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24-09-24郝栋武桃宇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党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继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重大基础性改革,不仅体现出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也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资源,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展现了我们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担当。
(二)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纵深推进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得以全面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如利剑出鞘,彻底改变了环保督察“稻草人”的形象,确保了环保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极大地提升了环境治理的效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仅加强了对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还提高了环保工作的效率。同时,我国全面实行的河长制、湖长制,使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了明确的责任人,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在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注重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通过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我国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
资源总量管理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控,能够确保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我国制定了严格的资源总量控制指标,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调控,设定明确的总量控制目标,有效遏制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现象;实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促使各个领域的资源得到节约利用。例如,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在交通领域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我国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推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四)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为衡量生态环保工作成效提供了量化标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确保考核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评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进,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责任追究制度方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发生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这大大增强了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求损害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从而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公共利益。近年来,我国相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方面,这一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提高了环境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它引导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五)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首先,就管理体系的重构而言,我国对生态环境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过去,生态环境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导致出现一些权责不清、管理碎片化的问题。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要求整合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担负的多项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该举措整合了原环境保护部的全部职责和其他6个部门的相关职责,形成了一个负责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政策制定和监督执行的统一监管主体,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管理的效率。其次,在强化监管职能方面,在新的管理体制下,监管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监管手段更加多样,监管力度显著增强。同时,我国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企业的排污监管,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符合环保要求;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我国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等,确保了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的改革方法,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地位,全方位全角度深刻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x/ea5IZCBkCLAi7VMpZy0NBRDVX1kbHwpvdTko7VP3w=全面领导”。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紧紧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现阶段,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都有显著提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把目光转移到生态环境建设层面,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希望享受更加健康幸福的高品质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真正找到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切实受益,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三)坚持系统观念的改革方法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关键方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从大局出发,坚持系统观念,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眼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审视和解决问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不能仅仅考虑自然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还要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矛盾,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决定矛盾性质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找出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关乎人民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等的重要问题,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系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只有建立起科学、完善、有效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才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真正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要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必须坚持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变,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当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决定》详细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一)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决定》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加强监测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提升国家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在产权归属方面,《决定》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资源,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明确产权归属,明确各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有效保护自然资源,防止资源被滥用或破坏。此外,《决定》提出“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编纂生态环境法典”。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系统化、规范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更为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具体路径,《决定》提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要建设更加系统化、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治理网络,让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监管更加严密,让市场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要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公开透明的信息是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关键,《决定》提出“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有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参与环境保护,通过信用奖惩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自觉履行环保责任。针对重要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决定》提出“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对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全流域的协同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更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三)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治理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将绿色低碳发展视为关键策略,积极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绿色基础。《决定》针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生态3AJidvs56kqQ8y2zruETbuO9fdmYwXrCJ5rH4XX/qUE=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改革等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政策方面,《决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多地投资绿色低碳领域,制定完善环保标准和价格政策,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整个产业向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要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方法,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和服务,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采购行为对市场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在采购方面注重环保、节能的产品和服务,是政府履行环保责任、树立绿色形象的重要举措。在改革市场体制机制方面,《决定》进一步要求“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强资源开采、加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革市场机制和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此外,《决定》提出的“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和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决定》所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平衡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