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25郭金羡

考试周刊 2024年32期

摘 要:指向核心素养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深度学习逐渐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途径之一,所以如何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对教学策略加以改进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对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深度学习进行了观察,并整理了与之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在深度学习视域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和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逐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073-04

作者简介:郭金羡(1981~),女,汉族,福建龙海人,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石厝小学,研究方向:高年级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度学习理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从整体来看,深度学习理念强调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引领学生在学习中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人际互动,并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探究中逐步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的整合以及迁移。实际效果表明,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理想的学习氛围,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发散,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开辟有效的路径。

一、 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目标的设置存在“功利化”倾向

目标在教学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所以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深度。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功利化”倾向。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尽管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不难发现,这样的目标是比较片面的,很难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也容易对学生的深度学习造成阻碍。

(二)对学生的积极体验存在忽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有时会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单向灌输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通常难以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缺少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相对其他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更容易产生排斥的心理。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数学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而且数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很难真正展现出数学知识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产生深度学习的驱动力。

(四)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存在忽视

教师只有帮助学生优化学习习惯,调节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找到理想的学习方式,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仍然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容易对学生的深度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五)学习过程存在封闭性

当前小学数学学习的开放程度仍然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多集中在教材以及课堂中,学习过程缺少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阻碍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二、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一)生本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深度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基于此,教师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程中应遵循生本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中做到适度放权。这样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层探究。

(二)适度性

尽管深度学习强调教师要通过拓展学习深度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学习内容的深度与难度。为此,教师应遵循适度性原则,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习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启发性

部分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所以对思维能力尚未完善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通常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帮助,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四)渐进性

从认知规律来看,学生普遍要经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也应契合这样的发展轨迹。因此,教师运用深度学习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遵循渐进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急功近利,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调整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三、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指向多元发展,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所发挥的导向作用会对深度学习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深度学习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深度学习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指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深度学习的推进提供助力。

比如教学《负数》时,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深度以及实现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本课内容,从以下几个层面设置了教学目标:第一,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正、负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明确负数的含义以及表示方式。同时,要帮助学生对“0”这个特殊的数字形成准确的认识。第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对本课内容形成一定的理解,并且要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累比较丰富的活动经验。第三,情感目标:使学生依托真实的情境认识正数与负数,使学生了解负数在生活当中的价值。此外,要使学生在负数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借助上述目标,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而为学习活动的进行初步指明方向。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中,设置恰当的目标是必要的。

(二)提供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讲,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学习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在良好的氛围当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更加积极,从而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的挖掘。基于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将小学数学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当中,这样有利于通过学习氛围的优化增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增强。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普遍喜欢的活动,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活动情境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比如教学《可能性》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抛硬币”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笔者随机抛出一枚硬币,学生需要猜测是硬币的哪个面朝上,并且要记录下这个结果,猜错的学生即被淘汰,直到剩下最后一名胜利的学生。完成游戏后,我问学生:“抛出的硬币一定是正面朝上吗?”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针对学生的答案,我继续提问:“不一定是什么意思?能否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利用游戏,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课程内容的乐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欲。此外,这样的游戏也使学生对简单的随机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由此可见,依托恰当的情境组织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搭设问题支架,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在深度学习的实施中应遵循生本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中做到适度放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层探究。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搭设问题支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线索,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探究。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同时,为了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笔者设计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之前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将梯形转化为之前所学平面图形?②转化之后的图形与原梯形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③结合上述图形转化方法,你认为在梯f65cfb2dec644054e26ce1a06e4efc43ec430bfd2abbb1b3adbc82383dd3db9f形面积的计算中应了解哪些数据?结合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一种公式推导方法,而是要进行大胆的想象,探索不同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从而对本课基础知识以及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自主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运用深度学习理念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深度学习强调教学过程要遵循生本性原则,所以为了促进育人目标的落实,在教学中必然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之间往往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取得一定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其进行分层指导。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差异化的学习要求。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在教学的起始阶段,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指导。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模型进行了观察,并让学生尝试自主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性质,比如长方体哪些面是对应相等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等等。针对学习能力暂时比较薄弱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观察,找出身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物品。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发展观察、思考、总结等能力,也能够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后进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后续的探究当中,从而使学生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五)组织合作学习,拓展学习深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往往存在局限性。所以在数学探究中,学生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容易出现思维盲区,这无疑会对学生的深度学习造成不利影响。相反,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其开拓思维,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深度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从而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逐步拓展学习深度。

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实现深度学习,教师首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此,教师要从知识积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搭配,组成多个学习小组。其次,教师要提供一些合作探究任务。相对独立思考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提出的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在动态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教师要及时对合作学习进行阶段性的调整,使不同特点的学生获得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六)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程内容

在数学课程中,若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深度,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有序性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容易导致学习活动的混乱,从而削弱深度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内容的梳理。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拓展学习深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感悟更加深刻。

比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引导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后,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了思维导图。比如有学生将“小数除法”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引出了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其他这几个分支。之后,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对思维导图进行了完善。比如针对循环小数这项内容,学生进一步细分出了定义、纯循环小数、分类这几个分支。针对其他板块的内容,学生设计了判断商与1的大小、推理法、混合运算等几项内容。从学科特点来看,不同板块的数学知识往往分布在不同的章节当中,所以很多分散性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除了引导学生根据章节内容设计思维导图之外,还会鼓励学生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立足于整体视角思考数学问题,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落实。

(七)开展课外实践,突破课堂壁垒

知识迁移应用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会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深度学习的要求,教师除了设计书面问题之外,还要根据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帮助学生突破课堂壁垒。利用这样的知识迁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学习深度。

比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以及作用。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丰富的数据,所以折线统计图在很多生活问题中均具有应用价值。因此,完成本课教学后,我鼓励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了观察。学生要思考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哪些生活问题,并尝试自主设计一些数据统计类的问题,然后利用折线统计图知识加以解决。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八)加强评价反思,整合学习过程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深度学习的组织中要重视评价反思环节的重要性,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深度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

首先,教师在评价环节中要避免直接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要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当中分享学习经验和相互指出不足之处。其次,深度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避免仅仅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着眼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展开评价。最后,教师完成评价后,要及时将评价中获得的信息向学生进行反馈,帮助学生自主改进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应及时调整教学组织方法,从而共同推进深度学习的优化。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长期的小学数学课程中,学生低效学习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这样能够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元萍.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52):53.

[2]吴仁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寻策[J].教师,2020(36):65-66.

[3]朱幼林.基于学习力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好家长,2020(A1):63-64.

[4]陈庆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51):62-63.

[5]周安平.以学习共同体,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数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7):54-55.

[6]张玉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分析[J].天津教育,2020(3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