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语文大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2024-09-25陈锐珍

考试周刊 2024年32期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应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开展教学。借助大单元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能够为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改善课后作业实施效果。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无法发挥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如何实施大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展开探索,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文章对核心素养下语文大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展开阐述,旨在改变学生以大量做题和记忆为主的课后学习方式,丰富学生课后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实践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030-05

课题项目:本课题是酒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实践性作业研究,课题立项号:JQ【2023】GHB316。

作者简介:陈锐珍(1975~),女,汉族,甘肃酒泉人,甘肃省酒泉市南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作业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完善知识、强化能力等作用。在核心素养的育人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作用,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教师有必要深入探索当前在作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作业设计方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 核心素养下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一是过于强调难度以及数量,忽视了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也Oh9RjbwEWZXDWnhYlKGi7xjgbwuRx48ikscfAAPW7FU=导致了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当前,部分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采取大量布置作业、随意提升作业难度等手段,让学生以大量做题的方式来记住基础知识,导致学生的能力、素质无法得到合理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是作业设计的类型比较单一。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也应当丰富作业的类型,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作业类型比较单一、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导致作业的功能无法较好地发挥出来。

三是教师采取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评价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的方法。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评价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作业最终的结果,容易忽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致评价实用性不强。此外,教师也经常忽视学生的自主评价,导致学生缺乏反思意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 大单元实践性作业的内涵

大单元教学是指教师基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删改等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具有结构性的学习体验。大单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小学语文结构性不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实施实践性作业,是指教师根据大单元教学的安排,给学生布置符合学生学习进度的实践性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区别于传统作业设计以学生大量做题、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实践性作业需要学生利用调查、观察、绘画等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后学习体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经验,实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锻炼,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大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进而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 核心素养下大单元实践性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基于大单元教学计划,明确大单元作业规划

大单元实践性作业应当与大单元教学相匹配,因此教师需要对大单元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进而制订出合适的大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规划,为开展作业设计提供科学的指引,增强作业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为“父母之爱”,目的是借助文章阅读、口语交际以及习作等板块,加深学生对父母之情的认识。在教材上,为学生提供了两篇精读文章和一篇自读文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父母之情的表现方式。基于对单元主题以及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教师可以实施大单元教学,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自读的活动,让学生借助《“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阅读,对母亲和父亲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慈母情深》以及《父爱之舟》这两篇文章的深入阅读,使学生在文章的深入钻研中深刻领悟父母的爱。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口语交际以及习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去体会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展开正式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习作活动。因此,本次的大单元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根据大单元教学的规划,作业设计也可以划分成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借助作业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父母之爱不同表达方式的思考。

第二阶段:借助作业的实施,增强学生对父母感情的认识,同时适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正确理解表达情感、描写细节的方法。

第三阶段:借助作业来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此,通过制订出完整的作业设计规划,有助于教师把握实践性作业的内容重点,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明确实践性作业的设计需求,为作业设计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大单元作业目标,设计多元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的本质是促使学生借助多样化的体验来深入掌握内容,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中设计如下类型的实践性作业。

1. 调查类型作业

调查作业是指学生通过网络调查、采访调查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借助调查类型作业的设计以及实施,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经历,并且促使学生在调查中掌握多种实践技能,获得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方法,等等。教师可以基于单元内容的特点,设计适合的调查作业,改善学生的课后学习方式。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这一单元的主题为“汉字文化”,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汉字学习的意义、汉字在中华文明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形成合理使用汉字的意识。对小学生来讲,汉字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缺乏警醒意识等原因,导致学生经常无法较好地理解汉字学习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调查类型的课后作业:通过采访、上网调查等方式,了解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这些错误如果延续下去,会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思考可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使用采访的方式,了解身边人在汉字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此,能够使学生在调查中认识到传播汉字文化的任重道远,促使学生形成认真学习的良好态度。

又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去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且掌握描写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为了激活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探索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调查类型的作业:使用网络、书籍等方式展开调查,了解一个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地方,调查这一地方的历史以及当前的情况,开展写作。如此,能够实现对学生信息搜集以及整理能力的有效锻炼,促进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

由于小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调查类型作业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去调查更多具有实用性价值的信息,进而提升学生课后学习效率,并且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调查到的信息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发挥出调查类型作业的价值。

2. 口语交际作业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智力、能力、道德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中设计口语交际作业,引导学生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整理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设计口语交际作业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设计具有探索价值的口语交际话题,引起学生的交流讨论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这一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古人、先人的读书思想,促使学生去正确理解读书的意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对读书的意义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给学生单元主题的构建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给学生布置口语交际课后作业:在课后整理自己在文章中获得的观点,思考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坚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借助这一课后作业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提炼出富有自己个性的观点。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同步的课堂辩论活动,促使学生去输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又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多篇寓言故事,借助故事的阅读来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借助语言表达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有助于落实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本次的大单元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口语交际作业:阅读这一单元中的文章,思考其中的道理,给同学、家长等人讲述你了解到的故事,并且帮助他人去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如此,可以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对几篇故事中融入的道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学生布置口语交际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表达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现实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在表达中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达成。

3. 观察体验作业

观察体验作业是指让学生以观察、分析等作为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设计大单元观察体验作业,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促使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乐于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有助于学生思想、思维的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教材文本学习上的不足,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有针对性的观察体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帮助下,对我们的民俗风情形成进一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观察体验类型的作业:观察你的生活,你都可以发现哪些民俗风情?这些民俗之中都蕴含了哪些中华民族思想?从小到大,在过各种节日的时候,你的家庭氛围或者其他人的家庭氛围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重视传统节日以及民风民俗?借助这一作业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有目的性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特点,加深学生对民俗风情的认识。在学生完成观察之后,可以使用日记、报告等方式来整理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又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完成“我的动物朋友”这一习作任务,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体验的作业,促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的习性,写出更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体验课后作业: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你对这些小动物的习性有怎样的了解?选择自己喜欢并且便于观察的一种动物,对其展开全面的观察,对动物的习性形成全面的认识,使用从文本中学习到的动物特点描写方法,展开习作活动。由于这一作业需要学生对动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扩大到整个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单元学习中开展生活实践,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全面的观察,进而提升学生的单元学习整体效果。

4. 绘画分析作业

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具备以直观思维为主要认知方式的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绘画分析的作业,引导学生使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参与课后学习的动机,并且让作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画图、制作思维导图等类型的实践性作业,促使学生在跨学科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阅读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写景类的文章,并且需要学习其中的写景方法,学会描述自己的旅游经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习作中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绘画分析作业:回顾自己的一次出行经历,使用简单的图画将自己的出行过程描写出来(注意事项:在绘画中着重体现自己对出行过程的深刻印象,包括看到了什么事物、遇到了哪些人等),结合自己的绘画过程,使用语言来全面回顾自己的出行经历。如此,在图画的帮助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回忆起自己的外出经历,为学生开展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又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习作内容为“猜猜他是谁”,为了增强这一习作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绘画分析作业:选择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寻找这个人的特征,使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这个人的特点。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之后,教师可以再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习作训练,促使学生运用自己以及同学创作出的肖像来开展习作,增添习作活动的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使用绘画分析作业,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绘画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观点,对事物、道理建立更加清晰的印象,为学生参与口语表达、习作、生活实践等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绘画分析作业的意义,基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灵活地使用绘画分析作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经历增添光彩。

(三)基于实践性作业内容,实施过程性发展评价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缺少对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的评价,给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对此,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教师应当结合大单元实践性作业的内容特点,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思想理解、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借助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引,进而充分发挥出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去改善自己的问题。

基于实践性作业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

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习惯能促使学生不断地获得进步,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高。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课后学习态度,如通过分析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时间,了解学生的专注情况,通过分析学生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等等。

二是学生在能力上的发展情况。在实践性作业实施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调查、沟通等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也应当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信息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引。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成果展示的活动,引导学生去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帮助教师去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

三是了解学生的整体进步或者退步情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客观看待不同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足,提出精准的建议,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以及学习动机。

此外,基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师也应当积极开展学生自评的活动,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课后学习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促使学生在自评中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在评价完成之后,教师也应当结合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借助评价来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 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大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有助于提升作业设计的效果,促使学生在课后的多元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掌握语言技能以及文字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应当积极改变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大单元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意义,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需求,设计多样化实践性作业,逐步提高课后作业实施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课后体验中掌握知识、内化技能、理解思想,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出课后作业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陶然.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七彩语文,2023(44):84-86.

[2]李娜.“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究——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J].名师在线,2023(32):58-60.

[3]王莉莎.新课标指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6):46-49.

[4]蒋燕芳.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生长性作业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56-58.

[5]池剑芸.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探析[J].新教育,2023(32):46-48.

[6]邱小莹.以“大单元”为引扬“语文作业”之帆——论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3(32):144-146.

[7]周玉妹.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实践探究[J].教师博览,2023(3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