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易经地理思想的国家空间治理结构顶层设计

2024-09-24侯经川

上海管理科学 2024年4期

摘 要: 以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继承和发展易经地理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太极空间治理结构模型”,确定山海关为“东亚太极点”。中国国家空间治理结构的顶层设计,应围绕“山海关”而层层展开。在中央核心区,按照“东亚陆海中心+陆地屏障+海洋屏障”的环首都治理结构,将北京扩容至山海关,河北省扩容至大兴安岭中央主峰,天津直辖市扩容至渤海海峡。在四方支撑区,各布局1个直辖市(上海、重庆、天骄、威虎),并增设云北省,扼控各方向的关键节点。在外围屏障区,增设澎湖、昆仑2大直辖市和楼兰、北庭2大特别行政区,形成最有利于中国长治久安的边疆治理结构。

关键词: 易经地理思想;国家空间治理结构顶层设计;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调整

中图分类号: F 207; D 63; B 21

文献标志码: A

The Top-level Design of National Spatial Governance Structure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Though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space governance capabilit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geographical though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Taiji spatial governance structure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Shanhai Pass was identified as the ‘Taiji point’ in East Asia. The top-level design of national spati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hina should be carried out layer by layer around the Shanhai Pass. In the central core area (Huangliao Plain), according to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East Asia geographic center + land barrier + sea barrier’, the capital Beijing will be expanded to Shanhai Pass, Hebei Province (restored to Zhili Province) will be expanded to the central peak of the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and Tianjin Municipality will be expanded to the Bohai Strait. In the four supporting areas (Jiangdong Plain, Sichuan Basin, Loess Plateau, Longjiang Plain), each of which should be located in a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nghai, Chongqing, Tianjiao, and Weihu) to control the key nodes in all directions, as well as Yunbei Province added in Sichuan Basin, forming a round guard for the capital Beijing. In the peripheral barrier areas (Lingnan region, Kunlun basin), Penghu Municipality will be added to control the Taiwan Strait, and Kunlun Municipality and 2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Loulan, Beiting) will be added to eliminat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in the northwest, forming a border governance structure that is most conducive to China’s long-term stability.

Key words: the geographical though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national spati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hina;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of China

0 引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如共同富裕与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国家统一与大国博弈等。“中国管理学派”理应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所有的战略决策问题,概括起来无非三类:时间问题(天时)、空间问题(地利)和人间问题(人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空间治理结构的设计和优化,乃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发展战略问题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辽阔的陆地和海洋国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载体。以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中,省级行政区划作为国家空间治理结构的顶层设计,又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间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1,2]和反复的治理探索[3,4],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5]。而且,纳入中央政府治理时间越久的地区,区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也越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禀赋悬殊、历史文化多样、发展水平不一,确有某些省区的行政区划安排不太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例如,“胡焕庸线”[6,7]以西的大半国土,没有一个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万亿GDP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粤港澳大湾区三方的结构失衡,港澳体量太小,与省级政区的建制极不相称;内蒙古自治区的管辖空间过长,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格达奇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管辖空间过大,且存在国家安全隐患[9,10],等等。故亟须进行省级行政区划调整,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11]。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最高决策层极为关注。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2]2014年11月2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胡焕庸线怎么破?”[13]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14]。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15],拟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解决上海市的生态空间不足问题。2021年9月5日和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16]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17],2023年8月29日国务院又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18],拟通过粤澳、粤港合作来拓展港澳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支持,这些政策措施还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形成一个统筹全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事实上,现有研究成果对省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向已取得原则性共识,没有太大争议。即“以优化地区布局和强化经济全方位辐射为基本思路,以增加省级行政区划数量、划小省级行政区划规模为中心,以增设直辖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为重点”[11]。“大国特征决定了城镇化空间格局不应偏于一隅,应当适度均衡发展,多中心布局。……最高等级中心城市的最大辐射半径不超过1200 km”[19]。但在增加多少省级政区、增设哪些直辖市等具体问题上,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22],无法对国家的区划决策提供有效支持。而且,盲目增加省级政区数量,会引发社会矛盾、增加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并不足取[23,24]。

有鉴于此,本文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地理学思想,探讨构建一个“太极空间治理结构模型”,将中国领土按“核心-支撑-外卫”3大圈层分成黄辽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东平原、龙江平原、昆仑盆地、岭南地区7大战略板块,并逐一进行空间结构诊断与优化分析,完善国家空间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即省级行政区划),确保中国的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1 基于易经地理思想的“太极-八卦”空间治理结构模型

1.1 易经地理思想

易经与地理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易经·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不但是“地理”一词的最早出处,而且充分说明易经的诞生离不开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与抽象,易经的内容当然也反映和概括了地理规律。

在西方现代地理学于1920年代传入我国之前的数千年间,中国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术系统,它以《易经》为理论基础,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25]。故也可称之为“易经地理学”[26,27]。

中国传统地理学,不仅在微观层面的住宅、村镇、城市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理气”“形势”等理论流派,留下了一大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古宅(如北京故宫和陕西黄帝陵)、古村(如浙江诸葛八卦村和安徽南溪古寨)、古城(如北京元大都和伊犁特克斯八卦城);而且,在宏观层面的国家空间治理上也颇多建树,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就一直在进行行政区划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山川形便”(自然约束)、“犬牙相制”(政治制衡)、“肥瘠搭配”(经济互补)等行之有效的空间治理法则[28,29],留下了全球唯一的文明未曾间断的大一统国家。只要本着“不语怪力乱神”的科学严谨态度,去掉其中的虚玄迷信成分,其思想精华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1.2 国家空间治理结构的“太极-八卦”模型

《五经要义》曰:“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30]这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思想法则(如图1)高度契合。

也就是说,确定国家的地理中心(即“中土”或“太极”),并据此定都,统筹兼顾国土版图的阴阳两部(即“两仪”,如海洋/陆地、水资源/光热资源),乃是国家空间治理的头等大事。在此基础上,再将国土版图的阴阳两部进一步划分为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四方”“八面”战略区,并为每一个区域配置一个次级治理中心,形成“太极(总和天地)+两仪(据正阴阳)+四象(均统四方)+八卦(以制万国)”的结构框架,才能达成均衡和谐的国家空间治理秩序。这就是国家空间治理的“太极-八卦”结构模型。

其中,“太极含两仪”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含三为一”的太极阴阳鱼),落实在空间划分上就是国家的中央核心区(或曰“太极区”);在中央核心区周围,必须有一层圆满的四方支撑区(或曰“四象区”)环绕拱卫,否则国家中枢就很容易受到外力的冲击,严重缺乏安全感;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四方支撑区之外还有一层八面玲珑的外围战略屏障区(或曰“八卦区”),使国家在每个方向上都拥有足够的安全纵深,但实际上很少有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哪怕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得以向外拓展都弥足珍贵。因此,我们用变量X∈[0,8]来代表外围屏障区的数量,便得到国家空间战略布局的一般模型,即“中央核心区(1)+四方支撑区(4)+外围屏障区(X)”的3级圈层结构。这也是后面我们进行国家空间治理结构诊断与优化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

1.2.1 中央核心区(“太极区”)

从治理现实来说,中央核心区就是首都(政治中心)所在的人文地理区域。以易理观之,中央核心区就是地理“太极点”(地理中心)所在的自然地理区域。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政治中心与地理中心合二为一,一国之首都正好建设在其地理“太极点”上。因此,确定地理“太极点”就成为识别和划分中央核心区的关键。

所谓太极,就是阴阳未分、阴阳平衡的状态。太极与阴阳是“含三为一”的整体,太极分则为阴阳,阴阳合则为太极。因此,地理“太极点”就是地理空间上的阴阳相合(平衡)点。要找到地理“太极点”,就首先要确定地理空间的“阴阳”属性。

《春秋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31]许慎《说文解字》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32]最直观的理解,是古人根据日光向背将土地分成阴阳两类,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33]。但深究起来,“水北向阳、水南背阴”的说法略显牵强。较小水体(山沟溪流)的两岸差别,可由两岸山体的日光向背来解释。而较大水体(江河湖泊)的两岸,都是相对平缓的丘陵平原,并不存在向阳与背阴的显著差别。在北半球,距离太阳更近的南岸反而比北岸更温暖(如南橘北枳的淮河两岸)。

更深刻的道理是,水是生命之源,阳光只有与水结合才能孕育出生命,进化出生态系统。虽然整个太阳系都受阳光普照,但迄今为止,只在有水的地球上发现了生命。后天八卦图以坎离(水火)2卦,取代先天八卦图的乾坤(天地)之位,道理就在于此。天上(乾卦)的生命主宰力量,就是太阳(离卦);地面(坤卦)的生命主宰力量,就是水(坎卦)。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阳光作用下足够温暖的液态和气态水(合称“水汽”),才具有孕育生命的生机和活力。水一旦凝结成冰(固态水),就意味着温度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环境就不太适合生存了。因此,土地质量由湿度(水分)和温度(阳光)共同决定,既湿润又温暖的地方更适合人类居住,故为阳地,反之为阴地。宜居地为阳,不宜居地为阴。

在北半球的东部,山的南面在春夏季迎接东南风送来的海洋水汽,比北面更湿润,具有雨热同季、更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在秋冬季又能避寒冷的西北风,比北面更适合防寒保暖;水的北岸在春夏季被东南风吹送的水汽滋润,比南岸更凉爽宜人,在秋冬季又被西北风将水汽南吹,不如南岸阴冷寒湿。而在北半球的西部,太阳光照条件仍然是南面向阳、北面背阴,但水汽条件略有不同,在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欧洲的西面比东面更湿润宜居。到了南半球,太阳光照条件完全颠倒过来,变成北面向阳、南面背阴,洋流分布也更为复杂,“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结论就不成立了。到了北极和南极地区,太阳光照条件最弱,无论山南山北、水南水北都是冰天雪地的阴地。

可见,在日地关系既定的情况下,决定地面环境宜居与否的最关键的气象因素是“风向”和“水汽”,故古人又将传统地理学称为“风水”。其中,“风向”由天上的太阳决定,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不均形成地球上的温带分布和大气环流[34];“水汽”循环由地球自身的表面结构决定,水汽从地球表面的海洋中产生,然后随风漂流,直至遇到山脉阻挡变成降水,汇聚成河流,回归大海。因此,山脉和海洋是决定风水循环运动的最主要的地表结构。例如,在行星风系作用下,北纬30°附近形成了从北非到西亚的大面积连续干旱地带,但青藏高原的出现及其与太平洋、印度洋水汽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中国南方最宜居的“烟雨江南”[35]。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第一部地理著作才被命名为《山海经》。其中,山脉(凸出向阳之高地)为阳,海洋(凹陷积水之洼地)为阴,这是地理结构中最大的阴阳。进一步细分,则陆地的地面(山丘平原)为阳,水面(河流湖泊)为阴;对于北半球东部的地面来说,则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以此类推。

确定地理空间的“阴阳”属性之后,寻找地理空间结构的“阴阳相合点”就相对简单了。山海(或山水)相接之处,即是“阴阳相合点”。而最大的“阴阳相合点”,就是“太极点”。若一国只有唯一的山海相接处,则该点即为“太极点”;若有多个山海相接处,则体量最大的一处即为“太极点”;若多个山海相接处的体量相当,则位置最佳的一处即为“太极点”。若为无海岸线的内陆国,则以体量和区位条件最佳的山水相接处为“太极点”。

找到“太极点”之后,那么“太极点”所在的相对独立区域(通常按水系流域划分),就是中央核心区(“太极区”)了。按照“太极含阴阳”的要求,中央核心区的划设应兼顾国家版图的阴阳两部。以中国为例,作为一个陆海两栖大国,中央核心区既要包括内陆部分,也要包括沿海部分。

1.2.2 四方支撑区(“四象区”)

如前所述,四方支撑区是正常国家的必要配置。连这个基本结构都无法满足的国家,就容易受外力影响,很难真正做到独立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

1.2.3 外围屏障区(“八卦区”)

如前所述,外围屏障区并非所有国家所必备,只有地域足够广阔、生态多样性足够丰富的大国才具备。在所有8个方向上都拥有外围屏障区的国家,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一国外围屏障区的体量过大,跨越的自然地理区过多,距离中央核心区过远,就属于过度扩张,维持成本较高,也不利于长治久安。一旦国力衰微,就很容易崩解。

2 关于中国空间治理结构的总体分析

2.1 亚洲和中国的地理“太极点”

从国家空间治理结构的“太极-八卦”模型可知,确定一个国家的地理“太极点”,乃是分析和设计其空间治理结构的关键。

如图2所示,由大昆仑山系(包括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汇合而成的帕米尔高原,是亚欧大陆的高原之心,被誉为“万山之祖”“万水之源”[36]。其中,作为众山汇聚点的喀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世界第二高峰),就是亚欧大陆(及亚洲)的地理“太极点”。

以乔戈里峰为中心,大昆仑山系向东北、东南、西部、北部4个方向延伸入海,形成亚欧大陆的4大地理分界线:一是从乔戈里峰至白令海峡的东北亚分界线,包括“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杭爱山-肯特山-外兴安岭-楚科奇半岛”,是太平洋水系和北冰洋水系的分水岭;二是从乔戈里峰至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亚分界线,包括“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他念他翁山-怒山-马来半岛”,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三是从乔戈里峰至苏伊士运河的欧亚南分界线,包括“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厄尔布尔士山-托罗斯山-戈兰高地-西奈半岛”,是印度洋水系和里海-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四是从乔戈里峰至喀拉海峡的欧亚北分界线,包括“喀喇昆仑山-天山-塔尔哈巴台山-哈萨克丘陵-乌拉尔山脉”,是北冰洋水系和里海-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

其中,东北亚分界线与东南亚分界线之间的西太平洋水系区,就构成地理上的“大东亚”地区,而中国就是大东亚的主体。

如图2中的白色曲线所示,在东亚和中国的内部,也横亘着3条东西向地理分界线:一是黄河-渤海水系与塔里木河-黑河-黑龙江-日本海水系的分水岭,包括“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祁连山-雅布赖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长白山”山脉,末端分支众多,最近入海点在山海关,最远入海点在朝鲜半岛(太白山脉);二是长江-东海水系与黄河-渤海水系的分水岭,包括“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岷山-秦岭-山东半岛”,末端无显著分支;三是长江-东海水系与澜沧江-南海水系的分水岭,包括“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云岭-苗岭-南岭-武夷山”山脉,末端分支众多,最近入海点在防城港(十万大山),最远入海点在舟山群岛。它们被风水地理学派称为中国的三条“干龙”(北龙、中龙、南龙),而“干龙”旁侧又生“支龙”(如“北龙”还有辽东半岛、图们江口等分支,“南龙”还有台湾海峡、琼州海峡、长山山脉等分支),构成了绵延不绝的龙脉[37]。

东亚“中龙”(乔戈里峰-山东半岛)中部的秦岭,传统上也被视为“天下之中”(秦岭之北称“关中”、秦岭之南称“汉中”、秦岭之东称“中原”,而三者接合部的洛阳盆地,更是被某些朝代官方认定为“天下之中”[38,39])。但“中龙”最大的缺陷是秦岭与山东半岛之间被黄泛区隔断,且山势骤降,虎头蛇尾。而“南龙”(乔戈里峰-舟山群岛)的山势太弱,位置也太偏南。比较而言,山势连绵雄伟、位置也较中正的“北龙”(乔戈里峰-山海关)才是东亚“主龙”(如图2中的最粗白色线所示),其入海点山海关才是东亚“太极点”。

如果从山海关出发,沿渤海-黄海-东海海槽线、大隅海峡、四国海盆海槽线,将东亚“北龙”一直延伸至西太平洋枢纽“关岛”,便得到一条浑然天成的亚太中间线,把东亚大陆-西太海域划分为大致相当的南北两半。而山海关,就位于“亚太中间线”的中点,同时也是东亚海岸线(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的中点,因而是亚太地区无可争议的陆海中心点,即“亚太太极点”。

事实上,山海关正是农耕、游牧、渔猎(海洋)3大文明的交汇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得失直接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如安史之乱、石敬瑭降辽、清军入关、辽沈战役等),被誉为“天下第一关”[41]。在自然地理特征上,山海关所在的秦皇岛也确有异禀,既是港阔水深的北方终年不冻港,又是举世闻名的濒海避暑胜地(与俄罗斯索契、美国戴维营并列为“世界三大夏都”)[42]。

2.2 以山海关为“太极点”的中国空间结构总体分析

既然“山海关”是中国、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太极点”,那么环山海关地区自然就是中国、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区了。故古人又有“禹贡九州、正中冀州”[43]“冀州为九州之首”[44]等说法。但古人的“冀州”并未完全明确边界[45],我们还需要确定一下这个地理中心区的具体范围。

2.2.1 东亚中心区、北部区、南部区的划分

从图2可知,如果把朝鲜海峡与台湾海峡之间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岛链,与东亚“北龙”朝鲜半岛分支和东亚“南龙”台湾海峡分支对接起来,就得到一个自成体系的东亚中部水系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等中国东部海域和注入该海域的长江、黄河、海河、辽河、鸭绿江、淮河、钱塘江、闽江等流域),统称“大东海水系区”。它不但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大东亚的中部,而且在自然条件上也是大东亚的最精华部分(大陆最精华部分在中国东部平原,海洋最精华部分在日本列岛,陆海桥梁在朝鲜半岛)。因此,这就是东亚的地理中心区,正好孕育了中日韩“东亚三强”。

类似地,东亚“北龙”朝鲜半岛分支以北的东亚北部水系区(包括日本海、沃霍茨克海、白令海等海域和注入该海域的黑龙江、图们江、绥芬河、乌第河、阿纳德尔河等流域),可统称为“大北海水系区”,涵盖中国北部(昆仑山-阴山-长白山以北)、日本大部、俄罗斯远东等地区。东亚“南龙”台湾海峡分支以南的东亚南部水系区(包括南海、暹罗湾、爪哇海、苏禄海等海域和注入该海域的澜沧江、湄南河、红河、珠江、韩江等流域),可统称为“大南海水系区”,涵盖中国岭南地区和东南亚诸国。

2.2.2 中国的中央核心区、四方支撑区、外围屏障区

中国的地理中心区,自然就在东亚的地理中心区之内。如图2所示,在东亚中心区(大东海水系区)的中国部分,以东亚“太极点”山海关为核心,可以找到一条由东亚“北龙”辽东半岛分支和东亚“中龙”围合而成的环渤海水系区(包括注入渤海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巧合的是,这个区域正好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历史上各强大王朝的首都,基本上都在该区域范围内转动,一旦偏出这一区域就很快变成弱势政权,进而失去正统地位,直至最终灭亡。因此可以确认,这个环渤海水系区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区。

鉴于环渤海水系区的体量较大,可根据中国传统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思想,将其一分为二:①太行山分水岭以东的“黄辽平原”(黄海河平原和辽河平原的统称),位于燕山-大兴安岭-长白山以南(南面的泰沂山脉相对矮小)和黄河-渤海以北,属于山南水北的“阳地”;②太行山分水岭以西的“黄土高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统称),位于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岷山-秦岭以北(北面的阴山山脉相对矮小)和黄河几字弯以南,属于山北水南的“阴地”。

因阳地比阴地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故黄辽平原比黄土高原更有资格作为中国的“中央核心区”。其中,“太行山-燕山”以南、永定河-渤海以北的幽蓟小平原,更是“阳地中的阳地”“核心中的核心”。它位于农耕、游牧、海洋3大文明的接合部,空间枢纽性最高、地缘辐射力最大、民族融合力最强,最适合作为定都之用,以维持国家大一统格局。创立中华民族的炎黄蚩三帝,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元明清三代,以及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中国,皆作如是选择。

相比之下,定都于关中平原、“阴地阳用”的周秦汉唐等王朝,虽然也曾盛极一时,但最终总是免不了山河破碎、国土分裂的结局。两周之后,是长期分裂战乱的春秋战国;秦汉之后,是长期分裂战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之后,是长期分裂战乱的五代十国。而定都于北京的元明清三代,即使发生政权更迭,也总能维持国土完整。另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阴地阴用”的关中皇陵和“阳地阳用”的北京故宫,皆保存完好;而“阴地阳用”的关中宫殿和“阳地阴用”的京冀皇陵,却一毁再毁。

如图3所示,在确定了中国的地理中心区(环渤海水系区)之后,就可以对中国领土版图的其他板块进行识别划分了:⑴同属东亚中心区的长江-东海水系区,地缘战略重要性仅次于环渤海水系区。因其体量太大,故以长江三峡为界分成“四川盆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统称)和“江东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平原、江南丘陵和东海、黄海水域的统称)2大细分板块。⑵与环渤海水系区邻接的塔里木河-黑河-黑龙江-日本海水系区,地缘战略重要性仅次于长江-东海水系区。因其体量太大,故以阴山山脉主峰呼和巴什格为界分成“龙江平原”(黑龙江、图们江、绥芬河等流域的统称)和“昆仑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银额盆地的统称)2大细分板块。⑶通过台湾海峡与长江-东海水系区连通的珠江-南海水系区(即“岭南地区”),地缘战略重要性又略次之。因其体量适中,故单独作为一个板块。⑷云岭以西的西南诸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红河等)水系区和天山以北的西北诸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等)水系区,因体量和发展潜力不足,故分别附属于“四川盆地”和“昆仑盆地”板块。

这样,就可以将中国现有领土划分成7大战略板块:1个中央核心区(山海关所在的黄辽平原)、4个四方支撑区(环绕在中央核心区四周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东平原、龙江平原)、2个外围屏障区(远离中央核心区的昆仑盆地、岭南地区)。

2.2.3 中国各战略区域的发展现状诊断

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作为中央核心区的“黄辽平原”(拥有北京、天津2大直辖市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四方支撑区中的“江东平原”(拥有上海直辖市、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四川盆地”(拥有重庆直辖市、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外围屏障区中的“岭南地区”(拥有香港、澳门2大特别行政区和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均充满活力,各有特色和优势。

但四方支撑区中的“黄土高原”(仅西安1个国家中心城市)和“龙江平原”,外围屏障区中的“昆仑盆地”,则不太理想。政治上的直辖市和经济上的一线城市,均不过山海关和三门峡,“胡焕庸线”以西更是连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也没有。故亟须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国家空间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补齐北方发展短板。其中,通过增设直辖市加快培育黄土高原、龙江平原、昆仑盆地3大北方板块的战略中心城市,乃是破局的关键。

3 以山海关为“太极点”的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优化方案

3.1 中央核心区的空间结构优化

既然“山海关”是中国和东亚的地理“太极点”,那么中国国家空间治理结构的顶层设计,自然应该围绕“山海关”而向外层层展开。

环首都地区是中央核心区的重心所在,其空间结构设计应遵循“含三为一”(太极+阴阳)的易理法则,满足2大基本目标:一是首都应依托国家的地理中心点(“太极点”),尽可能陆海兼顾,使地缘辐射力最大化;二是首都的贴身护卫省区,应最大限度地控制周边的海陆战略要地,确保首都的地缘战略安全,并尽可能放大首都的对外辐射力。

为了与中国作为陆海两栖大国的战略定位相适应,应如图4所示,按照“陆海地理中心(太极)+陆地屏障(阳仪)+海洋屏障(阴仪)”的环首都治理结构,将京津冀3省市进行优化重组。

3.1.1 首都北京扩容至山海关,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缘辐射力

东亚“太极点”山海关,显然应置于首都北京的控制之下,确保北京在陆海两面都拥有强大的地缘辐射力。具体来说,就是将山海关所在的秦皇岛市,连同北京与秦皇岛之间的“泃河-州河-黎河”通道(包括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天津市蓟州区,唐山市的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承德市的兴隆县4和宽城县),划入北京市。同时,将永定河沿线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大兴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涿鹿县,以及白沟河流域的保定市定兴县、涞水县、涿州市、高碑店市,与“雄安新区”合并重组为副省级“雄安市”(面积约1.53万km2,人口约995万)5,作为河北省的新省会,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促使北京的发展重心逐渐东移。

这样调整之后,北京市陆域面积约3.09万km2,海域面积约1805km2,总人口约2350万,将成为陆海兼顾、雄视亚太的“天下第一都”。而且,其空间结构变成一个“∞”(无穷大)形状,寓意极佳。

3.1.2 天津直辖市扩容至渤海海峡,最大限度地保障北京的海上安全

如图2、图3所示,位于东亚“北龙”辽东半岛分支与东亚“中龙”汇合处的渤海海峡,是黄辽平原中仅次于“山海关”的地缘战略要点,堪称“华北门户”。天津直辖市作为首都北京在海洋方向的贴身护卫,显然应将渤海海峡控制在手中。具体来说,就是把横跨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包括山东省烟台市的长岛县和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的遇岩礁),连同山海关、渤海海峡、天津港之间的渤海水域和河北省唐山市余部(不含遵化、迁西、迁安3县市),划入天津市(扩容后陆域约1.97万km2,海域约4万km2,人口约1864万),以便更好地从海洋方向拱卫首都北京的安全,扼控渤海与黄海水域。

未来,应在庙岛群岛与曹妃甸半岛之间填筑一个枢纽人工岛(津门岛),通过跨海隧道使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与京津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把庙岛群岛建设成“北方洋山港”,把天津市打造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枢纽,辐射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全面发展,辅助和放大首都北京在海洋方向的对外辐射力,摆脱天津市以往只能辐射河北1省、但辐射力又不如北京、反遭北京“虹吸”的困境。

3.1.3 河北省扩容至大兴安岭中央主峰,最大限度地保障北京的陆上安全

如图2、图3所示,作为东亚“北龙”最大内陆分支的大小兴安岭山脉,是黄辽平原的天然屏障和安全依托。历史上,环兴安岭地区也多次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龙兴之地”(鲜卑崛起于大兴安岭之中、元崛起于大兴安岭之西、清崛起于大兴安岭之东),对中国整体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日本侵华总纲领《田中奏折》中,就有“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著名论断[46]。反过来说,欲保住中国,必先保住满蒙。而地处漠南草原、漠北草原、东北平原3大地理单元接合部的大兴安岭中央主峰索岳尔济山(宝格达山)[47],就是扼控满蒙的最关键要点,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战略价值。

河北省作为首都北京在陆地方向的贴身护卫,显然应将大兴安岭中央主峰控制在手中。具体来说,就是将宝格达山以南、葫芦岛港以北的“大兴安岭-燕山”东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和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划入河北省,以便更好地从陆地方向拱卫首都北京的安全,扼控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并借此将“黄辽平原”“龙江平原”2大战略区拴扣在一起,避免板块分割,放大首都北京在陆地方向的对外辐射力。

鉴于河北省的战略地位过于重要,应恢复其“直隶省”建制(享受直辖市同等待遇),并将最北端的兴安盟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泰来县整合重组为副省级“兴安市”,作为直隶省辐射黑龙江流域和蒙古高原的战略抓手。被河北(直隶)省隔成飞地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则并入黑龙江省,恢复清朝时期的合理区划安排[48],解决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3.2 四方支撑区的空间结构优化

如前所述,在西北(黄土高原)、西南(四川盆地)、东南(江东平原)、东北(龙江平原)4大战略支撑区中,东南、西南2大支撑区的发展现状基本令人满意,行政区划大体上也比较合理,都有中央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引擎,仅需稍作微调,即可臻于完善;但东北、西北2大支撑区的发展状态不太理想,政治上的直辖市和经济上的国家一线城市,均不过山海关和三门峡。故亟须补齐“双北”发展短板,拓展首都北京和中央核心区的经济安全纵深。当务之急,是借鉴“重庆直辖”带动成渝经济圈崛起的成功经验[49],在黄土高原和龙江平原各布局一个中央直辖市作为区域发展龙头,盘活“双北”发展全局。

3.2.1 增设“天骄”直辖市, 打造对接“丝绸之路主线”的套三角经济圈

如图2、图3所示,位于雅布赖山、巴音诺尔公梁与巴彦乌拉山之间的豪斯布尔都盆地[50],作为海拔最低、空间最开阔的狼山口通道,是黄土高原的北大门,也是“亚太中间线”陆地部分的黄金分割点,战略价值无可替代。它不但可兼顾河西走廊和银额盆地,扼控河西战略通道的安全,而且位于黄河海勃湾和东风航天城的正中间,便于居中联络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据此布局一个中央直辖市,打造“套三角”(前套、后套、西套)经济圈,是振兴大西北的点睛之笔。

具体来说,应如图4所示,整合东风航天城(包括甘肃省金塔县的航天镇、鼎新镇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的东风镇)、黄河海勃湾(包括宁夏石嘴山市和内蒙古乌海市)以及二者之间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包括阿拉善右旗大部和阿拉善左旗中部6苏木镇),组建“天骄”直辖市(兼顾东风航天城的功能定位和一代天骄的蒙古族特色而命名,面积约13.07万km2,人口约150万),作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和经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本营,化解甘蒙2省区旷日持久的划界纷争[51]。其中,狼山以西部分(约8.71万km2)作为航天发射与回收基地,狼山以东部分(约4.36万km2)作为城市建设与人口聚居区。

虽然“天骄市”现有发展基础偏弱(仅150万人口),但航天事业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具有极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人类社会从陆权时代、海权时代向天权时代的演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此,着眼于未来发展大势,超前布局一个航天直辖市,绝对是非常必要的。

从自然条件来说,按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约10亿m3水量养活400多万人口)[52]估算,只要从海勃湾水库(蓄水位1076 m)[53]向乌兰布和沙漠(海拔1020~1040 m)[54]引水50亿m3,就足以建设出一座承载2000万人口的西北大都市,就近支持东风航天城的运作。如果再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黄河流域增加400亿m3水量[55],就可以将黑山峡枢纽[56]以下的河套沙漠区全部灌溉成“塞上江南”,甚至使黄河兰州以下全线通航,打造一条西北内陆出海的黄金水道,彻底释放黄土高原的发展潜能。

作为石嘴山市并入“天骄市”的对价,应将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区(阿拉善左旗南部6苏木镇)划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组为“腾格里蒙古自治州”,既补足宁夏面积偏小的短板(扩容至8.56万km2),又可作为成吉思汗五伐西夏[57]的历史纪念,丰富宁夏的民族区域自治结构,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

3.2.2 增设“威虎”直辖市, 打造对接“冰上丝绸之路”的图三角经济圈

如图2、图3所示,在失去黑龙江出海口后,图们江出海口就成为龙江平原最重要的地缘战略要点。依托图们江出海权[58]布局一个中央直辖市,作为经营“冰上丝绸之路”[59]的战略枢纽,是振兴东北的治本之策。

具体来说,应如图4所示,整合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珲春市、汪清县、图们市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组建“威虎”直辖市(兼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60]的自然遗产和牡丹江市“智取威虎山”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命名,面积约5.59万km2,人口约340万)。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全面落实图们江出海权,盘活东北发展全局,打造环图们江大三角(简称“图三角”)经济圈。

当然,中国若能更进一步,通过土地置换或其他方式获得日本海出海口[61],则“威虎市”和“图三角”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但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终究是靠不住的。归根到底,中国还是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最现实可行的方案,是在松花江巴兰河口下筑坝拦水(河面海拔85m、蓄水位以哈尔滨水文站的正常水位115 m为限、坝址径流量约570亿m3[62]),再沿松花江-霍林河-西辽河开凿“松辽大运河”(以海拔88.5m的双辽河口为出口),引500亿m3松花江水倒流入辽河和渤海,彻底解决东北地区的出海通道问题和辽河平原的缺水问题,将松嫩平原变成环渤海水系区的一部分,进一步强化京津的枢纽地位。以今天的经济技术能力而言,开凿“松辽大运河”的难度绝不会高于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但战略价值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3.2.3 依托长江岷江口组建“云北省”,形成更合理的川三角结构

如图2、图3所示,位于四川盆地出口的长江三峡,是中国西南方向最重要的地缘战略要点。依托该点设立重庆直辖市之后,四川盆地和西南地区的发展就有了主心骨,空间治理结构大为改善。美中不足的是,贵州省和云南省在四川盆地中的存在感不足,无法形成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三足鼎立结构,而只能形成两点一线的“成渝都市圈”,区域辐射力大打折扣。

但事实上,位于四川盆地西端的长江岷江口,是扼控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咽喉要地,地缘战略价值并不比盆地东端的长江三峡和盆地北部的成都平原差多少。因此,应如图4所示,以四川省宜宾市为核心,整合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甘孜州西南部6县(九龙、稻城、乡城、得荣、巴塘、理塘),以及西藏昌都市左贡县、芒康县和林芝市察隅县,组建“云北省”(简称“康”,面积约20.71万km2,人口约2000万),经营“金沙江-雅砻江-理塘河-巴塘河-澜沧江-怒江-察隅河”进藏通道,为将来解决藏南问题和建设“南方丝绸之路”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形成重庆市、成都市、宜宾市三足鼎立的“川三角”黄金组合,更好地辐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此外,还应依托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63],将云南省丽江市、怒江州、迪庆州整合重组为副省级“三江市”(面积约5.61万km2,人口约219万),作为扼控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的战略枢纽。

3.2.4 适度扩大上海市的发展空间,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和东亚一体化

如图2、图3所示,长江口是江东平原最重要的地缘战略要点。坐落于此的上海直辖市和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所在。其空间结构缺陷在于:一方面,上海相对于其他直辖市面积偏小,生态涵养空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作为上海市上游水源和长三角生态核心的太湖却陷入严重污染且治理失灵的困境[64],地处太湖下游的上海虽有治理太湖的积极性,却鞭长莫及。因此,应以扩大上海市的生态空间为突破口,找到一个理顺长三角空间结构关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应将苏鲁2省争议的前三岛[65]确权给岛屿奇缺的江苏省,将浙闽2省争议的星仔列岛[66]确权给放弃台山列岛的浙江省,换取江苏省昆山市的周庄镇、锦溪镇、淀山湖镇(含张浦镇尚明甸村)和浙江省嘉善县的姚庄、西塘2镇,划入上海市青浦区(新增面积约357.07km2),确保金泽水库和淀山湖作为上海饮用水源地的地理完整性[67]。再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68]扩展至太湖全域及西部水源区,包括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苏州市(长江沿岸的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置换太湖沿岸的无锡市新吴区、滨湖区、宜兴市以及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和安徽省宣城市,改组为“太湖国家科创公园”,作为上海市联合长三角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大平台。在严格保护太湖的同时,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科创智慧产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丰收。

当然,从更大的战略视野来看,上海市和长三角未来最重要的任务,是向海上发展,推进东亚一体化整合。应将崇明岛以东的东海虎皮礁隆起[69]划入上海,先建设1个海洋观测平台监控日本核污染水[70]的扩散情况,维护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然后逐渐扩建成人工岛,与日本男女群岛和韩国济州岛互相对接,建设“中日韩高速跨海通道”[71],把日韩两国接入“一带一路”,以更大的共同利益化解彼此纷争,最终建成类似欧盟的“东亚共同体”[73]。

3.3 外围屏障区的空间结构优化

如前所述,理想的大国空间结构,应该拥有完整的“核心-支撑-外卫”圈层结构。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虽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国土,但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维持了“四方拱卫中央”的主体结构。而且,还保住了岭南地区、昆仑盆地2个弥足珍贵的外围屏障区,值得好好规划利用。

3.3.1 增设“澎湖”直辖市, 吸引两岸早日统一且永不分离

如图2、图3所示,台湾海峡(台湾岛)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地缘战略要点,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与世界第一大陆(欧亚大陆)的枢纽连接点。但令人遗憾的是,海峡两岸至今处于分离状态。因此,促进两岸早日统一且不再分离,就成为岭南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首要目标。

站在中国大陆的角度来看,澎湖列岛是控制台湾岛和台湾海峡的关键。当年施琅平定台湾,就是采用“据澎湖以扼其吭……可不劳而定”的策略[74]。而澎湖列岛又通过台湾浅滩与中国大陆连接在一起。因此,依托澎湖列岛,整合台湾浅滩西岸的广东潮汕平原,设置1个控制台湾海峡的直辖市,是中国守护台湾、经略太平洋的千秋大策。

具体来说,就是如图4所示,以台湾浅滩为纽带,整合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的澄海区和南澳县,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东山县、云霄县、漳浦县、平和县,以及台湾省澎湖县,组建“澎湖”直辖市(陆域约1.05万km2,海域约3万km2,人口约646万),作为中国扼控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同时,由福建省接管台湾方面无力维护主权、事实上形同放弃的钓鱼岛,逐步实现对钓鱼岛的完全控制,对台湾形成南北夹护之势。而传统上由福建省管理的金门-马祖列岛和广东省管理的东沙岛,则继续留在台湾省,形成犬牙交错、难解难分的两岸治理结构。

以此为契机,还可对香港、澳门适度扩容:⑴将珠海市的南屏岛、杧洲岛、鹤洲岛、横沥岛、交杯岛划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使澳门的陆域面积扩容至350km2(绝大部分为可利用平地),与香港(1106.66km2)形成更趋平等、互相制衡的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将中山市整体并入珠海市,使深圳、珠海2市的实力也更趋平衡;⑵将东沙群岛北部的南北卫滩(最浅水深9m)[75]划给香港,中沙群岛北部的神狐暗沙(最浅水深12.8m)[76]划给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填埋区[77,78],通过日积月累的废料填埋实现人工造岛并持续扩大,打造牢固的南海近海岛链,提高港澳对南海主航道和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的服务支持能力,使港澳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

3.3.2 增设“昆仑”直辖市和楼兰、北庭2大特别行政区, 打造昆仑经济圈

如图2、图3所示,亚欧大陆太极点“乔戈里峰”是昆仑盆地最重要的地缘战略要点,据此设立一个中央直辖市守护巍巍昆仑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应如图4所示,以“乔戈里峰”所在的新疆喀什地区为基础,用“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汇合部的伽师县、巴楚县、麦盖提县,置换“天山-昆仑山”接合部的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克陶县、乌恰县和阿图什市的上阿图什镇,组建“昆仑”直辖市(面积约12.53万km2,人口约385万),作为中国经营中巴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同时,整合“亚太中间线”沿线的昆仑山北坡地区(包括新疆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自治州的且末县、若羌县,以及哈密市境内的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组建“楼兰”特别行政区(以历史上的“楼兰古国”而命名,面积约60.82万km2,人口约267万),对接河西走廊与中巴经济走廊;整合“东北亚分界线”沿线的阿尔泰山西南坡地区(包括新疆阿勒泰地区,昌吉自治州的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以及剔除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之后的哈密市),组建“北庭”特别行政区(以历史上的“北庭都护府”而命名,面积约29.25万km2,人口约181万),对接河西走廊与中哈俄经济走廊。可将二者与空间狭小的香港、澳门特区牢牢绑定,建设深度合作区,走出一条对口支援[79]的新路。

剩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精减至63.39万km2,人口约1691万),则经营“东北亚分界线”与“欧亚北分界线”的接合部(接合点“河源峰”以西的伊犁河谷重组为副省级“伊犁市”,与塔城地区脱钩)。从而,形成昆仑、楼兰、北庭、新疆四足鼎立的昆仑经济圈。

3.4 通过周边国际合作, 补齐外围屏障不足

对比图2、图3可以看出,大东亚地区的外围战略要点中,中国已拥有乔戈里峰(西北)、天山河源峰(西北)、三江并流(西南)、台湾岛(东南)4个,但还有马六甲海峡(西南)、九州岛(东南)、库页岛(东北)、白令海峡(东北)4个未能直接控制。由于这些战略要点对于中国的国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值得高度重视。正如杜甫在《前出塞九首·其六》中所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通过深度合作,确保这些要点掌握在友好国家手中,不对中国构成战略威胁,也是可以接受的次优方案。

在所有外控战略要点中,西南方向的马六甲海峡无疑是最牵动中国神经的。为了确保马六甲航线的畅通,中国除了深耕南海外,还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开展密切合作,实现国家利益的深度捆绑。如中新“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80],中马“两国双园”(钦州-关丹产业园区)[81]和皇京港[82]等项目。

此外,中国还通过上海合作组织(SCO)[83]、《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84]等国际合作机制,把库页岛、白令海峡、九州岛、马六甲海峡等外围战略要点纳入中国主导的战略安全体系之中,为自己创造一个长期安全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

4 总结

本文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地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构建了一个“太极空间治理结构模型”(即“中央核心区+四方支撑区+外围屏障区”3级圈层结构),并据此对中国的空间战略布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诊断与优化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喀喇昆仑山主峰乔戈里峰是亚欧大陆的地理太极点,山海关是东亚和中国的地理太极点,“乔戈里峰-山海关-关岛”的山海连线是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线。以山海关为中心,可将中国现有领土划分成1个中央核心区(黄辽平原)、4个四方支撑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东平原、龙江平原)、2个外围屏障区(昆仑盆地、岭南地区),共计7大战略板块。

中国国家空间治理结构的顶层设计,应以“山海关”为中心而层层展开:

⑴中央核心区:首都北京向东扩容至山海关,控制东亚太极点,确保在陆海两面都拥有足够的地缘辐射力。河北省(恢复直隶省地位)和天津直辖市分别扩容至大兴安岭中央主峰和渤海海峡,从陆海两面贴身护卫首都北京,使首都和中央核心区的辐射效应最大化。

⑵四方支撑区:布局上海、重庆、天骄、威虎4大直辖市,从四个战略方向对北京团团拱卫,扼控各方向的关键节点,分别带动江东平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龙江平原环绕中央核心区而全面协调发展,筑牢中国的战略根基。四川盆地还应依托长江岷江口,增设“云北省”,形成更合理的“川三角”结构。

⑶外围屏障区:增设“澎湖”直辖市扼控台湾海峡,吸引台湾不再分离;增设“昆仑”直辖市和“楼兰”“北庭”2大特别行政区(与港澳深度合作)化解西北安全隐患,形成最有利于中国长治久安的边疆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 谭其骧. 中国历代政区概述[J]. 文史知识, 1987(8):15-21.

[2] 葛剑雄. “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展望”笔谈——尊重历史 立足现实[J]. 江海论坛,2006(1): 76-79.

[3] 陈潮.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调整[J]. 地图,2003(4):10-18.

[4] 张可云,李晨. 新中国70年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特征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2021(1):118-128.

[5] 陈晋肃. 21世纪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出路——刘君德教授访谈录[J]. 探索与争鸣,2002(4):2-6.

[6]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地理学报,1935,2(2):33-74.

[7] 胡焕庸. 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 地理学报,1990,45(2):139-145.

[8] 朱建华,修春亮. 1949年以来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演变格局与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2019,39(4):606-615.

[9] 吴万善. 论近代西北的省区建置和行政区划的形成[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84-90.

[10] 潘志平. 新疆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历史与现状的考察[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3):57-67.

[11] 金太军,汪旻艳. 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思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0-15.

[12] 习近平. 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 人民日报,2014-02-27 (01).

[13] 杨芳.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EB/OL]. (2014-11-2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8/c1001-26113082.html.

[14] 新华社.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EB/OL]. (2017-04-0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4/01/c_1120741571.htm.

[15]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19-12-01).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

[16] 新华社.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EB/OL]. (2021-09-07). http://www.news.cn/2021-09/05/c_1127830256.htm.

[17]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EB/OL]. (2021-09-05). http://www.news.cn/mrdx/2021-09/07/c_1310173173.htm.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EB/OL]. (2023-08-2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8/content_6900743.htm.

[19] 孙斌栋. 大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选择[J]. 国家治理,2018(2):19-23.

[20] 王凌峰. 我国需要调整省级区划[J]. 中国国情国力,2004(1):23-26.

[21] 高峰,陈承新. 省级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再构想[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27(1):132-136.

[22] 刘小康. 行政区划改革:视角、路径及评价[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3):21-25.

[23] 周华公. 50个省级区划走上中国版图?[J]. 中国经济周刊,2004(15):18-21.

[24] 顾爱华,袁准.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新思考——兼与刘小康、金太军和高峰等人商榷[J]. 行政与法,2007(11):64-68.

[25] 于希贤. 中国传统地理学刍议[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35-141.

[26] 于希贤,于涌. 中华地理学在21世纪的地位与作用——易经地理学探索[C]//“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2003:180-186.

[27] 孙峰华. 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J]. 地理学报,2012,67(2):266-282.

[28] 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 中国政区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3.

[29] 邹逸麟. 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J]. 历史教学问题,2001(2): 3-13.

[30] 李昉,李穆,徐铉,等. 太平御览(卷156《州郡部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60:759.

[31] 顾馨,徐明校点. 春秋谷梁传[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1.

[32] 许慎. 说文解字[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479.

[33] 金韦. 水北、山南为“阳”解[J]. 学术研究,1979(3):96-96.

[34]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气象科普|全球大气环流[EB/OL]. (2023-02-20). http://data.cma.cn/site/article/id/39947.html.

[35] 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这里是中国[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14-23.

[36] 河未. 万山之祖,万水之源:帕米尔为何是亚欧大陆的高原之心?[J]. 环球人文地理,202(2):14-23.

[37] 杨卡. 风水理论中的地理思维[J]. 周易研究,2006(4):92-96.

[38] 孙英刚. 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1): 1-9.

[39] 长庚. “宅兹中国”:中国的起源,文明的滥觞[N]. 齐鲁晚报,2022-08-16(A13-15).

[40] 陈卫华,董光明. 再话“南橘北枳”[J]. 生物学教学,2011,36(9):64-65.

[41] 王志国,陈林. 海河锁钥——山海关[J]. 海河水利,1988(2):59-61.

[42] 杨能斌,范捷,郄少华. 中国的“夏都”——秦皇岛[J]. 报林,2009(1):32-33.

[43] 黄晖. 论衡校释(卷11《谈天篇》)[M]. 北京:中华书局,1990:473.

[44] 孔安国. 尚书正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91-196.

[45] 张振岳. 《禹贡》冀州“不言其境”新解[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5):24-29.

[46] 沈予. 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评《田中奏折》伪造说[J]. 近代史研究,1981(1):273-291.

[47] 黑龙. 索岳尔济山人文地理考[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2):97-100.

[48] 阿鲁贵·萨如拉. 论清代呼伦贝尔地方的旗兵制度及其特征[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1):12-21.

[49] 王贤彬,聂海峰. 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增长[J]. 管理世界, 2010(4):42-53.

[50] 李宝玲,乔小娟,宋凡,等. 阿拉善诺日公地区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分析[J]. 水文,2018,38(2):73-80.

[51] 谷岳飞. 检查站遭袭与蒙甘边界之争[N]. 新京报,2015-12-23(A18).

[52] 乌鲁木齐市政府. 市情/自然地理/水资源[EB/OL]. (2019-06-20). http://www.urumqi.gov.cn/zjsf2/zrdl/184.htm.

[53] 贾冬梅,宋红霞,贺丽媛,等.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取水影响分析[J]. 中国水利,2011(17):44-47.

[54] 春喜,陈发虎,范育新,等.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古湖存在的沙嘴证据及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2009,64(3): 339-348.

[55] 许安强,李亚飞.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极大均衡我国战略发展空间[J]. 瞭望,2021(13):18-20.

[56] 司志明. 对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03(3):10-14.

[57] 王北辰. 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6):50-53.

[58] 于逢春. 吴大澂.恢复中国图们江出海权再探讨[J]. 东北史地, 2014(6):3-10.

[59] 孙鲁闽. 北极航道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对策[J]. 海洋工程,2016(3):123-132.

[60]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简介[EB/OL]. (2017-08-16). http://www.hubaogy.cn/index/news/show/id/47.html.

[61] 黄庆波,林凯粤. 加快推进图们江出海口通道建设研究[J]. 东北亚经济研究,2019,3(5):75-87.

[62] 王彦君,王随继,苏腾. 1955-2010年松花江流域不同区段径流量变化影响因素定量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2014(1):65-75.

[63] 孙克勤. 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0,12(6):118-124.

[64] 中国网络电视台. 生态文明建设前沿报告——太湖篇[EB/OL]. (2015-06-06). http://jingji.cntv.cn/2015/06/06/VIDE1433604773689807.shtml.

[65] 李蒙. 前三岛海域省际博弈背后的渔业资源使用权谁来保护?[J]. 民主与法制,2017,0(31):21-23.

[66] 蔡新祥. 星仔列岛历史归属问题论议——从星仔岛省际的岛屿之争到被温州人遗忘的台山列岛[N]. 今日苍南,2019-08-23(6).

[67]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 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2022版)[EB/OL]. (2022-06-14). https://www.shqp.gov.cn/env/shjgl/20220614/926777.html.

[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EB/OL]. (2019-10-25) . https://www.gov.cn/xinwen/2019-11/19/5453512/files/1ea2d01619194ceeadbd0160215ffb66.pdf.

[69] 李晓龙,许长海,高顺莉,等. 东海晚中生代岩浆弧与陆缘汇聚作用:碎屑锆石U-Pb年代约束[J]. 地质学报,2020,94(2):480-490.

[70] 新华社. 中方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EB/OL]. (2023-08-26) . http://world.people.com.cn/gb/n1/2023/0826/c1002-40064429.html.

[71] 沈志云. 关于我国发展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思考[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40(2):133-137.

[72] 李鹏. 中韩海底隧道呼之欲出[N]. 北京科技报,2010-08-16(022).

[73] 刘昌黎.“鸠山构想”与中日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J]. 日本学刊,2010(1):33-46.

[74] 张杰.论施琅在台湾问题上的高瞻远瞩——纪念清朝统一台湾320周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50-56.

[75] 栾锡武,孙钿奇,彭学超. 南海北部陆架南北卫浅滩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2012,86(4): 626-640.

[76] 黎明碧,金翔龙,初凤友,等. 神狐-一统暗沙隆起中部新生代地层层序划分及沉积演化[J]. 沉积学报, 2002,20(4):545-551.

[77] 陈伟. 深圳滑坡事故凸显渣土治理之困[N]. 经济参考报,2015-12-25(02).

[78] 容锦,吴嘉欣,李建新. 如何利用“放错地方的建筑资源”——资源化利用让建筑废弃物变废为宝[EB/OL]. (2017-09-11). http://gd.people.com.cn/GB/123947/339687/392859/index.html.

[79] 朱天舒,秦晓微. 国家支持与对口支援合作: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6): 92-95.

[80] 王瑞杰. 新中携手共攀新高峰[EB/OL]. (2019-10-15). https://www.sohu.com/a/347178087_115479.

[81] 汪艺,毛鹏飞. 马来西亚期待与中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EB/OL]. (2022-12-16). 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6/content_5732373.htm.

[82] 管克江,赵益普,林芮. 高扬和平与发展的风帆(行走一带一路)[N]. 人民日报,2018-05-13(03).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上海合作组织[EB/OL]. (2023-04-11). http://www.cidca.gov.cn/2023-04/11/c_1212015175.htm.

[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EB/OL]. (2022-01-01).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01/content_5665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