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开辟智能建造新路径
2024-09-24陈吉林
迈入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亟须新生产理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精准把握了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新时代生产力变革脉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中铁五局六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建筑央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建造产业智能化升级转型,树立国家重点基建项目发展典型,开辟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建造新路径。
把准“新”的方向,以现代化科技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贯彻落实中央及上级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聚焦动力升级,以“科技赋能、创新引领”为核心战略,铸造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引擎。
强化顶层设计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理念,将科技创新置于企业发展核心,通过改革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闭环式创新生态链,涵盖课题提出、研发攻关、成果评价到应用推广,形成完整的科技强企蓝图。
加大研发投入
围绕国家战略布局与行业需求,依托在建项目成立智能建造课题攻坚小组,调配百余名技术人员,携手铁科院、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及行业知名企业,持续扩大产学研用成果转化。
完善创新机制
围绕“专精特新”发展,通过“立改废释”,将288项制度优化至238项,并完善线上“内部规章制度库”,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练就“创”的本领,以自主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公司坚定不移地将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聚焦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勇担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使命
公司承建的成渝中线高铁项目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之“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高质量推动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公司立足专业优势,强化项目顶层设计,组建数智梁场架构,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试验时速400公里跨度40m箱梁预制场—安岳东制梁场,成功生产全国第一片时速400公里40米1000吨箱梁,为构建智能铁路技术、数据和标准体系、打造世界高铁智能建造新标杆积累了丰富经验。
推动项目科技创新价值链条
自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来,公司抓紧机遇,坚持问题导向和自主创新,聚焦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难题,推进高新技术和工艺革新,以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破解困扰公司多年的有碴整道亏损痛点,公司成立攻关组,对传统铺砟整道工艺进行更新和优化,形成“新铺道砟整道工艺深化研究”成果,在济青、安六、牡佳等项目的成功应用,实现了“机械化增效、机械化减员、机械化提质”的管理目标,仅这三个项目就创效超亿元,顺利通过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科技成果验收。
切实打造行业标杆引领
公司全面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依托成渝中线高铁、广绵高速扩容、康渝铁路等在建项目,推进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经营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智能转型,构建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典范。通过赋能传统建筑业走差异化智能发展路径,逐渐形成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绿色建造产业集群,为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等未来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筑牢“转”的基础,以数智转型赋能传统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
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公司全面加速数智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为传统制造业插上智能、高端、绿色的翅膀,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以智能装备提升生产工艺水平
在成渝中线安岳东制梁场,以实现智能化、少人化、自感知和生产管理科学决策为目标,以智能装备为依托,联合研发新能源智能运输小车、液压端模脱模系统、模板自动打磨喷涂系统、混凝土智能浇筑系统、智能凿毛切筋喷涂机器人;引进箱梁定位网智能焊接系统、四轴卧式U型钢筋弯曲加工系统等智能钢筋加工设备;改进梁体顶板钢筋内模支撑系统、通长钢筋辅助安装系统,实现了40m箱梁钢筋少人化加工,无人化运输;模板智能快速打磨,混凝土智能高效浇筑,预应力精准施工,全面提升箱梁预制、架设关键工序施工质量,显著降低了生产和管理成本。
以数智管理提升价值转变
在成渝中线3标小型预制件场构建出“一系统、两主线”的智能建造体系,将生产线设备的自动化与预制构件智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深度融合,实现了各工序间的智能衔接和自动过渡,形成了标准化施工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相较传统工艺,可节约人工约30人,降低成本500余万元,实现智能生产一体化的价值转变。
以智能建造夯实安全质量保障
广绵智慧梁场作为目前中国中铁最大的公路智慧梁场,曾在17个月内制梁5738片。为保障工程的有序进行,广绵智慧梁场融合先进的技术、设备,借助智慧“大脑”,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组建了“两纵一横”数智梁场的整体架构,实现生产自动化与管理数字化的深度融合,达到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确保施工过程管控有效、安全可靠、产品优质。
强化“人”的力度,以人才强企战略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智力基础
公司深谙人才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发展战略,构建坚实的人才组织体系,精心培育、科学管理、高效利用人才资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石。
全面推进人才强企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公司遵循国有企业好干部标准,采用市场化选人用人原则,高质量打造“六支人才队伍”,并做实“四期+六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覆盖员工职业生涯前10年的培养体系,通过“层层掐尖”,培养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坚持“绩效导向、人才至上”观念,持续优化科学化选人用人机制,树立重德行、重业绩、重才干、重公论的用人导向,通过竞聘上岗、技能比武等方式,使一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注重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
加强科技领军型人才培养,通过交叉任职、挂职锻炼、导师带徒、课题研究等多元化手段,有意识地让人才在一线磨砺中成长。加速专业人员成长成才,将其锻造成为核心骨干、行家里手。同时,在重大项目、关键岗位、艰苦环境中磨炼干部,在实战演练中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以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突破口,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让干部“能上有下”有法可依;开展优秀项目经理和突出贡献专家、王牌工匠评选,激发队伍活力;推动项目市场化用工,严格用工合同、岗位考核等规定,加大员工市场化退出力度,做到员工“能进能出”。深化薪酬制度改革,优化薪酬结构,在精准考核和刚性兑现上再下功夫,真正做到“人人肩上扛指标”,让能干事、担大事的同志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层面感受到奋斗意义和组织认可。
走科技创新的智能建造之路不是一蹴而就之举,公司将进一步锚定企业发展目标,坚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杰 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