-25俞俊逸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断地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外实践作业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对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优化课外实践作业的设计,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141-05
作者简介:俞俊逸(1993~),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省苏州市一箭河实验小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
众所周知,对小学生来讲,由于他们年龄比较小,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进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执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贯彻落实教育改革的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进一步地激发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思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作业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实施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实践作业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理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理解。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充分地借助课外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外实践作业的活动当中,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改变学生对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认知。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的难点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业设计的意识与实践相对比较匮乏
就目前的调查研究显示,一部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并没有认识到实践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对小学生来讲,由于他们面临小升初的压力,所以学校教师往往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主科科目的学习,而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或者是音乐学科等的思想类、艺术类学科来讲,这些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升学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这些学科的作业设计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足够关注与重视。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课程设计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教学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将道德与法治作业与课程教学分离开来,那么就会导致实践作业的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一部分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教学的理念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并没有及时地为学生开拓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延伸性功能,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抗拒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心理。
(二)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内容以及形式比较单一
一系列的调查显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学科作业的过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为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但是布置作业的类型大多都是一样的,甚至还有一部分的小学生会提前预判道德与法治教师所布置的课程作业,进而提前完成道德与法治作业,这样一来,道德与法治教师所安排的课程作业就难以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所设计的课程作业大多都是要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图、搜集下节课学习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或者是绘制手抄报等的形式,而类似于引导学生实地访问或者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调研观察以及实践类、探究类的作业安排相对比较少,所以难以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与优化研究氛围不够浓厚
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作业设计与安排的重要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顶层设计。不仅如此,由于学校内部专业学科的师资力量有限,所以这也就导致专业学科的教师很难集中精力进行专业的课程教学研究,教师绝大多数的精力都用在进行课程知识备课方面,对道德与法治实践类作业的设计研究比较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与安排质量大大降低。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
(一)多样性原则
所谓的多样性原则就是指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为学生们布置课程作业的过程中,做到课程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实践作业的设计必须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严格依据教材课本当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展课外实践作业的形式。举例来讲,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情感体验类、问卷调查类、动手实践类、交流访谈类或者是观察阅读类等的实践作业形式,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的实践作业设计原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所设计的作业形式必须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的道德需求,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将在理论课堂当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社会责任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时,强化自己对理论课堂知识的学习认知,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最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三、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动手操作型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众所周知,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教师培养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需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以及课程实践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借助启发性或者是引导性的课程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课程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就当下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通过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课外实践作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除此之外,由于课外实践作业的形式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所以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活动当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实践作业设计时,需要将课程作业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以及探究性充分发挥出来,打破传统作业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态度。举例来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单元课题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第一节课《学会尊重》时,在道德与法治的初始备课环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第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认为哪些人是值得尊重的?第二,对不尊重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做?”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当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以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等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可以认识到本次课题学习的重要性。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印象,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恰当地为学生组织课外实践作业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可以真正地理解“尊重”的含义。
(二)设计情感体验类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责任素养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思想情感,进而真正地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实践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为学生打造情感体验类的实践作业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们的责任素养,不仅如此,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传统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认知。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进行课程实践作业设计时,优化实践作业的设计方式和设计内容,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课程实践作业所传递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情感的引导之下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类的实践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参观儿童福利院做志愿者,也可以是帮助社区的环卫工人打扫卫生。这些实践类的作业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举例来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当中《父母多爱我》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针对文章当中的阅读活动,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细细地体会《妈妈喜欢吃鱼头》一文的含义,进而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怀。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完本次课题之后有所收获,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情感体验类的道德与法治作业,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部组织亲子活动会,要求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到亲子实践活动会当中,增强父母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而使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意。在完成了上述活动之后,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的情感实践类作业。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家务或者是回到家之后赞扬一下自己的父母,给自己的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进而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采取这样的实践作业活动形式,既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还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作业课程学习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借助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三)设计尊重生命型的实践作业,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我国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培养小学生尊重生命以及热爱生命价值理念的重要性。对小学生来讲,由于他们年龄比较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些错误的思想都有可能会改变小学生的认知,进而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为学生强化课程教学作业的设计,以此来增强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个实践类型的作业,以“保护自己的小生命”作为主题,带领学生来到学校花坛或者是植物园当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一种植物或者是小动物,当作自己的生命伙伴,并且由自己来精心地照顾它们。对一部分选择照顾植物的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带领他们学会给植物浇水、施肥。对一部分选择小动物的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教师则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为小动物提供食物以及相应的住所。为了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教师就可以为小学生合理地划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或者是写作记录进行分享,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实践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类型作业,既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之处,以此来增强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同时在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类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作业内部恰当地增加一些德育教育的因素,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举例来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爱护地球共同责任”这一单元当中第四课《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次教学的课题内容进行课外实践作业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积极地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相应的环保公益活动,使学生可以对当下的环境有足够的认知。随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为学生设计开拓型的实践作业形式,引导小学生自主选择课后实践作业的类型,可以是帮助环卫阿姨捡垃圾,也可以是对家庭当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随后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设计环境保护的标语,并且将环境保护的标语张贴到学校的相应展示牌当中,以此使小学生能够为爱护环境这一事业贡献相应的力量。
(四)设计经验总结型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印象,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在教学课堂当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实践作业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对实践作业的内容以及教学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设计时,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体的经验总结型的实践作业,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当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所谓的经验总结类型的实践作业,就是要求在小学生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实践作业任务之后,对自己完成这次实践任务的经验或者是取得的教训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对小学生来讲,由于他们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教师所安排的实践作业,他们难免会有完成不恰当的地方,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记录。在后续的上课环节当中,向道德与法治教师描述实践作业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思维,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制订多元的课程实践作业。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基础以及学习素养不尽相同,只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举例来讲,针对不同道德与法治学习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与课程知识相关的项目,例如制作一幅简单的手工作品或者是写一篇相关的文章等,等到学生完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完成此次作业时所产生的心得体会。在小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想到自己在完成道德与法治作业时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等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之后,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自己的课程学习效果。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这样的经验总结型实践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开阔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视野,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小学生通过对道德与法治作业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反思,还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方式,为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充分突出学生的学科主体地位,完善实践作业设计的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实践作业设计的前提,需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课本的学情进行充分的把握与分析,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讲,由于学生的年龄结构不同,情感认知以及发展需求也不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教材课本当中的内容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实践作业方案。教师在为学生进行作业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课程实践作业的设计也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挂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才能够真正地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价值。举例来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四年级上册课程《网络新世界》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点是网络媒介,而在小学生这一年龄段早已经接触过网络媒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对媒体的理性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程的学习之后,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学生设计“科学上网,自我管理”为主题的生活自检表,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在一周之内的上网时间或者是观看的网络内容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整理,在一周之后,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检查表进行上交,并且针对自己的上网情况及时做出总结与反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之所以为学生设计阶段性的上网检查表实践作业,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能够健康、科学且文明地使用网络媒介,真正地把握好网络媒介使用的界限,规范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实践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实践作业的设计形式以及设计的目标和内容都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实践类型作业,确保实践作业具有循序渐进的相关特点,满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基本需求,实现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分衔接。
四、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不仅需要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课程教学活动,同时还需要关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学生实践作业的设计。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完善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设计形式,改变学生对传统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认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课程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惠凯.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4(7):122-124.
[2]郑新妹,杨业苗.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家长,2024(9):124-126.
[3]周绍群.爱国主义:让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地生根[J].教师,2021(8):49-50.
[4]黄雪峰.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校劳动教育探索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4(2):57-59.
[5]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扎实推进“五育并举”——珠海市金湾区小林实验小学[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