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2024-09-24石伟琦

企业文明 2024年9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根据“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使命要求,做好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冲击,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着力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化建设,以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勇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注重当代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教育内容和形式仍存在不少问题。一部分高校还未能完全适应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脱节,难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对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期待。另外,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思政课缺乏兴趣、参与度低,这无疑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是基础,学有载体,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向教材体系的转化,用科学的理论说服人,用生动的教材吸引人,用真诚的语言感染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自觉性,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自觉学习新思想,积极践行新思想,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进课堂”是核心,学有阵地,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把握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把学习的成果和成效体现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中。“进头脑”是目的,学而生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是成效。新时代,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师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构建立体化体系,拓展多维度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构建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统筹并高效整合各类育人资源,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每一项工作的育人效能,以切实举措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且扎实的成效。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材编撰、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深入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集中办学治校与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等多方面工作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引领作用,确保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包括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思想教育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着力守正创新,多维度激发课程活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传统的思政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担当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这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更新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动态。在原则立场上,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在内容上,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课程根基。同时,应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思政课融入“五育”并举中开展课程设计,丰富思政课内容体系。在形式上灵活创新,借助嘉宾访谈、现场教学、线上测评等方式,以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接受的方式提升思政课育人效能。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新手段,以此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知行合一

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倡导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力求让思政课真正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课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与抽象概念,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全面阐述思想与理论,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现实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促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生活及观察紧密结合。在课堂之外,鼓励将思政课的部分内容转化为调研课题或实践项目,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创造力,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各类实践活动之中,用亲身经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进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有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影响力。通过主动思考与积极实践,大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促进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进融合,加强课内外互动,搭建思政“大课堂”

一方面,可以采取“引进来”的策略,邀请知名学者、企业精英、行业楷模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呈现多元视角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另一方面,亦应秉持“走出去”的理念,将展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转化为生动的教学阵地。持续强化思政课内外教学的有机融合与互动,注重课堂教学但教学场所不局限于教室,广泛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思政教育,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立体,内容更趋丰富多彩,取得更加显著的育人成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工作,其从业者的素养与能力,是确保育人成效的关键所在。要强化高质量专业队伍建设,聚焦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理论功底有待加强、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等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着力弥补短板,突破瓶颈,推动思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把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阐释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确保其能够深刻把握思政理论精髓,为学生提供正确、坚实的思想引领;把提升教学能力特别是“讲故事”能力作为关键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效果;把提高对学生的解疑释惑能力作为“点睛之笔”,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特别是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心理辅导等方面,持续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高校应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等,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更加深入扎实的内容,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