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高校科研育人实施路径探析
2024-09-24刘蕾王少飞
摘 要: 数智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对高校育人方式提出挑战。高校科研育人有效融合了科学研究与育人工作,能够为数智时代人才培养助力,为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效支撑。当前高校科研育人普遍存在理念上认识不清、制度上不够完善和活动形式上缺少内化等问题,急需从认知层面、制度层面和形式层面改进和提升,可通过强化科研负有的使命和担当,完善校院两级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创新科研育人的活动形式等举措探索高校科研育人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 数智时代;科研育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64
文献标志码: A
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by Scientific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Abstract: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I and other technologies poses challenges to the way of talents cultivating in universities. So that it can providing effective support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Cultivating talents by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integr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s cultivating, which can help cultivate talents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provide effective support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al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talents b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ideas, imperfect system and lack of internalization of activity form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promoted from cognitive, institutional and formal level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and innovating the activity for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talents b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is explored.
Key words: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ivating talents
0 引言
数智时代(digital intelligence era或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统称。数智化并不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价值和效果。数智化中的“智”不仅指的是人工智能,还包括人的智慧(即自然智能),是人智与机智的结合。数智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机器在很多方面远超人类。在此背景下教育要培养能胜任未来挑战的人才,就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设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法,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需要。
科研育人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思想品德的有效方法。它把教师的科学研究与育人工作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紧跟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科研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科学研究的指导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科学素养即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品质;科研精神即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的奋斗精神;科研能力包括能够应对数智时代发展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可见数智时代高校科研育人既能达成育人的基本目的,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其受益终身。
1 数智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和使命担当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而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可持续自主供给人才资源、科技力量的重要保障。在科研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科研方法,更能够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锻炼意志品质,科研育人立足高校开展,把科研和育人两项活动相结合,助力高校科技提升和人才培养任务完成。数智时代中科研育人被赋予更丰富的价值意蕴,担负起新的使命。
1.1 价值意蕴:科研育人以遵循科学道德底线和科研创新精神为价值追求
高校培养的人首先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数智时代各类新兴技术兴起,在带给人们工作和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更容易冲击和触碰社会的道德底线,甚至滋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科研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始终坚守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品德上的基本要求。结合科学研究的特性而言,应培养“有情怀”“守底线”“敢作为”的新时代接班人。“有情怀”即培养学生的报国之志。当今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高精尖的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科研领域的优势能有效助力国家在世界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通过开展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立志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理想信念,达到培养学生报国之志的目的。“守底线”即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道德底线。科研活动追求严谨的过程和精确的结果,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夸张甚至篡改,科研活动的历练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作风。“敢作为”即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科研活动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才能取得进步。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学生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1.2 使命担当:科研育人契合数智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地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从战略高度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整合在一起。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提供了有效实现路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理论创新。这就要求能够胜任未来挑战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素质:掌握和熟练运用信息处理知识、人工智能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高校科研育人无疑能够承担这一任务,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在高校中实施的有效载体。这一方面是因为科研育人本身所具有的融合发展科学和培育人才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赋予科研育人更大的使命担当,即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天花板,从更高视角、更广维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有效实施路径。通过科研育人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内生性成长的动力,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人的成长产生更长远的影响。人成长了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最终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互相推进的正向循环。
2 高校科研育人的现状与发展困境
高校科研育人应担负起新的使命,然而当前高校科研育人的开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困境。
2.1 科研育人的理念与认知失衡
近年来,大学普遍看重科研和学科建设,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视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培育。这弱化了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和互融,“科研”和“育人”之间逐渐出现了脱节现象。在此背景下,高校中对科研育人的认识也存在失衡。科研育人从根本上说是“育人”,科研只是育人的手段,是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对科研育人认识不足,导致教师进行科研的动机功利化,“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缺失等问题,同时也滋生了在考核中过度重视科研占比的现象,以科研成绩为主导的大学学术评价体系导致许多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和育人的发展氛围,甚至形成科研与教学育人的割裂与冲突。这阻碍了科研与教学、科研与育人之间的融合和互通,有悖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此类现象学界提出“破五唯”诉求并产生了系列研究成果,试图扭转科研评价理念,实践中各高校也纷纷着手进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这些举措都力图破解这一困境,平衡科研育人过程中科研和教学、育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2 科研育人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科研育人的管理主体是主管的教育部门及学校,由主管部门或学校制定科研育人政策规章。在高校里,科研育人的制度体系从构建到实施共有三个层级,即高校、院所和教师。高校层面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求,院所通过具体的活动进行实施,教师在日常和学生的交往中起到言传身教的关键作用,三个层级联动达成育人目的。然而目前高校虽然重视科研育人的价值和作用,但在制度建设层面尚不健全。明确以科研育人为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的政策文件较少,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融合进相近的工作中,如“研究生导师工作”或“教师绩效考核”等。同时,在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上也存在不足。高校中一般不单独设科研育人工作岗位,往往由其他人员兼任,如研究生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等。这样导致科研育人存在职责上划分不清,人员配比不足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日常的科研活动中都会有学生参与,但考核难以把科研育人的要求量化,这容易导致教师的科研育人工作形式化。
2.3 科研育人形式缺少内化
高校科研育人开展主要通过课程和各种类型的活动体现,包括开设学术写作类课程、举办学术讲座、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科研类竞赛等。此外,在“本科生全导师制”和“项目制培养”等机制下,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或项目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和了解科研规律。但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多地被安排从事事务性工作,如文献收集、材料整理、数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涉及科研创新的内容较少。活动形式上看起来很丰富,实则缺少内化和内生机制,难以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科研熏陶。学生低层次、浅层次地加入科研活动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反而容易让他们形成科研活动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就可以做成的错误印象。不少高校的“学术节”“科创节”活动中,对于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于内容的注重,缺少了对活动本质内容的深入探究,难以形成活动结束之后的长久效用。
3 数智时代高校科研育人有效实施路径
数智时代的高校科研育人工作应回归“育人”本质,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组织,挖掘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应起到的作用。基于当前科研育人组织活动的现状,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从认知、制度和活动形式三个层面着手。
3.1 认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科研负有的使命和担当
人才培养有着长期性、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实践中科研的育人性逐步被产能性取代,科研的教育价值无法体现,科研的育人功能被遗忘。这种短视与功利的目的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背道而驰,缺乏精神引领的科学研究,无法走得长远。在此情况下,强化科研本身负有的育人使命与担当具有双重意义。
数智时代应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摆脱科研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心,把科研和育人二者紧密结合。在尊重科研具有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基础上,把育人的目的浸润在科研活动中。从科研角度,需要高校各层级和部门协同配合,针对教师、行政、学生等,分层分类制定各类活动、政策、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创新鼓励机制 、推动学术交流座谈、制定专业学术培训方案等,引导全员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育人方面,学院和研究机构也要进一步深化对科研育人的思想认知,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挖掘科研的育人资源和育人价值,把科研育人作为一种育人理念与育人方式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在加强科研育人的顶层设计下,有意识进行活动设计,凸显科研对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作用,最终实现育人目的。
3.2 制度层面: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组织架构,优化工作流程
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合理的制度体系、充足的人员配给、有效运转的组织架构和流畅的工作流程。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育人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这阻碍了科研育人在新时代承担更大的使命,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力。
数智时代应进一步完善和明确科研育人相关规章制度。科研育人的主体是教师,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激励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参与科研育人的主动性,把科研育人的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激励制度中,激发教师投入科研育人的意愿,切身感受到科研育人带来的实际成效。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纳入科研育人评价,进行多元化、多维度评比,并将评价结果与导师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等紧密挂钩,以结果导向推动科研活动和育人有效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倡导师生对话,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比赛竞赛、进行跨学科教学等,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组织架构上,在校院两级组织层级上进行功能改进,设置“科研育人”职能和专职岗位,制定岗位职责和分工。工作流程上,探索着眼于长期效果的科研育人工作流程,使之既能融合其他工作,又能体现科研育人本身具有的创新性和开拓性,从而有效带动教学、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职责清晰、结构完整、流程顺畅的科研育人体系。
3.3 活动形式层面:内化科研育人内涵,营造优质有效的科研育人氛围
高校的科研氛围是否浓厚决定了师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优化科研育人环境是实现科研育人的重要手段。科研育人活动不能简单追求外在形式上的花哨和应景,而应注重活动本身内生机制,把内化科研育人对学生成长的长远影响作为活动开展的首要目的。
数智时代应有目的地对活动进行前期设计,有创意地进行中期组织,有效率地对活动结果进行追踪和反馈。在活动形式上,以科研育人为主题设计特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习得科研的创新精神,追寻科研探索的魅力。充分利用榜样力量,多宣传科技报国楷模、科研育人榜样等,营造科研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发挥第一课堂的阵地作用与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将科研育人做到随时随处。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着重硬件设施及软环境的构建与营造,搭建多角度全方位平台,吸引师生广泛参与,最终增加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时,还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获得成果,如学生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有创新的科学发现,从而发表了高质量论文或获得科研类奖项等,这些能真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4 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科研育人提出了挑战,此项工作不应拘泥于眼前得失与具体形式,而应着眼长远,从理念认识、制度体系、内生机制上进行提升。高校在科研育人工作中应从校、院、师、生各层级加强对科研育人活动的推动,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教师更好在科研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培养更全面的人才。就科研育人的客体——学生而言,在科研活动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学习,尤其是要锻炼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要求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只有育人主客体双方同向努力和双向互动,才能切实把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与思想品德的提升相结合,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吴彦茹,王云.数智时代的育人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24(2):13-19.
[2] 王志新,周步昆,张根华,等.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影响因素与路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62-66.
[3] 陈丽君.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工作协同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4-11(8).
[4] 刘香菊,刘在洲.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理[J].高等教育研究,2020(8):73-81.
[5] 石桐,李瑞丽,杨波.科研育人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结合某高校具体做法[J].高教学刊,2021(9):66-75.
[6] 李景林,闫守轩.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的多维困境及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021,37(4):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