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青春的价值

2024-09-25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8期

摘要:《哦,香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编者把本单元五首诗歌与两篇小说按照“青春激扬”的人文主题进行组元,单元的学习目标也是从“青春的价值”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本单元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应该是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准确合理地表达,并鼓励他们充满对阅读的兴趣,力图在真实情境创设下让青春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解读。

关键词:《哦,香雪》;青春价值;课堂教学

铁凝的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之作《哦,香雪》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足以说明这是一篇极具教学价值的文本。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以创作女性作品为主的女性作家,她的《哦,香雪》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教学此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铁凝当年那种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对少女青春描摹的细致入微,对青春价值的热情讴歌。课堂教学在完成了对五首诗歌和一篇小说的讲授之后进入本篇,学生有了对青春主题的初步认知,但对于铁凝的作品还是第一次接触,可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的补充资料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一、梳理:寻找文字缝隙,聚焦青春的纯朴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取诗歌五首,小说两篇。这些篇章,都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去思考作品的内在意蕴。对于刚步入青春年华的高中学生,青春题材的作品无疑是可点燃他们阅读与表达激情的。基于此,教师要聚焦青春的价值,借助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会在言语实践中准确、合理、有逻辑地表达。

(一)点面结合,破译文本。作家铁凝曾在小说《哦,香雪》中所描述的贫困山村有过短暂的生活,同时还有过重回的经历。若干年后的“台儿沟”已经失却了昔日的平静、淳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下,香雪们的存在就像是沧浪之水下的一股清流。虽然身处在物质的泥淖之中,也要保存精神上的圣洁。我们可试着寻找字里行间的缝隙并借助点面结合的方式巧妙地打开这群姑娘的精神世界。

【教学思考】教师在梳理文本时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文本细读来聚焦“青春的纯朴”。一是要认清这一群姑娘是台儿沟青春群体的代表。二是要明白这群姑娘似乎又因火车到来后而跃动,也想通过火车改变自己的生活。通过文中姑娘三次群体出镜亮相,可以看出她们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当火车带来台儿沟以外的文化碰撞着这片土地时,她们从集体反击到对话交流再到青春张扬,仿佛把整个台儿沟的时代青春气息给唤醒了,但这种青春气息里依旧坚守着朴实、单纯。三是要辩证思考并认真分析这群姑娘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典型人物即香雪的形象。如果说姑娘们的群体亮相如果是“面”,那么主人公香雪就是作者刻画的“点”,她的“迟钝”让读者感受到青春的纯真和质朴。

【教学尝试】1.小说主要人物及情节的梳理。小说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个叫台儿沟的北方山村里山民们的群体形象。随着铁路铺进大山,火车的到来,给山民们尤其是姑娘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小说首先描写了台儿沟姑娘们的群像,又着力描写了香雪的个体形象。从台儿沟与世隔绝的环境逐渐写到台儿沟人的故事,最后再写到散发出青春朝气的姑娘们,从写群像到写香雪也是逐段过渡的。

请你梳理出相关情节及其关联的主要人物;根据小说的叙述层次,体会其中过渡的轨迹和妙趣。

叙述层次:火车开进山村→姑娘们迎接火车→香雪渴望铅笔盒→香雪换回铅笔盒 →香雪夜归

叙述对象:火车→姑娘们→香雪

借助以上梳理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小说叙述层次变化的奇特之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叙事安排背后的深层意蕴。

2.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在群像到个像的过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对主要人物香雪的善良和纯朴形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创设如此情境:请你以一位电影导演的身份,为《拾起我们的青春》这部以台儿沟的香雪为原型的电影寻找最佳女主角。要求根据小说原文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香雪的青春特征,并成立监制团队开始演员的招募与遴选。这一任务的设置,既能激发学生仔细阅读原文,认真寻找描写香雪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破译文本的基本线索和依据,又能提醒学生聚焦于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朴实。通过以上跨媒介学习认知,让学生在纸质媒介和有声媒介的认知背景下深入解读人物,感受青春的主题。

(二)梳理文本,还原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依靠梳理原文,真实地还原人物形象,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创设出真实情境,尝试引导学生“还原现场”是第二步。通过“还原现场”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独特的体验是众多策略中比较贴近课堂实际的有效路径。

【教学思考】香雪具有独特的清纯之美、青春的淳朴。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对青春美的理念和审美的理想。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本中对香雪的几处描写:“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洁如水晶的眼睛”“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作者通过对香雪的外貌描写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理想化女性的审美外显,但是香雪身上呈现的是一种独特的青春气息和一尘不染的纯净。再次梳理文本,还原场景后不难发现:香雪对火车上的顾客“那么信任地瞧着”的眼神,从她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生交换一个铅笔盒,她跳上火车又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夜路回家。继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其性格特点:表里如一、纯真善良、自尊坚强、坚持理想。

【教学尝试】我们可以巧妙借助“还原现场”中的一幕场景,引导学生体验时空穿梭,聚焦火车站台:“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原文中还说旅客们最爱买香雪的货。教师可以尝试创设如下情境:如果你是火车上的乘客,你为什么最爱买香雪的货?通过这一任务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小说里作者在字里行间透出的纯净与美好,更深刻地指向文本细读。让学生进入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提醒他们务必细读文本中香雪的与众不同之处,并认真梳理文本。当学生读到“纯净”“信任”“洁如水晶”等字眼儿时,一定会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及淡雅文字背后的青春之歌。

二、探究:泛化文本主旨,唤醒青春的尊严

《哦,香雪》历来都是有着不同解读的:有时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学意义;有时则过度渲染小说的叙事意义;有时却又把它当作表现青春的伤痕文学解读。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之下,学生自主解读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能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理解和理性且有逻辑的表达。教学可以试从外在语言形式探寻文本主旨,例如:先看浅层情节。小说开篇“火车入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而后“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这时,群像人物出现——村里姑娘们平静的生活开始有了青春的跃动,有的观望,有的搭讪做生意。直到聚焦至个体人物香雪——踏上火车,换到铅笔盒后穿过隧道,回到台儿沟。台儿沟微妙的变化背后隐含着时代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又是被人物变化推动着的,尤其是青春力量的推动。学生的阅读不能停留在浅层的语言表面,要继续挖掘深层的语言内涵。整个阅读的过程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张力,引导其透过小说的语言去感受环境、情节、人物。单元学习任务中有提示,阅读本篇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教师可以再次使用前文提到的学习支架,让大家对铁凝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教学思考】教师可以广泛搜集一些类似的学习资源提前印刷给学生参考,例如:《人民文学》记者这样评价道:“《哦,香雪》,仿佛一幅优美的国画,以抒情写意笔法描绘山村姑娘在月台上向往文明的‘一分钟’,点染了时代的进程。若非对生活有独到观察与见解,年轻的女作家铁凝怎能捕捉得到如此深途凭永的情景意境……”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个作品的创作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让他们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的短篇小说反映出的共同的社会环境。

【教学尝试】从文本内容深入到文本主旨的表达,可以尝试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对小说的基本解读之后,不妨尝试让学生再次品读文本内容,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提示创设探究性问题加以诊断:“难道那只是一个铅笔盒吗,那里面蕴含着什么?”

深挖文本可见,文章中这样描述道:“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这是香雪在与公社中学的同学对话后真实的心理描写。此段文字极容易被读者忽视,殊不知这才是女主人公接下来用四十个鸡蛋来换铅笔盒的惊人举动的真正原因,也是铺垫。从“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到“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再到“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最终鼓起勇气“红着脸”告诉那位女学生想用鸡蛋换取铅笔盒。当香雪猛然把装满鸡蛋的篮子塞给火车上那位“矿冶学院”的女学生时,她已经成功地挽回了失去的青春的尊严。这样解读也是极易引起学生共鸣的,青春的年龄是易冲动,受不得半点儿委屈的,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行为。

【教师总结】“铅笔盒”蕴含着实现现代化的理想,推动生活前进的力量。借助“铅笔盒”实现了从对青春尊严的维护到对文明追求的主旨的第一次泛化。“铅笔盒”又像是一个火把,照亮了台儿沟,不仅是使得隧道、火车被照亮了,更使得台儿沟山民的精神世界变得明亮起来,这是主旨的第二次泛化。“铅笔盒”承载的是知识,传承的是文化,象征的是未来,代表的是迷茫世界里的一座灯塔。香雪的选择代表的也是一代人的时代选择,这是对主旨的第三次泛化。文本中透露出的一层意蕴,那就是作为台儿沟里唯一能够去公社上中学的香雪,本就应该与众不同。当以火车为代表的先进物质文明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之后,也逐渐唤醒了香雪们内心青春的尊严。我们不难发现,铁凝的作品关注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形态,还有文明的程度。作为高中的学生首先可以从文本中体会到的应该是青春之美,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审美的品格,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更要体会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意义,这才是对文本青春价值的最大挖掘。

三、鉴赏:内化文本情感,激扬青春的美好

铁凝在创作《哦,香雪》之时,仅有二十多岁,她自我评价道:“本来也刚从一个少女脱胎成人,时间不太长。”[1]青春的作者满怀青春的激情,青春的作者更是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同时,青春的作者正值新的时代,适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新时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如何去激扬青春,呐喊青春,当如此多样的青春相撞,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怎么能不感受到青春的热情,激扬青春的美好?

【教学思考】翻看统编教材关于本文的学习提示,有这样的表述:“《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据此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积极构建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激扬青春的价值认同。如何让学生能够对台儿沟香雪们的青春、理想和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有更加深刻的体悟呢?一是青春的美好和梦幻。在对台儿沟姑娘们的青春进行描摹之时,凤娇和女主人公香雪绝对是最绚烂的一笔。在描写青春的美好和梦幻之时,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就是凤娇。凤娇对青春的激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胜过了香雪。无论是她关注到的“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排金圈圈”还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还有她与“北京话”之间别有意蕴的“对话”等,无不散发出青春的率真、活泼,更是内心深处筑起的青春美好的梦。二是青春的胆识和激情。香雪为了得到铅笔盒,“学着‘北京话’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这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描写都是出人意料的。在青春的冲动与激情的驱使之下,看上去总有些冒险的,甚至不计后果地拿四十个鸡蛋来交换。在此,不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铅笔盒”。它可以点燃青春的激情,可以激发青春的勇气,可以鼓励你追求理想。三是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当香雪坐着火车离开了台儿沟,在步行返程的路上,在皎洁的月光下小心地端详着这个真正属于她的“铅笔盒”,她内心顿时感觉满意。此时,作者在文章中对香雪的内心有一段这样的独白描写:“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由这段文字,学生不难读出,除了香雪们被心中的铅笔盒点燃了青春,唤醒了诗意和灵动,连台儿沟这个封闭的小山村也因为火车的进入,仿佛也被唤醒而生机盎然。

【教学尝试】针对小山村的自然环境和此刻焕发的新生机与活力。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地感受和深度体味到青春的美好,不妨尝试创设情境如下:请你为台儿沟拍摄一部广告宣传片,并精心设计一个片名。要求尽量展示出原生态的山村风貌和火车带来的新活力。这一任务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并模拟出拍摄的现场感。设计片名的难度很大,既能考查出学生语言建构的基础素养,又能找到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思维关联,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内化为审美的情感做好铺垫。在完成了广告宣传片拍摄后,还可以据单元提示并结合“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群想让学生完成写诗的任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哦,香雪》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富有诗意,尤其是月色笼罩下对香雪拿到铅笔盒后的那段描写。正如作家孙犁曾评价:“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2]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给学生设定一个身份,让他们在不同的角色、任务及复杂而又陌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展示所学。情境创设如下:

假如你是杂志诗歌专栏的编辑,请把你认为《哦,香雪》中最有诗意的部分改写成为诗歌并向读者推荐。

创设这个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诗歌创作的热情,也回应了本单元的编排意图,让大家感受到了诗歌和小说之间的共性特征,更重要的是为了试着让学生借助诗歌来表达青春的美好。

四、课堂小结

《哦,香雪》塑造了以香雪为典型代表的台儿沟人物群像,小说更像是一首抒写青春的诗。它给我们展示了在特殊的时代里,生活在封闭落后山村里香雪们的青春之歌。它让我们看到了时代浪潮推动下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台儿沟香雪们的觉醒。青春就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构建自我的认知和对外在的认知。我们从这一群纯朴、有尊严、激扬美好的青年身上,看到的是对未来的渴望,对文明和进步的追求。

总而言之,小说也绝非铁凝自谦所言的“不算好看”。课堂教学由梳理文字缝隙到探究泛化的文本主旨,再到鉴赏内在的文本情感,多维视角审视让《哦,香雪》绽放出的独特文学魅力。学生通过聚焦青春价值的解读,让正值青春的自己感知了这一时代的中国,走近这一时代的青年,进而生成一种对青春价值认知的重构。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之上他们能体悟到属于那个年代的青年敢想敢为的青春气息,在课堂之外他们同样可以激励自己在当下生活中努力追寻自己的青春梦想。于教师而言,在文本解读之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中人物群像展示出的青春气息,激励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借别人的青春之歌唱响自己的青春之梦。课堂内外,教师借助情境的创设和任务的驱动,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去运用已学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与青春有关的问题,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注释:

[1]王志华.重读《哦,香雪》[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1):48-55.

[2]崔道怡.铁凝精选集:从头到尾都是诗的小说——铁凝的《哦,香雪》[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