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有所获,“数”有所得

2024-09-24严江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8期

【摘要】2022年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综合”和“跨学科”教学理念,初中数学(北师大版)相较于小学数学,知识难度系数以及学习内容都在增加.学科融合能够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全新的体验.劳动教育为学生切身经历,深有感触,将劳动和数学教育相互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中,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劳动教育;课程综合

新课标为教师提供了更广泛、更灵活的课程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理解和掌握新课标改革的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实现其个人创造性发展.劳动教育能够积累生活经验,掌握劳动技巧,与数学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五育并举”的目标,同时也能培养责任感及求知能力,符合当前国情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1 初中数学与劳动教育渗透相成相促

1.1 以劳动代入数学活动真实情境

数学既是一门理学也是科学,所以有许多抽象的知识,要想把它学得更好,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正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意味着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问题,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物品.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初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越来越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他们开始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应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情境,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过程,提出并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批判性,他们乐于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敢于质疑现有知识和方法.以劳动代入数学活动真实情境是一种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它能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场景,如家庭理财、烹饪、购物等,这些场景中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数学概念.设计一些结合劳动任务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烹饪教学中,让学生计算食材的配比、烹饪时间等,这些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在劳动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尺子、天平等,这不仅能提高劳动效率,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里的树木高度、计算农田里的面积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劳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劳动代入数学活动真实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劳动中,真正体会到“劳”有所获,“数”有所得.这样的生活式发展课堂教学就能够使数学教育内涵显得更加直观,而学生也能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开拓发散性思维.

1.2 以劳动凸显数学学科实践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在课堂中单一的讲解知识,教师并没有在意学生其他方面素养的平衡发展.劳动与数学,乍一看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涉及实际操作、问题解决、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都需要数学知识的支撑.因此,将劳动与数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凸显数学学科的实践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劳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数学知识的机会.数学知识并非空中楼阁,它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家庭理财中,他们需要进行收支计算、比例分析等;在农田劳作中,他们需要进行土地面积的测量、作物种植的密度计算等.这些实践操作,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问题分析、方案设计、结果评估等,这些都需要运用到数学思维.例如,在烹饪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食材的配比、烹饪时间等,这需要他们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数学思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劳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情感和价值观.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同时,通过劳动,学生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耐心、毅力等品质,这些都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数学情感和价值观.劳动与数学的关系密切,将劳动与数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凸显数学学科的实践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资源,设计出更多富有实践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素养.当劳动教育以各种有趣的方式融入,增强寓教于乐的教育性质,课堂教学模式便可得到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得到发展和提升,进而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数学和劳动知识,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最终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3 劳动与数学相融提升逻辑能力

劳动与数学的结合,是一种实践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领悟“生活即教育”的真谛,从而在实践中形成紧密、牢靠的逻辑能力.在数学课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是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关键.但由于数学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客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将劳动与数学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快速掌握数学逻辑的奥秘.以北师大初中数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数学概念和原理都可以在劳动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例如 在学习了“概率与统计”这一章节后,可设计“调查校园里的学生兴趣爱好”的劳动任务.学生需要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如样本容量、频率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和原理,从而提高数学逻辑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估.这种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劳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具备一定

的团队合作能力.许多劳动任务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工协作、沟通协商等,这些都需要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还能够学会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趋势与策略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仅仅要能够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学科实践教育的素材,更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数学课的独特魅力,将书本中的素材结合劳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成长,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方法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感知数学与劳动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劳动中数学的美好,最终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贡献力量.

2.1 深挖教材,培养探索精神

学科实践并非创新理念,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选动作.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具体课程的教育重点和教学方式,更对学科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要加强课程标准研究,吃准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模型建构等要求,从而精选适合学科实践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在此应注意的是,初中数学课堂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形式主义,注重实效,力求提高数学课堂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1)重视对数学概念、原理的深入讲解.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机械的应用.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几何图形的构造过程,从而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授概率与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建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进行学科实践时,应避免形式主义,要注重实际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例如,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2.2 构建劳动教育课堂,强化劳动观念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许多伟人都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事实,更是一种精神财富.教师应当善于将这些文化遗产与数学学科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牛顿为例,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勤于劳动、勇于探索的人.他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正是这些艰辛和挑战,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在他的研究中,他不仅发明了微积分,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的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牛顿的故事融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进程,感受伟人探索的心血.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更能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斗志.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劳动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活动.通过劳动,我们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耐心,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更能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斗志.

2.3 强化动手实践,提升学习素养

沉浸式课堂的打造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而动手实践,却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科.在教学主线不变,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载体,构建既有教材、习题等常规载体,又有活动、视频、游戏等创新载体的框架体系.创新劳动载体不仅可帮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互动中交流,还是赋能教育内容以及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与劳动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各项能力,激发各种想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竞争关系,真正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 结语

践行数学渗透劳动实践理念是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从把握目标定位,强化劳动资源开发,创新载体设计等领域持续提升,深度践行学科实践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最佳体验区,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4):58-65.

[2]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3]李新菊,李俊熠,蔡璐,等.初中数学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析与改进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3(27):83-86.

[4]吴利敏,张也妮.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2):73-78.

[5]杨浪浪,陈燕.75年坚持“爱劳动”:造就本土化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0(04):15-18.